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一帶一路

中醫藥走出去的和順堂樣本
2016年 06月 09日 00:00    香港商报
 

    尽管橫亙在中醫藥產業面前的諸多難題仍有待破解,但隨着「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以及各項產業政策不斷落地,醫藥企業發展亦有了更多的外部機遇。作為深圳中醫藥界「名片」的和順堂,憑藉「互聯網應用科技+最傳統的中醫藥診療」模式,成為內地首家在本港開設連鎖中醫館的民營企業。日前,和順堂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鋼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港經營的成功經驗預示,「和順堂模式」亦可复制於亞太地區甚至輻射更大範圍,其精準發力并斬獲佳績的「行業奇迹」,或為業界提供「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最佳範本。香港商報記者顧安安

    

    政策助力中醫藥產業復蘇

    中醫藥作為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的優勢產業,近兩年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等中央高層多次對中醫藥發展作出重要批示。今年2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唻下稱《綱要》啀正式出台,中醫藥首次被提升為國家戰略的構成部分;而作為中醫藥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中醫藥服務也開始頻繁出現在各個省市區的服務貿易「十三五」規劃中。由此可見,推進中醫藥產業和中醫藥服務貿易透過「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重任,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硬任務」。

    「《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這是國務院的實施規劃,不是兒戲,可問題是怎麼實施?以我的了解,地方上還沒有完整的落實細則,執行難度大,目前還僅限於常規的會議和討論,或者繼續原有的招商引資。」深圳和順堂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鋼直言,缺乏體制機制保障和大手筆的資金投入,或是阻礙政策落地的關鍵原因。

    長期關注中醫藥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于文明表示,為支持中醫藥機構參與國家「一帶一路」,財政部於2015年設立了2000萬元的中醫藥國際專項,但由於經費數額較小,且經費投入因素掣肘多,只能用於中方執行單位的內部能力提升,無力支持中醫藥機構「走出去」,「經費保障機制的缺失,極大限制了中醫藥作為提升中國軟實力、服務外交的重要抓手」。

    「和順堂模式」啟動香港市場

    民營企業對環境冷暖的感知度尤為強烈,也令宋鋼在沒有任何資金支持和政策護航的情况下,早早看到了和順堂走出去的機遇。第一步,他把目光投向了一河之隔的香港,這里是他嘗試境外投資、開設連鎖中醫館的起點,也是令和順堂日后漸成行業翹楚的福地。

    一直以來,和順堂以中藥質量為核心,打造吸引老中醫加盟的平台,由此形成了自身強大的和大夫中醫專家團隊,并以此在社區開設連鎖中醫館,打造了完整的中醫藥封閉體系,即名廠出名藥、名藥配名醫、名醫駐名館、名館促名廠的閉環經營模式。

    把上述業已成熟的「和順堂模式」移植香港,從2011年開設第一家跑馬地分館,宋鋼和他的團隊一手一腳打拼,僅用不到5年時間,便將門店迅速擴張至19家,「起初是有些挫折,但是我們從沒有后悔。我相信和順堂進軍香港是沒有錯的,我們需要更加充分地去了解香港市場,需要沉下心來,研究市場,適應環境,同時還要堅守。」

    在香港市場摸索探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和順堂逐漸找到一些適應本港的市場策略。2014年起,和順堂憑藉獨創的「地鐵沿線診點+中央藥房+APP預約」經營模式,終令其在港真正穩住腳跟。2016年,和順堂步入發展快車道,一口氣連開9家新店,并創造了「開張即盈利」的行業奇迹。

    宋鋼對此十分興奮,「可以說,和順堂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中醫藥館連鎖品牌之一,改變了整個香港市場中醫藥的格局,而且完全市場化,得到了港人的認可。今年我們計劃在香港要開到30家分館,3年之內開到100家,并在香港上市。」他表示,和順堂的成功,來自對大健康時代的敏銳認知,來自對國家政策的準確把握,更來自對企業發展戰略的精確定位。

    立足香港下一步落子東南亞

    宋鋼指出,「中醫藥走出國門是一個既定方針,和順堂主動走出去,也是配合國家的大戰略。通過連鎖中醫館發展,改變了只是把初級產品拿出去或者醫生走出去的局面。一旦一種模式作為市場行為被認同時,生命力更強。如果走出去有三級跳的話,那麼首先就是在香港市場,然后在亞太承認中醫的地區,將來在全球更大的範圍內都有成功的可能。」

    事實上,在深耕香港市場的同時,和順堂的確已將下一步的戰略「棋子」放到了東南亞,「我們已經開始對那邊的市場進行調研和評估。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這些國家都在我們的規劃中。這些地方跟香港往來密切,和香港市場有一定的同質性。其實,和順堂品牌已經一定程度上被這些地方的華人知悉,有了初步的口碑和影響力。我們有信心,未來能將和順堂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東南亞。

    作為中西方文明和貿易交匯之地,香港發揮着區域優勢和走向全球「橋頭堡」的作用,在探討傳統中醫藥適應現代社會多元化國際化發展方面,無疑可發揮示範效應。

    中藥「走出去」須以「醫」開路

    「一帶一路」戰略固然很好,但怎樣和當地要有融合,選擇的切入點力度和角度要恰到好處,這才是重要的。宋鋼認為,中醫藥是傳播中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發展幾千年,目前已經得到了不少國家的認可,在廣

    大華人地區有數量眾多的中醫診所。相比孔子學院模式,中醫藥具有治病救人的基本功能,是解決病痛的一種手段,因此傳播起來更易被接受。」

    現時,中醫在國外漸受歡迎,中藥的前景卻沒那麼樂觀。除了文化觀念的差异,因為沒有中藥用藥傳統,外國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自主選擇購藥,只能聽從醫生的處方和推薦。因此,要想讓中藥進入西方市場,必須讓中醫來開路,以醫帶藥,藥在其中。宋鋼建議,對於中醫藥尚不熟知的國家,可增開中醫館,讓外國人在醫療體驗中認可中醫中藥。「只有對中醫認可和接受了,中醫藥產業才能實實在在地走出去。」

    在宋鋼看來,對於中醫藥來說,不僅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讓外國人到中國來看中醫,「通過商業保險的橋梁,讓外國人吃中藥來治療病痛,同時帶動他們在中國的其他消費,這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宋鋼介紹說,中醫藥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產品,在大多數國家中還沒有被列入醫療保險之中,極大地阻礙了中醫藥服務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正在與相關的保險公司協商,爭取國外商業保險項目能開設中醫治療險種,吸引外國人到中國、到和順堂看中醫,真正把中醫藥發揚光大。」他表示,作為特區政府,應盡快將中醫藥的發展納入長遠規劃,逐步將中醫藥融入公共醫療體系以改善民生,節省醫療經費,無疑對政府和市民來說,都是「治未病」的好方法。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