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不絕殺僵尸企業 銀行也會變僵尸
2016年 04月 25日 00:00    香港商报
 

    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與經濟下行背景下、產能過剩不無關系。雖然,各大銀行均表態響應供給側改革,為化解過剩產能、扶植中小企業出力,但是實際上銀行能在這方面做多少貢獻?內地產能過剩到今天的地步,銀行需要負多少責任?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認為,產能過剩的形成,與深層次的體制問題關系密切,而銀行業只是其中一環。故而要去產能,改革思路必須是堅定不移地市場化,政府、國企、銀行之間只有脫離「父愛情結」,中國的市場才會真正成熟起來。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產能過剩

    銀行有責

    

    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仍在持續惡化。銀監會日前發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商業銀行業全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升至12744億元,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貸款率1.67%,較2014年底上升0.42個百分點,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該數據已連續第10個季度環比上升。業內人士預期,銀行不良貸款上升仍未見頂,銀行資產質量將持續承壓。在這樣的背景下,幾乎所有的銀行已經主動調整信貸結構,壓縮過剩產能行業貸款,并實行嚴格的名單制,嚴控高風險行業的新增貸款。針對存量的不良貸款,銀行目前也在傳統的方式之外探索新的化解方式,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熱度正在升溫。但是,要化解不良、壓縮產能,以及預防新的產能過剩發生,就必須探討產能過剩到今天這個地步的原因,以及銀行在其中的作用,才能清晰地找到收拾殘局的辦法。人行行長周小川在今年「兩會」時便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過剩產能是由於中國政策、體制上的原因和對市場規律把握得不好造成的。有論者指出,將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歸結於凱恩斯主義、產業壟斷及資本管制。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歷年來為保增長、促就業大肆投資造成無序及重复性的建設,直接造成國有企業、間接造成私有企業盲目投資擴大產能。一旦經濟放緩,政府帶動的需求降低,就造成擴容后的產能明顯過剩。此外,由於國有企業存在預算軟約束。所謂預算軟約束,就是私人企業投資失敗了,投資者會破產,而國有企業投資失敗了,會有國家兜底,所以國企投資往往會不計成本。國有經濟體壟斷了大量的行業,造成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狹窄,不得不在已經飽和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在被淘汰前必然導致該行業整體產能過剩。而且國有經濟體自身也非常低效,上層機構以政績為主并非以效率為主,導致壟斷行業自身也過度擴張產能過剩。此外,對於一個產能飽和的市場而言,在自由經濟體制下資本會脫離該市場,追逐新的利潤增長點。在一國眾多產業均飽和的情况下,資本會脫離該國投資有利可圖的新國家市場,待原國家市場洗牌后再考慮是否入市。但在中國資本管制情况下,國內資本出境投資極大的受限,既不能出境投資,又要面對壟斷行業無法進入,就只能在現有市場重复投資殺個你死我活,因此現有市場必然產能過剩。

    

    該救則救該殺則殺

    

    而在過剩產能集聚的過程之中,銀行也沒有起到正確的作用。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因為中國銀行的利潤是有利息的存貸差乘以貸款規模,所以產能擴張得越多,銀行越掙錢。與很多發達經濟體不同,中國的銀行存貸差是固定的,而且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發達經濟體的銀行,其利潤更多在於增值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創新,而中國銀行的利潤90%以上都與信貸擴張的量以及壟斷的利息差有關。這意味著,銀行是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以國企為主的大型企業一窩蜂地涌入當時看來還有利可圖的領域時,必然需要大量貸款,而銀行對此沒有很好的預判,粗放的管理使得銀行盲目為這些企業增加貸款,對於今天的產能過剩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如果銀行能夠在產能過剩初期收緊一點貸款,那麼產能就難以擴大,因為資金來源如果不夠,也難以積聚那麼大的產能。王小廣認為,銀行之所以在產能過剩的過程中扮演不好的角色,歸根結底是體制問題,但是也有銀行自身的責任。在中國的官場有一個放大效應,即上級提出貸款放松,下面的銀行揣摩上意,可能會將貸款放得更送。如果上級要求收緊貸款,下面的銀行可能就會收得更緊。不止銀行業,很多領域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執行出現偏差的傳導放大效應,加上不同地域不同單位的互相攀比,導致局面不好收拾。如今,銀行可以為去產能所做的,就是對待已經無法償還債務的「僵尸企業」,采取債務重組等辦法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另外,對待仍有效益,只是短期遇到困難的企業,銀行應該為它的負債延期,甚至賦予其一些便利和支持。如果能這麼做,等企業的資金周轉過來之后,其發展就有了保障,銀行的資金也能順利收回。王小廣表示,據其了解,第一類企業,目前銀行已不願意支持,因為一旦對這些企業進行債務重組,其不良資產就立即暴露。正如一些國有企業,雖然半死不活,但也不願意讓它們的員工下崗,這樣就業率不好看,而且這些國有企業的員工也不願意。而第二類企業,有些與過剩的行業沾了邊,也得不到銀行的支持。實際上,銀行能夠為去產能所做的,就是扶助能挽救的企業,對不能挽救的企業實施債務重組,即使要暴露不良率也要在所不惜。目前銀行應該勇於面對這個現實。所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企業、銀行都下定決心。

    

