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內銀去年純利腰斬 差异化發展現端倪
2016年 04月 25日 00:00    香港商报
 

    隨著五大國有銀行和各股份制銀行年報的集中披露,2015年中國銀行業的「成績單」揭開了神秘面紗。2015年內地經濟疲軟,銀行日子也隨之不好過。數據顯示,五大行的平均净利潤增速為0.75%,勉強維持正增長。其中,建設銀行最低只有0.28%。另外,根據現已公布年報的6家股份制銀行,雖然平安銀行保持了10.42%的雙位數净利潤增速,但較去年直降了20%,其他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净利潤增速已經掉到4%以下,較去年幾近腰斬,形勢嚴峻。去年人行5次降息,直接導致銀行業整體息差大幅收窄,經濟新常態下銀行資產質量嚴重承壓,為了抵補風險敞口,銀行紛紛大額撥備,吞噬了大量盈利。銀行業躺著賺錢的日子成為歷史,今年能否實現盈利也備受質疑。香港商報記者鄧建樂朱輝豪

    

    行業利潤增長不被睇好

    

    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一直優於國際同行,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陸續被選入全球系統性銀行之后,各家銀行通過內外源資本補充,風險抵御能力進一步增強。截至2015年底,四大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4.52%,交行及其他6家股份制銀行(不含興業和華夏)的資本充足率接近12%。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夥人姚文平表示「過去幾年間中國銀行業經歷了由净利潤高增長到增速放緩,不良資產指標由『雙降』到『雙升』,行業格局由壟斷競爭到被互聯網跨界者挑戰的過程」。以下三大趨勢值得關注:盈利見頂將在短期內出現;管理不良資產風險成為新常態;金融與互聯網科技融合引領未來。通過對11家主要商業銀行年報數據的梳理和再挖掘,不難發現銀行的資產結構和業務生態在悄然發生改變。2015年受人行5次降息影響,11家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明顯放緩,五大商業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僅為3.68%,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尚保持雙位數增長,為13.83%。2015年五大商業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為74.80%;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為69.42%。就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來看,五大商業銀行年增長5.63%,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8.62%,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則大增55%,占比已達26.39%,遠超五大商業銀行。總體來看,銀行業的支付結算類以及融資類手續費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傳統零售和資產管理業務相關手續費收入占比有所提升,財富管理等新興業務增幅明顯。

    

    弃傳統放貸

    轉投行業務

    

     在同樣的政策下,為何股份制銀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達到國有大行的近4倍?一位國有大行內部人士表示,「股份制銀行的經營效率要高於國有大行,因為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對偏低、貸款杠杆和風險偏好更高,業務的自由裁量度也更高」。

    聯合資信金融部總經理楊杰建議記者關注非標投資「應收款項類投資」。「股份制銀行净利息收入的增幅可能受益於『應收款項類投資』,應收款項類投資涵蓋了銀行理財產品和資產管理信託計劃(信託受益權和資產管理計劃)等,由於該項業務不占用銀行信貸規模,近兩年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增幅明顯。」記者梳理2015年各家銀行年報后發現,五大商業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占貸款總額的8.70%,按年增長19.16%;6家股份制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占比則高達33.94%,增幅也非常可觀,按年增長61.32%。從五大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的結構來看,70%信貸,19%債券,另外11%是存放中央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股份制銀行的結構更加复雜,60%是信貸,25%是投資(其中債券不足10%,其他15%以上均為應收款項類投資),8%是存放中央及其他金融機構款項,剩餘7%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以浦發銀行為例,其除債券投資及同業存單外的應收款項類投資的利息收入為572.78億元,占當期利息收入的25%。同期,其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的占比分別為41%和14%。應收款項類投資對股份制銀行的重要程度和快速增長可見一斑。普華永道(港稱羅兵咸)報告顯示,從生息資產的結構來看,6家股份制銀行的資管計劃及理財產品等投資規模持續擴張,貸款占生息資產的占比首次跌破50%。由此不難發現在近兩年息差不斷收窄的環境下,傳統放貸業務對商業銀行的吸引力在急劇下降,雖然放貸利息收入占比仍占絕對大頭,但不少股份制銀行開始拋弃信貸業務轉向類投行業務。姚文平表示,零售也是很多股份制銀行將來想去發展的一個方向。「大客戶的市場飽和度比較高,各個銀行根據自己的定位,已經享有相對穩定的份額。將來的差异化可能更多來自各家銀行自己如何在零售市場上競爭成敗。」實習記者周洋雷對此文亦有貢獻

    

    制造業制造壞賬泥潭

    

