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鹽田梓環島藝術游
2016年 04月 27日 07:19    香港商报
 

    鹽田梓環島藝術游
    演繹生生不息傳奇
    正值雨季,遠方山巒雲蒸霧繞。在西貢碼頭坐上離島間特有的交通工具「街渡」,不到20分鐘來到鹽田梓,遠遠望見島上的地標建築聖若瑟小堂。這所有126年歷史、全港保存最妥善的鄉村教堂曾在200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异獎」;幾天后的5月1日上午,這個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客家島嶼村落將因以傳統工法復修當地廢弃的鹽田而更進一步,接受去年宣布的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獎」。
    與此同時,由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推出的全港首個在地「環島藝術游」已於25日正式揭幕,散落於鹽田梓及擁有傳統歷史與奇特地貌的糧船灣的十件藝術作品正等待大家前往「尋寶」。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文/圖
    今年首創環島藝術游
    今年首創的「環島藝術游」是由香港賽馬會捐助、文化葫蘆主辦的「港文化港創意」小區文化藝術展的一部分。文化葫蘆創辦人、項目總監吳文正介紹:「做為賽馬會支持的一年兩個小區藝術計劃,『港文化港創意』今年來到第六屆,這回探尋的是沙田和西貢,也因此把今年的主題定為『山水相逄』。恰好西貢有著迤邐的沿海風光和星羅棋布的天然島嶼,所以今年特別構思了環島藝術游(Art Island)做為特備節目,邀請島上居民、藝術家和學生,一同在島上創作出別出心裁的藝術裝置,藉此延伸岸上的展覽作品,帶領觀眾游歷小島,走進大自然,欣賞感受藝術和自然交織的美態。」
    西貢一向被譽為「香港的后花園」,既保留傳統的漁村,亦擁有風光明媚的自然景貌和沿海的小島風情,是市民假日镕時,遠離繁囂的好去處。其中糧船灣獨特的六角石柱*地貌堪稱神工鬼斧,其景致不單榮登香港通用郵票,而且令本港擁有一座世界地質公園。
    不僅風光瑰麗,蔚為奇觀。這一帶離島村莊的興衰起伏更折射出香港獨特的城市變遷史。以此次環島藝術游主場之一的鹽田梓為例,三百多年前先祖孟德公自河南南遷深圳觀瀾,經沙頭角東北的寶安縣鹽田、新界粉嶺坪洋村、大埔輾轉遷徙到這個西貢外海離島,這是一個典型的客家村落,設田曬鹽為生。這里曾是香港鹽產地之一,故名「鹽田」,所謂「梓」者,鄉里也,意思是不忘故鄉。不過有意思的是,這里還是香港天主教的發源地之一。早在1864年,天主教牧師就開始在村民中傳教,到1875年島上的每一位居民都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成為香港客家文化與西方基督文化結合得最好的一條村。這里鄉情獨特,即使小島已長期無村民居住。但一年一度的主保瞻禮,百多名村民都會「回鄉」聚首。
    保護鹽田梓推生態游
    鹽田梓的村落復興運動始於2004年大規模修整聖若瑟小堂,村民和生態保護者受這一行動啟發,許多陳氏后人開始定期回到島上,成立了旨在宣傳促進鹽田梓村保護的鹽光保育中心,推行生態旅游,并義務擔任導游,還將村里建於1920年、於1997年關閉的澄波學校改為鹽田梓文化資源展覽室。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去年年底以傳統工法恢復了由4個海水蒸發池和一個結晶池組成的鹽田生產。UNESCO在授予其文化遺產保護「杰出獎」時這麼評價:「這個活化項目由興建鹽田的陳氏后裔所統籌,不但重新喚起大眾對早期香港發展史的興趣,亦為保育工業遺產景觀提供創新方法。」
    至於環島藝術游的另一個主場糧船灣除前述的世界地質公園外,臨海而建的天后廟也是遐邇聞名。天后娘娘正是保祐水上人世代平安的海神,所以沿海地區自然最重視天后誕。
