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端午到施秉看世界最長木龍舟
2016年 06月 07日 23:47    香港商报
 

    端午到施秉看世界最長木龍舟

    由施秉縣龍舟協會籌資,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獨木龍舟傳承人張先文連同8名工匠,按照貴州省清水江流域的獨木龍舟原型設計和制作工藝,全手工打造的長77.8米的木質龍舟於5月28日在千餘名壯漢抬送下,成功在世界自然遺產地猁猁施秉入江。此龍舟堪稱「世界最長木龍舟」(國家體育總局已認定,現正申報健力士世界紀錄項目),該龍舟的龍頭和龍尾為水樺香、龍身為杉木樹制作,整船由一條大船兩條小船組合而成,大船為主船居中,小船為輔船各自組裝在大船左右,大船龍頭到龍尾全長77.8米、平均寬0.75米、平均高0.70米,小船龍頭到龍尾全長54米,主船輔船組合為2.6米。目前,180名女子槳手和20位舵手、鑼手、鼓手、教練正在集訓迎接端午節龍舟賽。屆時,一場以文化融體育,傳統融創新,民俗融旅游的饕餮盛宴將展示於眾。香港商報記者許入介通訊員奉力

    「龍王」問世溯歷史緣起

    清水江獨木龍舟競賽歷史悠久,形成了獨特的「龍舟文化」。每年的農历5月24日至28日,均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而清水江獨木龍舟節起源於施秉縣雙井鎮坪寨村。傳說,河水到達這里便「神氣」起來,於是苗族人心目中的「龍」就在此寄居了。也正因為「龍」寄居於此,清水江獨木龍舟才在這里開划。

    獨木龍舟龍頭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龍角上,通常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平時舟身被放置在「龍船硼」內(村口專門搭建的亭子里),龍頭放在村里推選出的鼓主家,每年農历5月20日至23日期間巫師會按傳統做法「起龍」,之后用竹篾將子舟和母舟并列紮成一排,裝上精雕細刻的五彩龍頭。

    比賽當天,由男人們把龍舟抬到水中。吃過中飯后,參加比賽的男人清一色穿著家織的深紫色亮布衣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鑲著銀泡的腰帶,頭戴黃色的插著3根銀片的馬尾斗笠,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4個人:第一個坐在龍舟與龍頭連接處,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和靠岸撐船;第二個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制造聲勢;第三個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長袍,外套一件黑色馬夾,頭戴一頂大寬邊帽,負責敲鼓;第四個是一個男扮女裝的10多歲的小孩坐著負責敲鑼,在男孩的背面還有一個小龍頭,捆綁一把黑傘為其遮蔭,其餘的水手分成兩排站立在兩隻子舟上,在水手中間放有一桶糯米飯,飯上供有一隻煮熟的鵝,有3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負責掌握龍舟的方向。

    待龍船節前,村民要在舉行過隆重的祭祀龍船的儀式后,方抬下龍船,放入清水江練習和比賽。所備之物有糯米飯少許,一隻活公鴨,一隻公鸡,一砣刀頭肉,一尺青布,一綹絲線,一束麻,一壺酒和香、錢紙以作祭祀用。祭祀要在祭壇下進行。先將青布、絲線纏在樹干上,將酒、飯置於樹下泥土上,然后焚香,燒錢紙,然后開始祭祀活動。所祭之神為「喜神」。三親六戚均送禮品,多為鵝、鴨等水禽,但也有送豬、送牛、送錢的。

    開划儀式時,「鼓頭」(也即巫師)要準備一隻白公鸡、一壺酒。在河灘邊置一方桌,立龍神之位於其上。沿桌腳則綁一根剔枝去葉并剝去樹皮的五倍子樹棍,上留一杈,綁雨傘一把,繫紅布一段,剪白紙一串,芭茅草一把。桌上擺一升米,3碗酒、刀頭肉。焚香敬酒后祈禱,請眾神之后,才殺白公鸡,將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幾根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樹棍的小權上;將鸡煮熟,盛在太碗中,又燒香化錢用酒滴在地上,向神靈獻熟食。接著鑼鼓頓響,將龍舟划向劃舟地點。

    當天,還將舉行賽馬、斗鳥、斗鸡、踩鼓、吹蘆笙、對歌等民間娛樂活動。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還有少男少女們的「游方」。而嫁出去的姑娘還要挑「棕粑」回娘家,拿來鴨、鵝到舅舅家的船來挂在龍頭,有的送豬、或牛來送。一表示祝福祝賀,二表示豐年大吉。然后舅舅家殺鴨斬鵝或宰豬牛,唱歌跳舞招待,誰家客人愈多,表示他家或家族年運越好。

    「祥龍」納福寓文化之美

    對苗族來說,龍除了具有一種至高無上的神的力量外,還是一種精神源泉,一種圖騰和信仰,更是一種喜慶和吉祥。貴州施秉,這個與「龍」有著不解之緣的禪意小城,從「火龍」的「祈福鬧春」到「水龍」的「祥瑞豐登」,再到龍舟競渡的「無懼無畏」,在詮釋人與自然和諧之時,也印證出文化與信仰的強大力量。遨游於清水江上的獨木龍舟是台江和施秉交界處的清水江獨有,其兩排人站立划橈的姿勢和裝束亦為華夏大地所罕見。從采木到鑿舟,從下水到競渡,其程序都有相關的儀規、禁忌和傳說,無不表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氣息。其比賽場面相當激烈,可算是一項賽體力、看技術、比智慧、練勇敢、保團結的體育競技活動。不僅展示了苗族人民質樸的信仰,同時也追敘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是紀念苗族人民如何戰勝自然的一種表現形式。

    「獨木龍舟」雖為歷史,但在被賦予神話傳說后,便也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尤其在2008年苗族獨木龍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如何更好地在挖掘中保護、傳承、利用便顯得更為重要。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