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世界格局面臨重構
2016年 05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歷史遠未終結

    世界格局面臨重構

    人間不會有天國,麵包也不會免費。前蘇聯解體讓福山給人類政治制度的演變下了一個「歷史終結」的終極結論。然而,在蘇聯解體四分一世紀后,人權絕對化的歐美民主體制的「通天塔」,也出人意外地開始搖動。特朗普(左圖)在美國的逆天崛起、歐洲分離情緒的蔓延、以反穆斯林化為主要訴求的歐洲各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悄然復興、美國普通民眾對世界老大地位的厭倦、北約和美日韓聯盟被質疑等現象的出現,充分表明在歐美價值主導下形成的全球化浪潮,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不滿、困頓和反彈。與此同時,冷戰后形成的全球格局,也出現了全面的松動和重構的新趨勢。整個世界,正變得不滿而陌生。被福山「終結」的歷史,似乎又在站在重新出發的起跑線上。香港商報記者 龍鎮洋

    歐美價值分道揚鑣

    歐美,固然是世界最大、最牢固的文明和價值共同體,但歐美近年在眾多問題上的貌合神離,以及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正在離開歐洲,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趨勢還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加強。

    特朗普崛起引發不安

    特朗普對歐洲國家的不滿以及對北約地位的質疑,并非完全是一時冲動,而是歐美現實關系的真實反映。尽管特朗普對北約的質疑,確實嚇到了大西洋兩岸的歐美外交界的傳統精英。但前國務卿貝克在美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聽證中,并不完全否定特朗普所說的北約防務費用分攤需要重新談判的觀點的合理性。

    當然,歐洲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對於特朗普的批評并不比美國精英更少。正遭受伊斯蘭恐怖襲擊和中東難民問題困擾的歐洲,至今沒有政治精英敢說出有違政治正確的不滿,反而是在特朗普揚言要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之后,歐洲的政治精英紛紛急於表達政治正確的批評。

    英國首相卡梅隆甚至不惜使用愚蠢一詞去批評特朗普,而且在特朗普已經鎖定了作為共和黨唯一總統候選人的地位之后,卡梅隆仍然一再確認原來的批評態度。從來不在話語上低調的特朗普則揚言,未來與卡梅隆的關系不一定會好。

    更有意思的是,在特朗普的反穆斯林言論獲得眾多美國選民支持的同時,倫敦卻在今年5月初選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出於政治考慮,雖然特朗普迅速調整了姿態,并第一時間向當選為倫敦市長的薩迪克汗「示好」,表示之前他所說的「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的說法可以對他這位穆斯林市長「搞個例外」,「歡迎他訪問美國」,但薩迪克汗似乎毫不領情,還公開批評特朗普「無知」。他甚至多次拿特朗普作為反面教材,批評自己的政治競爭對手和警告英國政界。

    針對薩迪克汗所說的,特朗普的「無知」將讓英美兩國都變得更加不安全的說法,憤怒的特朗普反唇相譏。他回應說,薩迪克汗總自詡是「聰明人」,他想讓薩迪克汗去做個智商測試,看看他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歐美價值裂痕或擴大

    英國政界與特朗普的嚴重分歧,是普遍現象而非個別現象,在英國兩黨內有多位重要成員都對特朗普持比較尖銳的批評態度。被認為即將接任卡梅隆擔任英國首相的前倫敦市長約翰遜表示,特朗普的「麻痹無知」讓他「不適合做總統」。金融時報編輯裴因指出,如果特朗普要訪問英國意圖改善英美關系的話,他可能會受到一次非常「不友好」的接待。

    尽管在社交媒體上英國和歐洲各國都涌動著不少反穆斯林和抱怨難民的聲音,但英國和整個歐洲的政治生態,已經不可能產生特朗普式的人物,也不可能認同特朗普的觀點。英國電訊報評論員麥克特曼指出,特朗普如果當選美國總統,不僅會對英美傳統的「特殊關系」是一個威脅,而且可能導致英美特殊關系的終結。「這不僅是指個人關系方面--沒有一位英國首相可以假裝對特朗普的觀點和才智「表示尊重」。」麥克特曼認為,最關鍵是「特朗普的勝利將代表美國國家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勝利」。

    英國議會在今年年初曾休會3個小時專門討論是否對特朗普「實施旅行禁令」,禁止他訪問英國。最后,在未投票的情况下,英國兩院議員達成的結論是,英國議會將不會對特朗普實施旅行禁令,這個決定將交由英國內務大臣來決定。但是,在當天休會討論的過程中,大部分英國議員都對特朗普「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的說法表示譴責;部分議員表示,非但不應該禁止特朗普來英國,反而應該邀請他來英國,以此證明他的錯誤。

