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內企須減資源浪費
2016年 02月 15日 00:25    香港商报
 

 2015年海外併購401億美元

內企須減資源浪費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一帶一路開局元年,適逢全球併購領域的機會遍地。2015年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併購項目總共有593個,累計交易金額401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不過,美國研究顯示,中國內地企業每年浪費約10%的資源;並有21%的項目失敗收場。2016年內地經濟挑戰加大以及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提升投資回報率和減低資源浪費,對企業十分重要。

香港商報記者 韓濠昕、黃兆琦

國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強調:「目前併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方式。2015年,雖然面臨國際經濟發展低迷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進行國際併購投資仍然保持活躍,呈現出數量多、金額大、涉及行業和國家廣泛等特點。」

內企浪費近10%資源

然而,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在2016年《職業脈搏》(Pulse of the Profession)報告中指出,2015年內地企業平均每10億美元的項目支出中,便因項目管理不善而產生0.99億美元的「資源浪費」,浪費比率為9.9%。有關浪費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的1.22億美元,以及亞洲區內的1.09億美元,但數目仍然不菲。

PMI總裁兼CEO郎馬克(Mark A. Langley)受訪時說:「因管理失當所導致的任何損失,都會令企業可用在投資上的資金減少,影響整體回報和長遠戰略目標。」

國家商務部初步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併購項目總共有593個,累計交易金額401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直接投資的佔比高達84.3%,達338億美元,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商務部稍後將公布《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不過,在英屬處女群島以及香港註冊的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並不計入商務部的統計中,因此,市場相信中國企業2015年的海外併購遠不止此數。

內地企業21%項目無法達標

《職業脈搏》亦指出,中國內地企業有21%的項目失敗收場,高於全球平均的16%,亦高於亞洲區平均的20%。導致項目失敗的原因眾多,郎馬克指出,最常見的是未能有效地將項目的戰略目標,傳達給所有持份者;項目團隊成員的經驗和培訓不足;缺乏積極參與的高層執行人員;以及企業對不同項目的緩急輕重有所改變。

就減少企業資源浪費,郎馬克提出3點建議。他說:「首先,在評估團隊成員時不能停留在技術層面。項目管理的成功,有賴於領導才能、商業條件以及職業技能的融合。環球最成功的企業,都能培養具有全面職能人才的長遠視野,這樣項目的成功率便能提升40%。」他續說,企業應該認識到成立企業項目辦公室(EPMO)的重要性,讓企業能對準戰略目標,這樣可提升項目成功率27%。此外,假如企業有高層行政人員,專責為80%以上的項目資金、策略和目標去把關,成功率可提升65%。

2015年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投資併購項目,屬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通過全資子公司中國化工橡膠(China National Tire & Rubber),以46億歐元(51.94億美元)收購意大利倍耐力集團(Pirelli)近60%股權。此外,2015年的大額併購,還有紫光股份以37.8億美元認購西部數據15%股權並成為第一大股東;三峽國際能源投資集團以35.61億美元買下巴西巴拉那河能源股份兩座水電站30年特許經營權,成為巴西第二大私營發電企業;海航集團以28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地面服務及貨運供應商瑞士空港等等。

2016年海外併購令人期待

今年內地企業併購更讓人期待,因為中國化工早前更提出以現金437億瑞士法郎(447億美元),全數100%收購總部設在瑞士的農業科技公司先正達集團(Syngenta)。交易完成後將創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單一項目金額新高,有關金額更將超越2015年中國海外併購所有項目的總和。(詳見配稿)

另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第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2015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的6532家境外企業,進行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1180.2億美元(7350.8億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同比升14.7%。不過,12月當月的升幅放緩,該月對外直接投資138.9億美元(865億元人民幣),同比升6.1%。

美國項目管理協會總裁兼CEO郎馬克稱,因管理失當所導致的任何損失,都會令企業可用在投資上的資金減少,影響整體回報和長遠戰略目標。

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任建新表示,全體化工人將繼續沿新經濟和深化改革的道路,共同創造中國化工美好明天。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稱,併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一種重要方式。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