    今年環島藝術游適逢糧船灣雙數年盛况空前的天后誕,市民於此期間到訪,不但可欣賞別出心裁的藝術裝置,更能參與難得一見的傳統節慶,期間更有免費街渡接送游客往返糧船灣及西貢市。據游艇商人、西貢游艇協會創會會長張溢良稱,糧船灣的天后誕慶祝可能是全港規模最大的天后誕慶祝活動。當地民間團體今年已籌250萬元港元用於搭棚唱戲,除了將舉行為期4天的太平清醮,還有傳統節目天后像出海巡游,更有神功戲及席開200多圍的盆菜宴,據說天后誕前后5天平均每天上島人數在2000人左右,28日這天預計在三四千人。這位近年來協助重修糧船灣天后宮,又協助辦天后出巡的原「水上人」笑稱,現在這些都叫「文化保育」。
    港版「瀨戶內藝術祭」
    得天獨厚的天然藝術展場,絕響或起點?作為天然藝術展場的鹽田梓、糧船灣,無論是歷史、文化、宗教、生態(紅樹林、蝴蝶等)、產業(農耕的衰退、鹽業的凋敝、水上人的轉型)資源,皆可遇不可求,屬大自然的真正饋贈。而且離岸距離近、可達性好。某種意義上,它的條件跟瀨戶內海國際藝術3年祭所在的諸島嶼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以「港文化港創意」小區文化藝術展的規例,每年勢必更換兩個不同小區,換言之,「環島藝術游」恐成絕響。
    記者日前平生第一次登島預視了這一別開生面的「環島藝術游」。只見由兩位本地藝術家鄭志明、麥詠詩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園境建築學生甚至部分島上居民共同參與和創作的11件作品散落於兩座小島,以藝術裝置配合現場環境,將小島的天然景致與藝術文化相結合,伸延無窮的創意和在地生命力,頗多可堪玩味之處。
    鄭志明的作品《沿途有鹽有廣》就地取材,拾到可以造房的石頭刻上十架并涂上了鹽和熒光,迤邐沿著山逕直上,代表一位又一位歷代村民,在島上各處的足印,終於歡聚於山巔墓地。既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又發人深省。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園境建築學系學生鍾君如、李映直、吳國證及王愛玲創作的作品《生生不息》構思很巧,是一片高高低低站在沙灘上、排列成半月狀的竹林,也是一件「別無分號」的大自然的樂器:時強時弱的海風撥動竹管上的琴弦,并吹響排列有致的「竹笛」。由此向潮汐、海風和海浪的生命力致敬。作者從糧船灣的地形地貌有感而發,「我們常常忘記了眼前的地貌是片刻的,它不過是自火山爆發以來漫長演進的短暫一刻。在數百萬年的歲月里,大自然的力量:火山爆發、海浪、風……緩慢地、不曾停歇地塑造這片土地。這些過程不斷循環、生生不息,彷彿直至永恆。」
    曾獲國際環保建築設計大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金獎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講師龔翊豪介紹,該校學生創作的4個作品各有特色。其中「3個作品分別以鹽田梓別幟一格的文化為主題,另加一件串連島上景點的作品。有歌頌客家女性,紀錄樟樹與女孩的作品;喚醒宗教初抵香港和西貢的中西相匯珍貴歷史回憶的作品《喚醒》;《昔惜》以天然物料鹽修后舊豬欄遺址,興衰有時,生生不思,有如自然循環,唯有回憶可貴、長存串連整個行程的是受宗教啟發,以當代物料呈現的中西合璧客家生活彩繪。」
    學生的作品水平或有高下,不過,正如退休校長、鹽光保育中心主席陳子良所說,光是差不多80個學生來到島上,參與島上建設、改造小區,村民已經很開心了。「一班同學仔親身到當地參觀鹽田、食竹筒飯和茶棵體驗當地客家風俗文化,以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他們有這樣的心意去了解我們的本土文化--這個不是出邊講的那些本土,而是真正的本土文化。香港要有未來,不可以脫離本土文化,他們的到來說明這個島上的靈氣已經后繼有人了。」
    對話麥詠詩
    與「越后妻有」拉近距離
    香港商報:這次在糧船灣的大地藝術(Land Art)實踐,與之前你在薄扶林、鯉魚門、林村、荔枝窩等地的創作有何不同?
    麥詠詩:與文化葫蘆的合作,著眼點更多的在小區,小區如何利用環境,更強調人的分量,與村民合作。之前我們在荔枝窩等地的創作,環境可能會是重點,是由環境的方法看自然與人文活動如何相互影響,如何共同塑造當地地貌。
    香港商報:你在糧船灣創作的兩件作品《漂浮綠洲》和《現代糧船》以及指導學生完成的作品《生生不息》希望向觀眾傳遞什麼信息?
