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東北相關的兩則新聞都相當吸引人們眼球。一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二是遼寧首現GDP增速負增長。對於中央政府有關東北的意見,由於近些年來發布頻度甚高,坊間議論不甚熱烈。人們關注的目光似乎更多在負增長上徘徊。
縱觀遼寧改革開放和十年振興的歷史,經濟界人士指出,這次中央政府的《意見》務實性最為明顯,而遼寧的負增長后面蘊含的積極因素也可能是東北近年來最大的「亮點」。香港商報記者 譚紅軍
設立東北「療傷期」
《意見》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這是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有關東北的3個政策文件中,唯一提出留給東北政策緩冲期,這是最大看點。這一時間窗口,也是留給東北的「療傷期」。
東北的問題由來已久,既有最后進入市場經濟的「后發展障礙」、國企私有化的傷筋動骨,也有十年振興中投資驅動的「后遺症」。社會層面上,巨大的民生壓力也與其它地區不可同日而語。
2003年到2012年,東三省GDP年均增速達到12.7%,遠高於全國同期的10.07%。但其中僅財政投資就占30%以上。如果再考慮東北數據造假猖獗的前科劣跡,評價東北的增速其實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2013年后,投資剎車,房地產勢頭減緩。東北過剩產能和房地產的一地鸡毛,扒下了前幾年投資大躍進的底褲。無效投資在實體經濟層面積累為過剩產能,而在金融層面則轉化為債務。各級政府的債務、平台貸的數額相信是一個驚人的數字。2015年至今,東北的工業、房地產等行業一直無法破除銀行的貸款瓶頸,不良貸款餘額攀升,這些都可以很容易用來鑒定東北「內傷」的嚴重程度。
這個時候,《意見》為東北設立一個「療傷期」,緩冲和消化原有問題,是務實和理性的。
遼寧「定力」值得點赞
負增長的數字看來讓遼寧顏面掃地,其實,這正是遼寧「療傷」的必然結果。與2013年的全國第七,到今天的老玗,反差不可謂不大。人們清楚,這是在為投資大躍進的豪華盛宴買單。
有三個數字很說明問題。一個是2012年,遼陽市六大高耗能產業占全部規上工業產值達61.7%。同年,該市這六大產業投資171.4億,比上年增長63.9%,占全部投資比重的28.9%。在遼寧,現在還不知這些過剩產能如何死去,但產生過程,人們卻看得十分清楚。
另一個數字是瀋陽目前有420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市民人均面積超過5平方米。2015年,瀋陽萬達、九光、陽關、太原街華聯等接連關業。房地產庫存極大,去化緩慢,無奈放出大學畢業生零首付的大招。尽管指責之聲四起,還是低調、堅定的推行起來。房地產與遼寧的GDP就像連體嬰兒,從2012年開始相伴下滑,中間連一次像樣的反彈都沒有,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
民生壓力全國之最。官方數字,僅養老金一項未來5年就有超過2500多億元人民幣的缺口。
在這樣的壓力面前,遼寧的書記、省長尽管都是「外來戶」,卻沒有走提規劃、上項目、抓政績的老路。而是在習近平的「四個著力」上下功夫,下力氣擠水分、調結構、簡政放權、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2015年,在排名墊底的情况下,財政75%以上的資金用於民生事業,25萬國標線下人口脫貧。
事實求是的說,遼寧省委、省政府在如此困難的情况下表現出來的定力,值得點赞。他們面對集中爆發的矛盾顯示出來的靜氣,蘊含著一種新的、更加符合遼寧實際的執政理念。這種定力和靜氣后面是對遼寧發展方向的理性思維,是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尊重。與那些浮躁的冲動、沒有方向感的大步前進相比,這種重壓下的堅韌顯得更加可貴。從這個角度上可以看出,遼寧在負增長中孕育著思路突破,在修正前期問題的同時積蓄經濟「正能量」,這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積極意義明顯。
未來需要「頂層設計」
最后進入市場經濟的遼寧,面對的是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國企改革。經過10幾年「私有化」,今日遼寧的國企已經不多,更多的是央企在遼寧的企業。因此說,遼寧問題的解決,更多的是考驗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能力。
遼寧的改革歷程可以粗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私有化和自由經濟階段:按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中國改革思路,遼寧要和全國一樣,通過私有化走市場經濟之路。工人下崗,國企賣光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徵。其次,抓大放小階段:下放管理權限,省屬國企甚至下放到縣區管轄,使其便於私有化的產權變革;而一些命脈性的行業則由央企統一整合,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格局。最后,新常態階段:主題詞是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
廿幾年的時間里,遼寧的改革思路發生如此變化,走了一條螺旋式甚至是往復式的道路。教訓是什麼,經驗又在哪里?厘清這些,是遼寧今后發展的先決條件。
如今來看,供給側改革似乎更對遼寧的胃口。無論工業還是農業,遼寧都是中國的最大的供給端。但是,由傳統工業向高科技主導的現代產業轉型需要10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一個能夠融入世界工業發展趨勢中的長遠、合理的規劃,是遼寧今后科學發展的前提和首要條件。
遼寧的改革,永遠脫離不了國企的話題。現在能夠統一的認識是,國有經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存在的。中國的國家性質,國有經濟更是不可或缺的「穩定器」。新自由主義的把國企賣光就是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一場人禍。諾大的中國,只有私有經濟,用腳后跟都能想出結果會是什麼。
