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張麗娟報道:中國歐盟商會昨日在京發布一份《中國的產能過剩:如何阻礙黨的改革進程》報告。報告指出,中央政府努力解決產能過剩卻未見成效,原因包括地方保護主義、監管不力、資源定價低、投資方向錯誤、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以及過分強調市場份額等。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表示,中國過去十年并沒有按照計劃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使得情况更為惡化,如果不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改革進程。
不良貸款的威脅凸顯
報告認為中國產能過剩集中在8個受影響的行業,分別是粗鋼、電解鋁、水泥、化工、煉油、平板玻璃、造船、紙和紙板行業。「報告并沒有涉及房地產等行業,因為歐盟在華企業并未在這些行業投資,所以沒有相關數據。」伍德克說,產能過剩導致產能利用率低,亦不利於實現「中國制造2025」規劃所描述的願景。與此同時,不良貸款增加所造成的威脅日益凸顯。如果不良貸款規模在2016年大幅上升,中國的監管機構將被迫再次調整地方小型銀行的資本結構。
報告指出,未來兩年內,內地煤炭、鋼鐵、電解鋁和玻璃行業將有30%的工人會失業,屆時內地將新增300萬下崗工人,但這一數量對失業率的影響微乎其微。「鑒於產能過剩問題的嚴重性和不斷攀升的不良貸款率,出現一些失業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伍德克表示,值得慶幸的是,這一問題的規模要小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
建議削減資本支出
報告對解決內地產能過剩問題提出了30項建議,包括消減典型產能過剩行業的資本支出、對財稅機制進行改革、繼續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等。其中,具體包括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加大政府對養老和醫療體系投入;嚴格貸款審批程序;嚴格執行2014年《預算法》規定,建立消費型增值稅分成體系;鼓勵逐步完成產能過剩行業的私有化;繼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環保部門獨立性和執法力度;繼續通過增加資源和環境收費調整輸入價格,減少行業的能源補貼,改革能源稅機制;及時公布可靠和透明度更高的行業數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