    不僅英國政界與特朗普存在不可調和的價值分歧,就連羅馬教宗亦多次直接或間接批評特朗普。但是,歐洲精英所反對的特朗普的地方,又恰恰是他贏得美國選民支持的地方。可見大西洋兩岸在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并非一般性的分歧。

    觀念是總先導性的,觀念的分歧必然會有行動和政治分歧的后果。如果特朗普能夠成功入主白宮,歐美文明和價值共同體的裂痕無疑會進一步擴張,特別是在對待伊斯蘭移民和各種特殊性取向人群的問題上。

    分離情緒瀰漫歐洲

    尽管歐洲的右翼政治人物難以像美國共和黨的特朗普一樣逆天崛起、橫掃建制派精英的政治正確,但是歐洲中下層的反叛其實并不少。推特和Facebook上的歐洲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者,其實與美國的特朗普的支持者是價值觀上的知音和盟友,而且也受到特朗普崛起的激勵而變得越來越活躍。

    英國為何要脫歐

    英國的脫歐運動,其實與特朗普的崛起在政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對冷戰后歐美政治正確的反叛和挑戰。而特朗普本人,也高調支持英國脫離歐盟。但大西洋兩岸的政治精英,包括奧巴馬和卡梅隆,絕大部分都反對英國脫離歐盟的。但是調查顯示,英國公眾在脫離歐盟問題上,支持和反對意見的人數大體旗鼓相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些英國人堅持非要離開歐盟不可呢?

    首先,是正在歐洲引發政治紛爭的難民問題,以及移民國界管理問題。在許多人看來,歐盟成員國公民的自由流通原則,對英國是一個威脅。歐盟規定:具有歐盟身份的公民有權利在歐盟的任何成員國生活、工作和學習。結果是,由於工資相對更高、就業機會更豐富、福利制度更發達等原因,英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這不僅給英國財政增加了巨額負擔,也使社會福利大打折扣。由於移民者的數量無法預測,英國的醫院和學校無法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人口的涌入也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英國公民失業的現象愈演愈烈。倫敦選出了第一位穆斯林市長之后,預言白人將變成英國少數民族、英國將變成第三世界國家的各種政治笑話和漫畫在社交媒體上不脛而走,廣受歡迎。

    其次,是主權與經濟利益問題。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英國必須在進出口和移民等問題上與整個歐盟保持一致。因此,英國就無權作出對自己有利但與歐盟規則不符的決定。譬如,由於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反對,英國無法與美國、中國等經濟大國單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不過,歐盟同時又是英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出口到歐盟的貿易額占英國出口總額的44%。如果英國脫歐,就需要與歐盟重新進行談判,制定新的「英-歐」經濟和貿易協定。

    第三,是歐盟內部責任分擔和合作問題。可以說,最近幾個月的歐洲難民危機加劇了歐盟各國之間的矛盾,導致各國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為了防止難民涌入,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等國在國境上建起柵欄,這又引起了人道主義者的批評。歐盟成立的初衷之一就是集體應對危機,但是,難民問題上的紛擾和混亂,揭示了它的尷尬與無力,因此,也點燃了包括英國在內的各國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

    最后一個,就是近年頻頻發生的穆斯林恐怖襲擊和整體社會安全問題。巴黎和布魯塞爾的恐怖襲擊,不僅震動了歐洲也震驚了世界。脫歐支持者確信,歐盟的自由流通原則增加了英國遭遇恐怖襲擊的風險,因為英國很難阻止恐怖分子入境。但反對意見指出,歐盟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包括在情報交換方面,這反而能幫助英國防止恐怖襲擊。

    歐洲一體化成經濟危機「替罪羊」

    英國民眾的脫歐情緒,并非歐洲獨有,而是普遍情勢。路透社報導,易普索莫里調查比利時、法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瑞典8國共6000多人后發現,45%受訪者希望也能舉辦去留公投,而若有機會投票,1/3受訪者會選擇離開歐盟。

    易普索莫里表示,可能投給「離開」歐盟的人數,在意大利和法國分別高達48%與41%,但在波蘭和西班牙分別低至22%與26%。易普索莫里社會研究部部長達菲表示:「意大利人特別希望能有機會投票決定是否保留歐盟會籍,讓人感覺到,就算(英國)…6月投票結果是維持現狀,歐盟的夢魘也不會結束。」

    已壯大為全國第二大政治勢力的意大利反體制「五星運動」(5-Star Movement)希望脫離歐元區,法國極右政黨「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也希望退出這個單一貨幣組織。

