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新界專刊

大澳文化工作室下月18日關閉
2016年 06月 30日 08:42    香港商报
 

    大澳文化工作室下月18日關閉
    黃惠琼為文物尋歸宿
    在媒體低調了好一段日子的「大澳文化捍衛者」黃惠琼,近月又再活躍起來,因為她出錢出力、租用青磚瓦屋經營的民間博物館「大澳文化工作室」,業主因屋太過殘舊要收回來重建,下月17日是工作室的「lastday」,黃惠琼說離開很不舍,她與屋主一家很有感情,這地方是一個重要平台,讓四方朋友認識大澳,她正四出奔走,為辛苦找來的文物尋找歸宿,續向世人展示大澳的文化歷史,而年近六旬的她,面對大嶼山的銳意發展,為了大澳的未來,她斷言不會「退下來」!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工作室殘舊業主收回重建
    位於大澳永安街的大澳文化工作室門面古雅,游人路過都禁不住駐足看個究竟,記者下午時分抵達時,有工程界知名人士正向黃惠琼了解工作室的去向,她說:「業主話若有人肯畀1000萬,會賣咗間屋,但實際有無人要呢?」她都自知這是戲言,屋已有100年歷史,現在有漏水情况,
2001年租用時,還發現過白蟻尸骸,保險又買不到,而整間屋的維修費高得咋舌,要100萬元,
    屋主幾年前已申請拆卸重建,覺得這樣做一勞永逸。
    10多本游客簽名冊滿載回憶
    為了好好向記者談自己的心血結晶,工作室暫時關閉一陣子,這就是民營博物館的好處,運作靈活。黃惠琼拿起一本簽名冊,內里盡是游人留下的心底話,她最感動的是兩名十多歲少年的留言,「她第一次來,就話做了我的fans,叫我fighting,另一個說喜歡這里的靜、真、美。」中外旅客的留言數不勝數,簽名冊有10多本,15年間接待過逾百萬游客,平均每天有近200人參觀,以獨力經營的小小博物館來說,說得上很受歡迎。
    300件藏品如大澳時光隧道
    為什麼這麼吸引?往屋里轉一圈,細賞三百件立體展品,就像走進了大澳的時光隧道,昔年生活狀况如在眼前,如打魚水樁(六十年代),用來敲打海水嚇魚兒進網;織造漁網和膠袋的工具織枕、棋(五十年代);漁民女嫁妝飾物如发簪、頭飾布(四、五十年代);蒸茶粿及糕點的蒸籠(百年歷史);三十年代大澳女性制造的山兜,抬旅客上寶蓮寺賺錢。還有逾百幀歷史圖片。小小的千尺地方,陳列展品很生活化,木制廚櫃放鸡公碗,舊木枱上放擂茶沙盆、擂漿棍、石磨。這些物品都是黃惠琼十多年來在街邊、海邊,甚至垃圾站檢回來,有些是居民過身后不要的東西。
    參與社區事務為大澳發聲
    不少博物館都有距離感,大家都只是在靜靜欣賞,但工作室是另一片天地,黃惠琼會跟你說故事,因為這里是一個平台,讓她可向年輕人、學生、中外旅客,講大澳的本土文化和社區特色、怎樣在這個社區里盡公民責任、愛惜它、關心它。而這名講者絕對有說服力,因履歷太亮眼,土生土長的她,雖只是中三程度的主婦,但早於1982年就自發參與社區事務,站出來為當時缺水缺電的大澳鹽田壆村發聲,終成功爭取水電供應,到1993年,更發動600多名學生搶修清朝乾隆年
    間建成的防波堤大壆,雖然搶修最終失敗,但并未熄滅她關愛大澳的一團火!
    多年前她已向政府建議在大澳成立博物館,展出圖片、文物,居民可參與其中,做導賞員,又可售賣T恤、明信片等,增加就業機會,后來她更參加活化大澳設計比賽,還得了優秀作品獎,但這些并未得到政府的回應。她自問只是一個普通市民,都能運作一間小型博物館十多年,「政府有乜理由運作唔到」?但「真系無一個政府官員來看看,一個都無」!
    尋找地方重開博物館
    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大澳,有600多間棚屋,數以十計的地道小店,雖然經濟上不再倚靠漁業,變為旅游小鎮,但黃惠琼說居民仍是住在這個社區里,大澳是真正生活的地方,「不像湘西鳳凰城,早已被酒吧占據,完全商業化。」所以面對大嶼山發展下的大澳去向,她絕不希望自己的家鄉變為主題樂園,因此尋找地方重開博物館,可成為她守護大嶼山的重要基地。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