    「中國制造業整體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創新非常稀缺,缺乏內生動力,造血功能嚴重不足。」某實業的董事長如是說。然而制造業卻是中國商業銀行常年來首要的貸款流向,2015年11家銀行近57萬億的總貸款中有18%流向了制造業,而一年前這個數字是24%,現在制造業成了各家銀行不得不說的痛。

    「從行業來看,不良資產主要集中於制造業、批發零售業、礦產資源業三大行業,其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不良資產占全行的81%,礦產資源業占比11%左右。三大行業不良資產占比達全行的90%以上。」招行副行長王良在業績會上表示。

    批發零售壞賬居次

    批發零售是股份制銀行的第二大貸款流向,占比達16%,五大行發放的批發零售貸款占比并不高,僅占股份制銀行的一半左右,但壞賬率奇高,農行在批發零售類貸款的不良率最高,達12.31%,其次是建行高達9.63%。這慘痛的數據也驗證了經濟下行期間,互聯網購物對傳統門店的冲擊更加劇烈。四大商業銀行在制造業、批發零售和采礦業的不良率是全行業不良率的2.6、3.9和1.5倍,幾大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分別是全行業不良率的2.1、2.3和1.8倍,這三大行業成為了內地銀行業的壞賬泥潭。而從銀行的貸款區域來看,貸款流向仍集中於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中西部地區受惠與「一帶一路」戰略,獲得的貸款份額已與前3個區域不相上下,但東北則成為了各家銀行避之不及的區域。交通銀行首席風險官連平表示:「目前銀行不良比較集中的是制造業和小微企業,銀行對於服務業的貸款也比較謹慎,銀行更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企業。實體經濟也需要融資,現在的問題是要怎麼去平衡風險和收益。如果制造業結合了新興產業和互聯網技術,銀行貸款也會比較積極。」

    房貸短期風險不大

    此外,公司類房地產貸款占11家銀行總貸款額的9%,現在不良率不足1%,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個人類按揭貸款的不良率更低,現已成為各家銀行未來的貸款增長點。連平認為,基建和房地產貸款可控,房地產的開發商貸款并不多,房地產按揭雖然在增加,但按揭貸款的首付比例較高,短期來看風險不大。從全球角度來看,內地房屋按揭占比僅為22%,香港的房屋按揭高達40%至50%。聯合資信金融部總經理楊杰表示,中國銀行業整體風險可控,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比較低。

    

    行業息差普遍收窄

    

    去年中國加入了全球降息的大潮中,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人民銀行5次降息,整個中國銀行業的息差普遍收窄,五大商業銀行全年息差平均收窄18個BP,其中中行海外資產占比較高,雖然受益於美元加息,息差收窄的幅度較小,但净息差仍處於11家銀行的最低水平。6家股份制銀行的息差收窄情况則各不相同,民生銀行收窄幅度最大,達33BP,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則逆勢上揚,息差尚有所擴大。有觀點認為伴隨著今年一季度啟動的新一輪存貸款重定價,未來國有大行息差收窄的空間仍然較大,銀行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五大商業銀行的净息差仍將下降10BP以上,中行的净息差不排除跌破2%的可能性。此前,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净息差還會降,但降幅非常小,因為中行有些息差已經降無可降。

    

    資產瘦身

    迫在眉睫

    

    目前,內地四大行貸款餘額均已超過花旗、匯豐、摩根大通等國際大行。2015年末,13家主要上市銀行的資產總額達115.47萬億元,較2014年末增長11.99%,增速仍然保持在雙位數。從結構上來看,四大行的資產增速為9.61%,交行及6家股份制銀行的資產增速為16.68%,四大行的資產增速下降明顯。「這是件好事」,原美國道富銀行風險管理部副總裁張立軍表示,「股份制銀行在進一步擴大,可以增強銀行間市場的競爭力。內地幾大行的集中度太高,工商銀行的資產規模和存款規模的占比分別是11.14%和12%,已經超出美國10%的監管標準,應該予以重視,資產規模不應該再擴大」。張立軍進一步補充道:萬一真出現銀行倒閉現象,一定要讓小銀行去接手,這樣小銀行的資產規模才能進一步擴大,不能讓大銀行的資產規模繼續擴張下去。對此,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的態度也非常清晰,3月底其署名文章專門提及國際大型銀行正在持續進行資產「瘦身」,除中國以外國家和地區的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截至2015年末的總資產規模已降至33.8萬億美元,較2008年末累計下降近20%。可見其非常認同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長要有個極限的觀點,也意識到內地大行已經面臨資產瘦身壓力。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