    麥詠詩:《生生不息》這件作品的創作團隊是在學校的大地藝術比賽中勝出的一組學生。如果你去現場看過,就會發現這不是一件跟環境沒有關系的作品,它立於海中,并且與大海有呼應、有互動。圍成彎月形的竹筒隨著潮汐的漲落,海浪、海風的變化而變化,某些時候它甚至成為一件樂器,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響。
    我在漁排之上創作的作品《漂浮綠洲》則是希望能夠讓通常意義上所謂的生財、做澫地方變為一個具有溫馨家庭氣氛的休憩空間,水上人的生活本身很有香港特色,在漁排上擺上居家植物勒杜鵑、散尾葵,放上抬凳,營造出一種好客氛圍,這個景致美麗、愜意休閒的地方隨著海浪的節奏搖嚇搖嚇,其實也是告訴大家「停一停,休息一下」。《現代糧船》的靈感則來自於糧船灣的得名。據說以前西貢海域是眾多商船經過之地,糧船灣則是給這些商船提供糧食等補給品的地方。今時今日雖然生活模式早已不同以往,但這里至今仍是眾多行山人士途經之地。我在船上放了一些可以吃、家里用得著的植物,好像驅蚊草、迷迭香、蔥、鼠尾草、薄荷等等,其中一條船上的植物是當地一位婆婆幫著直接種在船上,另一條船上擺的則是盆栽,游客可以拿走帶回去種植,喜歡拿哪個就拿哪個。我希望以這些食物盆栽回饋游人,為其日常生活「補給」一點天然色彩。
    香港商報:近年來你在香港一直著力推動大地藝術運動,出發點是什麼?效果如何?
    麥詠詩:做了幾年,都不容易。眼下大家的生活模式可以說比較城市化,對環境的認識主要是靠書本或者中小學生態游,接觸時間既短暫,也難免膚淺。從2011年起,我們嘗試通過開設一門「塑造大地」課程,效果是好的,學生對環境的認識有轉變。而且,近年香港有不少團體、個人雖然做的事情未必叫「大地藝術」,但出發點差不多,比如新界坪輋搞的空城藝術節今年已是第二屆。
    香港商報:你覺得香港距離能夠吸引100多萬人次到訪、更為所在地帶來35億元日圓經濟效益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這樣的國際藝術盛事距離有多遠?
    麥詠詩:三年一度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1996年,迄今已有20年,而我們(開始推動大地藝術)才是第五年,還在起步階段。但是應該說我們距離「越后妻有」的距離比前幾年已經近了。不過四五年時間,包括村民(對大地藝術)的認識,從剛開始時沒有認識到現在不但知道而且希望找我們合作,用藝術、創作的手法將當地的特別之處告訴別人。
    麥詠詩為Vincci Mak Studio創辦人及董事,2009年起擔任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助理教授,自2011年起於大學內策劃「塑造大地」的工作坊與展覽,希望通過藝術強化對自然的認識。
    展期月餘
    探尋沙田+西貢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文化葫蘆舉辦的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小區文化藝術展覽,今年已是第六屆,過去多年,游走香港不同的小區,融合歷史文化、藝術設計,導賞和工作坊,以嶄新的方法呈現本地獨特文化予公眾,為小區的居民,以至區外的市民和游客帶來充滿活力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體驗。
    4月30日正式啟動的「港文化港創意」山水相逢,開幕當日節目豐富,沙田展場特別請來著名樂隊SupperMoment表演,西貢展場亦將舉行現代客家時裝表演。除了兩個主展場外,其它藝術展覽場地包括沙田城門河、瀝源橋及西貢鹽田梓、糧船灣兩個小島,有興趣知道活動及展覽詳情的讀者,可按以下超級鏈接檔閱覽:http://www.anpasia.com/…/4741514…/43405F43754147594473414B59
    「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山水·相逢」
    沙田展場開幕禮
    時間:4月30日2:00pm-3:00pm
    地點:沙田公園露天劇場
    西貢展場開幕禮及客家傳情時裝表演
    時間:4:00pm-5:30pm
    展覽地點及日期:沙田公園結客場4月30日至6月5日
    西貢海濱公園棋台公園主場4月30日至5月29日
    逢星期三至日:11:00am- 6:00pm(逢星期一、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