    對決僵尸宜早不宜遲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推進改革,對於地方政府、銀行、企業,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一些陣痛。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些陣痛源於供給側改革與穩增長的目標無法同時實現。因為去產能、去杠杆對經濟和企業以及地方的經濟增長速度肯定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由於2016年到2017年時值地方政府換屆的時間,這個時候地方官員可能也沒有動力去推動改革。因為這些改革主要問題不光影響到經濟增速,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引發社會群體性事件。由於中國的企業員工缺乏法治精神,再加上中國缺乏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就很可能引發社會事件,一旦引發社會事件,對官員的仕途就產生嚴重影響。所以地方官員對這種改革是沒有什麼積極性的。所以雖然中央在下決心,但是怎麼去解決地方官員的GDP思維仍然沒有破題,所以供給側改革的前景并不樂觀。王小廣表示,據其調研和經歷來看,目前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以及銀行,認為此次去產能,就是一個周期性的政策,挺一挺就過去了。他們并沒有深刻認識到現在的產能過剩對國民經濟會造成多大的包袱。事實上如今中國面臨的產能過剩,使得有些行業處於一種「產能天花板」狀態,并不是市場能夠消化的程度,但是有很多自地方政府、銀行和企業的聲音是,「我們可以挺一挺,控制一下貸款和審批,緩解一下。」雖然這種緩解是需要的,但這次去產能的重點不是在緩解上,而是從供給側的根子上,去僵尸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和破產。王小廣認為,不管是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自負盈虧,產能過剩無法消化,自己破產自己負責,不太會成為國家的包袱。而中國,產能過剩一般與體制交織在一起。如果體制問題能夠解決,可以讓企業自己去決定生產不生產、生產多少,一切以效益為先,那麼效果會好很多。他還表示,可以看到,一些民營的鋼鐵廠,規模有大有小,基本都是按照市場來生產的,這些企業并不是說不會出現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但他們自負盈虧,鋼鐵行業做不下去,馬上可以轉行。所以,避免產能過剩,最根本還是要讓市場有充分的競爭,產權更加明晰,這是根本之道。現在,民營企業雖然也有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總體比國企要好得多,至少不會出現一次性地、大規模下崗,造成社會動盪。王小廣還認為,現在的情况遠好於1998年的下崗潮,國企員工數量較那時少,加上社會保障制度遠遠強於以前,所以,現在強力推進改革,應不會比1998年更困難,要把該淘汰的淘汰掉,下決心把僵尸企業解決掉。這一點,應該從國家和相關主管部門、地方,甚至社會上都要形成共識,現在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很多企業仍然在生產過剩的產能,等到別的企業被「改革」掉之后,自己再賣出這些貨物,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潤。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人人都在「等」別人被「改革」,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國家資源被浪費。未來將形成更大的包袱。所以,從輿論上,從政策上,中央應該下決心。

    

    銀行亟需引入

    市場原則

    

    如果要真正的助力供給側改革,在銀行方面,應該如何做?現在銀行業最緊迫的問題是處理不良資產嗎?劉勝軍認為,也不能說這是一個緊迫的任務。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這是一個緊迫任務,但是對於銀行業來講,他們并沒有太緊迫的壓力去推動這樣的事情。相反,銀行與地方政府一樣,都會面臨換屆的壓力。2016年即將換屆,這個時候,銀行高管都不希望看到壞賬突然暴露,因為壞賬突然暴露,意味著高管可能失去晉升機會。所以,對於不良資產的問題,銀行不僅不會著急,反而可能會拖,能夠掩蓋的繼續掩蓋。一些僵尸企業,可能還會繼續得到銀行的輸血。銀行為了政績,而不是為了拯救這些企業。但是客觀上來講,會繼續幫助一些僵尸企業來獲得貸款,這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劉勝軍認為,周小川去年寫了一篇文章,提到中國銀行的一些體制性的問題本來已決定改革,但是后來擱置了,現在不下大決心來改革中國的銀行體系的話,中國銀行體系將很難存續。周小川這些話說得有些重,但是要怎樣改呢?周小川也說得很明白,就是要引入市場。就是說,中國的金融業核心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不講市場原則。劉勝軍表示,所謂的市場原則就是完全地按照項目的效益和風險來發放貸款,但中國并不是這樣,當年4萬億這一輪的放貸冲動,實際上又把中國銀行推到了一個很危險的地步。這個根源仍是體制性的問題。所以銀行進一步改革的方向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其實是一樣的,第一點就是如何做到政企分開,這不僅僅是股權的分散化,最核心的應該是銀行的高管的身份是什麼,誰來考核他、誰來提拔他、提拔和考核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不能真正把銀行看做一個商業化的機構,而是把銀行當做政府的工具,把銀行的高管看做國家的干部,可想而知,銀行怎麼可能商業化呢?第二個問題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還需要更多的競爭來倒逼改革,過去幾年可以看到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冲擊,包括銀行的資金來源,原本主要是依賴存款,而現在主要是依靠理財產品,實際上就推動了銀行成本的快速上升,擠壓銀行利潤,這實際上就是利率市場化的過程。我們也看到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機構,他們提供的服務及創新的理念,實際上也給中國的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促使他們做出更多的改變。現在國家也在批准成立更多的民營銀行,隨著這個過程的推進,未來中國民營銀行的崛起可能是整個金融業改革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充分的競爭實際上是推動改革的有效辦法,這可能是接下來銀行業的重要任務。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