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大辦系列活動 宣揚粵語
2016年 04月 25日 23:51    香港商报
 

     中大辦系列活動 宣揚粵語

    【香港商報訊】記者何加祺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將4月命名為「粵月」,於3、4月期間舉辦一系列活動,當中包括「粵研粵有趣」,透過講座、書展向大家宣揚粵語及建議如何保存粵語文化,更希望透過這類教學,鼓勵更多學生可以寫以粵語為主題的論文。中大榮休講座教授張洪年昨天指出,在粵語中不同聲調,也會有不同意思出現,在研究粵語時不時也會發現一些樂趣,希望香港人也可以對粵語加深認識。

    粵研粵有趣道出粵語妙處

    中大由3月底開始展開為期一個月「粵月」活動,包括「粵研粵有趣」,透過各類講座、研討會、書展等,向大家宣揚粵語及建議如何保存粵語文化。中大粵語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鄧思穎表示,在廣東話中,虛詞的出現比普通話為多,大約有40多個,是用在動詞後;他舉例指:「食過」、「食」、「食定」等,都是粵語中的虛詞。他又稱,現時更有不少年輕人的用語,而在早期是沒有的,包括「嚕」、「呢」等,給人一種有建議的感覺,但不是主觀。

    中大榮休講座教授張洪年亦表示,語言不斷在變化,若果不趕緊去研究,便會成為過去,而廣東話中亦有很多層面,包括語音等,亦保存了入聲字,有9調,分別為:「P、T、K、M、N、NG」。他指出,當中的「M」現正逐步消失,例如「點解」的「點」應是「M」,但現在有不少人讀成「典」音。他又說,在粵語中運用不同的聲調,便會有不同的意思出來。

    鼓勵更多學生寫粵語論文

    對於社會中討論的繁簡體字問題,張教授稱,繁體字是中國由古代流傳至今,內地當時推行簡體字,是希望減少「文盲」,使用簡體字書寫較方便,讓農村人更能快速學懂寫字。至於簡體字是否要取替繁體字,他則認為從教育、文化角度去看,應要再三考慮,因覺得中國人應該繁簡體字均要認識,否則會錯過很多東西。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