    脫歐情緒的蔓延,令到大西洋兩岸的政治領導人感到擔憂。不僅奧巴馬親自出面游說英國民眾不要脫歐,并警告這「可能成為歐洲政治的災難性時刻」。北約前秘書長索拉納也在《世界報業辛迪加》撰文指出,歐盟目前普遍流露出一種危險的懷舊情緒。歐洲人懷念「過去的好日子」,指責如今的歐盟機構侵犯成員國主權,各國民族主義政治勢力紛紛走向前台。

    索拉納批評說,歐洲一體化不幸成為經濟危機的「替罪羊」。隨著經濟復蘇政策一個接一個地失敗,歐洲人越發不滿,民粹主義情緒不斷上升,紛紛要求回歸國家主權時代。更值得警惕的是,作為歐盟后進生的東歐國家,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開倒車,嚴重違反契約精神。2008年,歐盟吸納了中東歐地區8個前共產黨國家,歐盟開放進程隨即達到頂點。可當西歐反對開放的時候,中東歐也在反對開放。在一些國家如波蘭和匈牙利,民族主義和反歐情緒正在上升,契約精神和法治原則受到侵犯。

    他警告說,一些人想利用全球化的不幸遭遇作為藉口,試圖回歸保護主義時代,重現昔日戒備森嚴的國境線后歌舞升平的好時光,但他們的回憶只會讓自己沉淪,他們的嚮往只會讓自己迷失。

    太平洋不太平

    在3月中旬訪問古巴之后,奧巴馬在5月22日訪問美國曾經的敵人越南,并在抵達后隨即宣布全面解除對越南長達40年的武器禁運。

    如果說美國軍隊重返菲律賓軍事基地,只是美菲傳統聯盟關系的恢復,那麼美國和越南這對昔日的宿敵如今全面恢復關系,則可以看做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的標誌性轉捩點。

    美軍或重返金蘭灣

    尽管越南政治領導人此前一直都否認會讓美軍重返金蘭灣,但從今年情况看,越南對美國開放金蘭灣的時間不會太遠。就在奧巴馬訪問越南期間,越南一名軍隊將領在Facebook上提問本國人,是否贊成讓美國海軍重返金蘭灣,收獲大多數赞。

    不僅美越會在軍事進一步合作,日本和越南在軍事上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強。一個月前,菲律賓外交部長艾曼得拉斯訪問河內,與越南達成一項行動計劃協議,不久雙方可能進行海上聯合軍演,隨后日本海軍出現在越南海岸,兩艘驅逐艦停泊在金蘭灣。

    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5月13日會見到訪的日越關系特別大使杉良太郎時,高度評價越日關系的全面蓬勃發展,強調尤其在2014年兩國關系提升至深廣戰略夥伴關系后兩國關系的發展,并在南海問題上「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繼續作出實際且有建設性的貢獻」。陳大光說日本是越南最重要的長期夥伴之,他期待日本繼續提供政府開發援助,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基礎性產業和基礎設施開發方面。

    緊接著第二天,越南總理也作了相同表述。據共同社報報道,越南總理阮春福5月14日就南海問題向日媒記者表示,「日本應該作為地區大國為和平解決(問題)發揮積極作用」。此前日本外相岸田訪問越南,磋商使用越南金蘭灣,并承諾提供二手巡邏船。

    金蘭灣是一個國際外交和軍事的歷史糾結點。它最早是法國殖民地政府在越南的軍事基地,二戰期間被日本占領過,美軍和日本也在此開戰并占領金蘭灣。后來美越戰爭,越南人把美軍趕跑。中越戰爭后,金蘭灣成為了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基地。如今,歷史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日本和美國重新回到了金蘭灣。對於目前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和亞太外交關系格局的深刻變化,金蘭灣的故事是一個最具象徵性的。

    太平洋軍事化加速

    美國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葛來儀指出,從日本到印度,從澳洲至越南,一個由美國主導編制的地緣政治聯盟和安全網絡布局正在形成。

    早在2008年,美日澳印四國就首次進行四方安全對話,為亞太主要國家構建更加緊密的政治和軍事聯盟鋪路。從去年開始,日本、澳洲與印度便以維護海上安全為名,展開了高層對話。隨后印度貸款1億美元給越南,協助其采購先進的巡邏艇。日本則租借了5架偵察機給菲律賓軍方。

    去年底,印度與日本達成了「2025展望」協議,推進雙方的全面戰略合作。今年3月,日本實施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為出售武器和海外派兵松綁。今年4月,美國和印度達成初步共識,原則同意雙方互相使用對方軍事基地進行補給與維修。

    與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圍堵行動相對應,作為新型大國的中國,在軍事上的努力也不曾停歇。總之,正在加速軍事化的太平洋,正變得越來越不太平。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