這一最頂層的頂層設計體現的是國家意志,是中央政府面臨的大考。
改革需智慧格局氣魄
前30年,遼寧頂著「遼老大」的帽子,以對共和國的卓越貢獻成就了自己的輝煌,是中國工業文明的母體和標識。把解決遼寧問題,放在世界工業最前沿的高端競爭中去布局,正在逐漸成為朝野共識。新自由主義曾指引中國經濟改革,但其私有化中國的惡果正在引起人們的警惕和反思。在其代表人物努力與以往言論切割的同時,中國改革是否應該只有私有化一種模式再次引起了爭論。習近平去年7月「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的吉林講話,響亮的回答了這一問題。
客觀的說,遼寧改革的路徑選擇和臧否,關乎中國工業改革的成敗,是中國工業能否達到世界高端水平的重要標的。這一改革,需要有全球視野的大智能、大格局、大氣魄設計和引領。
去年8月,《南華早報》稱中國將以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改革中國國企,這一模式使新加坡的國企創造了國家70%以上的經濟總量,成功證明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做到和私營企業一樣的有效率。這一消息至今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給人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有關經濟界人士指出,前些年,由於受新自由主義國企改革只有私有化唯一出路的禁錮,一些有益的嘗試也只能是淺嚐輒止、草草了事。2012年,中央派張廣寧到鞍鋼,希望這位改革明星能夠殺出一條血路。張以「重溫鞍鋼憲法」破局,吸引了極大的關注。但以其一人之力,很難打破現有利益格局的天花板,最終黯然退場。
很多熟諳遼寧事物的政經人士對習近平的吉林講話十分振奮,期望中央能夠像深圳一樣,將遼寧設立為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特區,以「中國工業2025」為先導,以最高端的世界工業為目標,重振遼寧雄風。這符合遼寧人民的意願和社會期盼,遼寧也確實是中國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基因和潜質的第一省份。
習近平供給側改革是經濟發展思路的調整和重大部署的講話給遼寧帶來了希望,遼寧期待著具有大智慧、符合實際的經濟變革。
《意見》和遼寧的負增長都釋放出了十分醒目的積極信號,遼寧越來越接近了一場全新變革的新起點。中央經濟思路調整為遼寧注入了強勁的動能,經過反思,吸取經驗和教訓,人們期望工業基礎最雄厚、社會動員力量最強、服從性最好的遼寧再造中國工業之魂,吸引世界的仰望。
再用十年全面振興
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盤活全國「一盤棋」中,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走了「三步棋」,其中一步棋便是90年代末到新世紀之交提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
2003年,中央第一次提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而讓人著急的是,從2003年至今,這十幾年來中央的鼎力支持,并沒有如願迎來東北地區的「鳳凰涅槃」,反而一次次證實,東北地區已成中國經濟最脆弱的板塊、甚至是中國經濟的「塌陷區」。
2013年以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持續下行,2015年東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位居后列,今年一季度,吉林、山西、黑龍江、遼寧經濟增速排名最后四位,其中遼寧首現負增長。
《意見》要點摘錄
十年振興
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結構調整紮實推進,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等。
明顯不足
然而目前發展卻面臨市場化程度不高,國企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思想觀念不夠解放等問題,需靠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
至關重要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中國重要的工業與農業基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至關重要,要充分認識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再用十年
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
全面部署
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具體部署。
《意見》對症下藥
■針對體制機制障礙問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深入推進重點專項領域改革,主動融入三大國家戰略等。
■針對經濟結構單一問題,促進裝備制造業提質增效,努力改變「一企獨大、一業獨大」狀况,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化大農業。
■針對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問題,把鼓勵支持創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進科教機構與區域發展緊密結合,把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優先位置。
■針對民生短板問題,加大民生建設資金投入,全面實施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