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攋瑋博達猁猁常宗豪書法展」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開展,展覽展出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已故前系主任常宗豪教授(1937 年-2010 年)的書法作品共52件。當天,港中大文物館舉行了開幕典禮,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常教授夫人常黎曉明女士、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文系系主任及副系主任、文物館署理館長和助理研究主任等作為主禮嘉賓出席了開幕典禮。展覽將持續至5月22日,向公眾免費開放。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學殖深醇攋瑋博達
常宗豪先生1937年生於山東烟台牟平縣,10歲時移居香港,至1997年退休后再遷居澳門,大半生的時間與香江結緣。據介紹,常教授父親常敬伯先生心慕舊式私塾教育,遂將少年常宗豪送往私校學習,亦讓其從小習讀四書詩文,打下了堅實國文基礎。中學就讀的金文泰中學,是當時香港少數的中文中學,這令常教授的國文得以繼續充實,也開啟了其一生的書畫追求之路。文物館助理研究主任陳冠男博士介紹,常教授除受老師靳微天的啟迪,更隨嶺南派名宿黃磊生習畫,后入讀華僑、經緯兩畫院,得以親炙李研山、陳湛銓等名師,繼續研究。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常教授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后以優异成績畢業并留校任教,從此正式踏上了學術研究與春風化雨之路。此后,常教授還出任中大中文系系主任近十年,亦先后擔任多所大學及博物館客座教授和顧問。陳冠男博士說:「其畢生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養學生醇,桃李滿門,士林望重,學術成就備受推崇,亦精翰墨,是香港書壇重要的一員。」
陳博士亦因此指出,欣賞常教授的書法,要結合其學術研究與興趣。如常教授所寫甲骨文,不純粹為摹寫,「以他對文學及甲骨文的認識,當已融會貫通,可隨意寫出。如《臨<史頌簋>銘》應說是與他早年對於鐘鼎銘文的研究一脈相承。而如《小楷<學記>》是其平日抄作教學的筆記,則更見其學術研究與書法的密切關系。」可以說,常教授的書法,已是其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作品亦時時帶出其暢游書海的見解。
美術教育家劉海粟1993年卜居香港的時候,常教授便不時前往拜訪問藝,劉海粟曾書贈「攋瑋博達」四字赞揚其學識。常教授一生診視,以「寵之」二子記之。陳博士表示,「此四字應最能概括他的學問和處世,也最能形容他變化多貌的書法。」因此,本次展覽港中大精選其書法精品52件,其中包含各種書體與形式,部分書作更為首次展出,以展現其「瑋環博達」的精神世界及於香港書壇的意義。
小字平靜內斂大字古拙無華
常教授一生書作眾多,其作品亦包含篆、隸、草、行、楷等多種書體。其中尤以篆、隸居半。其篆書包含甲骨、鐘鼎,小篆,多整潔淡雅,如《篆書五言聯》、《書董作賓集甲骨文句》,皆用筆均稱、布局規整、溫文儒雅。其中其所書寫的《老子》,更以泡沫膠、木板模仿甲骨和竹簡的樣式,陳博士認為常教授「於木板上所作書法一樣溫潤不燥,同時又是對於書法表現媒介的一種拓展嘗試。」
在隸書方面,常教授對於《夏承碑》、《禮器碑》、《石門碑》、《張遷碑》、《祀三公山碑》等漢碑名品,都曾涉獵,也每每有其個人的體會。「如《禮器碑》『字瘦硬通神』、《石門碑》有『開宕意態』、《祀三公山碑》則為『蓋篆隸之變體也』。其臨寫用筆拙厚,富有提按。」陳博士說,「除了集字、集聯,他有時也會依足全碑結構通臨一過,這在歷代書法家臨池中是較為少見的。如其《臨<張遷碑>》整碑通臨,從碑額至碑身皆一絲不苟,用筆純熟渾厚,再現了原碑的布局與氣勢。」說起最具有常教授個人面貌的書體,則是楷書。陳博士指出,常教授的楷書,尤為小楷,主要取法於鍾繇、王羲之等名家,也從北碑、墓誌銘等得法,「共冶一爐,因而古雅中頗見高古」,「小楷如《心經》、《歸來去辭》等用筆皆細膩,結體方中帶扁,氣息清秀;其《節臨<宣示表>》則把原作放大臨寫,以己意運之,另具一貌。」至於行、草,亦結構疏朗、行筆自若,其聯句「馮果琴書潤,風來筆研香」展現的是傳統文人的優雅情懷。「其草書亦能窺見其腕底龍蛇的駕馭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陳教授雖居港多年,但始終不忘鄉土,在其往往喜歡在各類書作中屬款「之眾常宗豪」,流露出其背井離鄉的复雜心情。亦有在書作《集武梁祠聯》中題寫「壬子以來,流潦偏地,龜鳴聒耳,言念家山,因效復翁此聯寄慨……」而他的大字,則更多書寫《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陳博士指出,「這應該也與其心中那份桑梓之情不無關系,但無論是臨寫亦或是自運,均頗得箇中三味。」
綆長深汲古道遠獨知津
常教授不僅學識淵博,其書法亦與生活融為一體,集藝術精華之所在。以陳博士的話講,常教授看待書法傳統的態度與角度,及其筆下的演繹,最能展現其精神世界,亦能帶出他的學習體會與歷程,足供后人借鑒。正如其所臨寫書作「綆長深汲古,道遠獨知津」,是他一生鑽研學問的寫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亦言,「常教授身上體現的是一代漢學家的深醇學養,亦可體現一位中大資深導師作育英才的精神。」據介紹,常教授在世時常與一班學生及追隨者定期於家中雅集,揮筆作書,研討經典。「這個過程,他時常能帶出發人深省的討論,學生從中得益的不僅是中國文學與歷史的淵博知識,更可以從這位瑋環博達的儒家君子身上領略生活的內涵。」因常教授大半生與香港及中大結緣,貢獻良多,此次辦展頗具深意。陳博士指出,希望能給予年輕人在求學及書畫路上一些啟迪。「我們希望通過常教授的書法展告訴年輕人,書法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如今很多人以為書寫書法是一項很難的創作。其實不然,對於傳統文人而言,它就是生活的一個部分。年輕人不要害怕拿起毛筆,要知道很多傳統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身邊。亦希望年輕人能看到一代學者如何去學習經典,并學習與弘揚其追尋學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