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與能源結構改革見效 中企環保與發展並重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惟以往過度依賴製造業和出口,雖然成為世界工廠,但同時將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對環境的傷害,都集中到中國。不過,「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有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成功改變產業與能源結構,企業的環保和社會責任意識已大大提高,有信心中國在環保與發展上取得良好平衡。
香港商報記者 黃兆琦
「十三五」規劃為未來5年內地經濟社會發展定下主要目標和指引,在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上,要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以及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過去資源被嚴重剝奪
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北京代表處執行總監莫爭春博士受訪時強調,中國內地經濟過渡和轉型至可持續經濟發展型模式,是極為重要的。正如他指出,過往內地由出口與基建為主的經濟模式的成本太高、對能源資源的剝奪太大,根本無法持續。他續稱,有專家計算認為,假如中國依照原本消耗能源的水平繼續發展經濟,即使全球所有的能源都由中國獨佔,也無法滿足中國未來30年的需要。
早於2009年12月,中央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獲國際社會一片讚揚。2014年11月,中美兩國透過《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同意,非常有必要提升氣候變化合作的規模和影響力度,以適應不斷增長的解決我們所面臨氣候挑戰的迫切要求。」
青山綠水即金山銀山
中國的減排承諾,莫爭春指出,還包括將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由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以及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峰值,然後保持在穩定水平或開始下降。他強調,情況顯示中國不再單單將注意力放在GDP增長上,內地人明白到環境是重要的資源,發展是不可逆轉的,也知道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而不是以前那樣,只想金山銀山,對青山綠水造成傷害。
莫爭春說:「中國一直思考和發掘解決方法,找尋新發展模式,提出了一個更為平衡的經濟增長模式。假如中國內地能夠改變產業結構,其實也反映了內地將成功改變能源結構,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隨經濟轉型過渡,中國能夠朝新的平衡點和新增長模式進發,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上取得良好平衡,而我們看到這正在發生中。」
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感
在企業層面,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社會企業計劃研究總監Caroline Grossman表示,見到商界十分熱烈加入這方面的討論,例如在可持續採購方面。此外,也看到內地學生和校友對有關議題表現出濃厚興趣。莫爭春則說:「雖然不是一夜之間突然發生大變化,但情況不斷改善中,企業的認知度大大提高。」
現時在內地的跨國企業在採購時,都會考慮供應商的綜合環保表現,例如在採購成衣時,會就供應商在節能、節水、廢料處理等項目逐一評分。莫爭春表示,內地企業為了生計,不得不從綠色生產入手,從而提高競爭力。此外,不少品牌要求店舖使用更節能低碳的LED燈,情況令人鼓舞。他說:「沃爾瑪、H&M、NIKE等跨國企業,都有類似的綠色採購要求,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很有力的措施,供應商都不想冒險,會跟隨採購商的要求,令中國生產也走向綠色。」
減排可大減醫療開支
事實上,環保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並非對立。美國公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尼古拉斯環境學院氣候科學教授Drew Shindell在近期發展的研究中指出,透過模型推算,美國如果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令2030年美國氣溫上升幅度不高於攝氏2度,能防止17.5萬人早死,而且其後每年會有2.2萬人免於因污染早死。
減排帶來的好處,Shindell指出,比推行減排所帶來的額外開支高出5至10倍。減排不單防止國民因污染而早死,同時大量節省醫療開支,估計實施減排措施不久後,美國每年節省的醫療相關費用,高達2500億美元(1.95萬億港元)。
泉林紙業技術出口美國
在剛發表的《泉林紙業在弗吉尼亞的綠色生產》報告中,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研究員和智庫副主任馬暘指出,內地頂尖造紙廠商、山東泉林紙業於2014年宣布在弗吉尼亞州投資20億美元(156億港元),是至今內地民企在美國最大規模綠地投資。不過,有關投資的更重要意義,是今次中國投資方並非引進美國技術,而是扮演了技術出口方的角色。
環保意識推動變革
馬暘觀察到,「隨消費者(包括較富裕的中國消費者)愈來愈願意為綠色產品支付高價,環保意識正在改變一些傳統的高污染行業。」他同時指出,「對於產品單一、產能過剩的行業,科技進步是令公司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
然而,正如馬暘指出,2014年內地報章報道,造紙業對山東省的GDP貢獻只有3%,惟該省逾五成的工業廢水和水污染指標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被造紙業佔據,顯示造紙業的經濟成本與收益不成正比。1976的創立的泉林紙業,於2004年因改制和國有股退出,成為民營企業。通過不斷改良生產技術,使用糧食廢料「秸稈」作為原料造紙,2000年的時候,每噸秸稈成本500元,同重量的木漿成本則要6000元。泉林於2009年成功推出可用於印刷、包裝和家用的本色秸稈紙,其後更被選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官方用紙。
中央注重地方環保表現
內地不斷討論部門對破壞環境事件執法不力的問題,但近年內地市民健康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企業對環保的要求也同步提高。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北京代表處執行總監莫爭春博士表示,過往有地方可能因稅收等問題,不想增加企業開支,會有執法不嚴問題。但中央近年對官員在環境保護的政績,同樣重視,相信執法會愈來愈到位。
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是內地發展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也是受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莫爭春表示,這三個區域如果能夠成功處理污染問題,代表內地有足夠能力處理其他區域的污染。
升官評核還要看環保
他說:「老百姓不一定完全明白能源應用或氣候轉變等問題,但他們明白健康質素,環境指標指數人人都會看,這樣為政府帶來巨大改善環境的壓力。」
對於重工業產能過剩問題,莫爭春認為需多方聯手處理,否則無法打勝這場仗。不過他強調,內地當局一直盡很大努力,嘗試解決問題。他說:「現在升官和表現評核不單是GDP增長,還要看環境增長,地方首長或官員即使退休後,仍然要為當官時的環境決策和造成的影響負責和受到問責,所以官員會更盡責保護環境。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去年與官員約談,就有紀律處分的意味。」
深圳成創新先導城市
「十三五」期間假如想能實現各項目標,創新是一個主要議題。深圳經濟特區創建36年,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紮實基礎,專家相信未來深圳將繼續為內地經濟改革和創新探路,發揮承載中國經濟走向綠色環保中發揮引領作用,「十三五」期間成為中國綠色經濟和創新的示範城市。
轉型要靠創新科技
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北京代表處執行總監莫爭春博士說:「談到經濟過渡和轉型,創新是最重要的。製造業依然被認為極度耗能、浪費能源、抄襲、沒有創新,大家非常希望提升,政府也想製造業升級。沒有創新就不能達成目標,不能保持競爭力。」
作為創新科技的領跑者,深圳近年不斷由創新驅動發展。莫爭春說:「中國領導人向來將深圳看成先導城市,在深圳先行先試,現在視深圳為領導性的創新中心,而不再是以前的出口或經濟先導城市。」
深圳發展至今已是能媲美北京與上海,成為內地三大城市之一,在深圳起家的國際級企業如雨後春筍,包括騰訊、華為、中興通訊(ZTE)、中國平安等等,這些企業中,不少擁有大量的專利,並十分注重知識產權。因此,深圳絕對是內地在創新上的領導城市。
不過,莫爭春強調,成功創新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內地企業,通常是在政府干預較少的領域,因此他期望內地當局減少對企業的干預,例如對油價、電價等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