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議政講壇的香港聲音
自10日起,十二屆政協四次會議連續舉行三場全體會議,安排委員做大會發言。在這個參政議政的最高講壇,繼前一天唐英年作了題為《利用香港優勢服務國家「十三五」規劃》發言后,昨天再有恆基兆業主席李家杰以《發出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為題,向兩千多位同仁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這個講台發言的不乏香港委員,去年,全國政協常委、新世界主席鄭家純也作了大會發言,但像今次連著兩天有香港委員登台演講,在政協全體大會上不多見。
每年的政協全體會議一般安排2-3次大會口頭發言,每次十多人,所以每年獲得大會發言機會的占比不到2%,每人發言不得超過8分鐘。本次政協會收到459份書面發言,最終只有40多人能登台發言。為什麼只有他們才能得此機會?這要從規則和程序說起。
大會發言要「過三關」
2009年通過、2014年修訂的《全國政協大會發言工作規則》要求,每次全體會議期間,安排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全國工商聯作一次大會口頭發言;其他人若想脫穎而出,其提交的發言內容必須是「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課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議政建言」,也就是說須有話題重大、民眾關注、時下熱點幾大要素。這和老記的上司整天碎碎念的,有幾分相似。
大會發言組在接到大會發言稿后,首先由閱稿責任人提出意見,說明推薦理由。然后由大會發言組組長會議初定發言人選,報會議秘書處或秘書長辦公會議審議。最后會議秘書處或秘書長辦公會議集體研究確定發言的單位和個人。
作為政協獨具特色的一種民主形式,政協大會發言制度可以追溯到1949年9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這一制度在「文革」時期中斷,直到1983年恢復。國家那時百業待興,各方人士借政協講壇建言獻策,讜論侃侃,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徐四明堪稱其中的代表。
「徐大炮」讜論侃侃
在六屆政協於1986年舉行的一次全體會議上,徐四明脫稿即場發揮,犀利痛批香港中資機構的貪腐問題,舉座皆驚。據原全國政協接待組主任龐鴻后來透露,當時香港新華分社的領導認為出了大事,連夜開會、做檢討。而中央主管統戰工作的習仲勋聽說之后表了態:政協委員敢於批評政府是好事,要鼓勵他們暢所欲言,講錯了也不要緊。其后,「徐大炮」之名不脛而走。
「徐大炮」之風繼之不絕。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會上,同樣來自香港的潘祖堯委員直言:「近30年,中國城市建設中的痼疾非但沒有得到根治,反而又有新的發展,令人憂心忡忡」,「規劃規劃,牆上挂挂」「政府換屆,規劃改樣」,「盲目發展這個中心區,那個核心區,以致交通堵塞」,「總以為洋和尚會唸經,瞧不起中國建築師。1958年我們自己設計的人民大會堂,現在看也很好嘛!5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自信了?」,「政府投資的建築,大都是誰官大誰說了算」。潘祖堯一針見血的發言,贏得與會者10次熱烈鼓掌。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兩會期間,隸屬於中紀委的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文章《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其中引述了一段習近平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一些領導干部因違紀違法受到處罰,幾乎都談到班子內部監督不夠,說沒人提醒我,如果當年有人咬咬耳朵,也不至於犯這麼大的罪。小問題沒人提醒,大問題無人批評,以致釀成大錯,正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啊!」
《史記·商君列傳》中「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之后的一句話是「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