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併購海外醫療產業 火速升溫
中資企業併購海外醫療產業的步伐,隨着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火速升溫。中資企業看中的,并非海外醫療產業的潜在「紅利」,而是透過併購,獲取嶄新醫療技術,解決因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問題。踏入2016年,隨着「健康中國」納入「十三五規劃」,透過策動跨國醫療項目併購,內地要形成集藥物、醫療器械、養老項目於一身的「大健康」產業鏈指日可待。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今年3月,中央發布了《「十三五」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及要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促進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并且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從而達到「健康中國」目標。解決人口老齡化方面,綱要提到,既要加強人口戰略,同時構建養老服務及健康保障體系,切實加強婦女、未成年人士以及殘疾人士的權益保障。
人口老化問題正威脅內地經濟長遠發展,促使近年中資企業積極策動海外醫療產業併購,透過獲取最新醫療技術,解決人口老齡化衍生的慢性疾病問題。據晨哨網研究部統計顯示,2016上半年,中資企業合共發起413宗併購交易,其中257宗披露了交易金額,合共達到1286.29億美元(約10033 億港元);其中醫療及健康產業合共占10.3%,跑贏電訊及科技的7.51%,以及農業和食品的7.11%,顯示醫療產業對內地愈發重要。
中資動用千億元併購海外醫療產業
有市場人士指,中資企業併購歐美醫療產業并非着眼當地市場,而是看中其技術,希望將之帶回中國,雖然歐美市場已經相當成熟,但對中資企業而言,看重歐美醫療產業的新技術,可為內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去年中資企業併購海外醫療產業的案例,除藥業以外,亦包括醫療器械、基因工程,甚至美學治療,以及運動營養食品亦包括在內。(詳見附表) 內地近年大倡「大健康」概念,提出全局概念,涉及範圍不僅圍繞藥物、醫療及養老,更延伸至「衣、食、住、行」以至「生、老、病、死」的層面。近年阿里巴巴及騰訊控股(700)等科網巨頭紛紛「跨界」進軍健康產業,足見健康醫療產業的巨大潜力。
海外醫療產業「有價有市」之際,中資企業的出手,可謂相當闊綽。市場人士認為,中資企業對海外醫療項目,一般給予20%至30%溢價,「其中美國醫療項目,在溢價及估值方面,一般將較歐洲為高」。若以市盈率計,醫療器械的市盈率約為40倍,至於藥物生產商,一般給予30倍市盈率。
市場人士稱,中資企業屬意併購的海外醫療項目,以小型企業為主,相反大型醫療企業則不感興趣。「其一是大型醫療項目估值過高,若要成功併購大型美國醫療產業,動輒要花費20億美元或以上;與此同時,若要併購大型醫療項目,一般程序較為繁复,以上原因促使中資企業在策動巨額醫療項目上卻步。」
巨額醫療併購障礙多
分析稱,跨境大額醫療產業的併購容易觸及外國政府神經,「雖然醫療產業遠不及石油及通訊資產般敏感,但由於跨境併購始終牽涉政策風險,當中部分需要經過項目所在國的反壟斷或安全審查,一旦無法通過,或會促使交易泡湯,為避免因項目難產而招致損失,故中資企業在大型醫療項目的併購,大多采取『小試牛刀』、而非『重鎚出擊』的心態。」
市場預計至2020年,內地健康產業的潜在規模,有望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內地醫療檢驗的年均營業額,約為1500億元人民幣。分析稱,面對人口老化,內地對醫療服務,包括住院及養老服務的需求持續強勁,透過策動海外醫院及養老產業的併購,內地企業可從中獲取營運醫院的經驗。
美國藥企估值一般較高
醫療產業涉及复雜技術,擁有專業知識方可掌握。中資企業在併購醫療產業的過程中,應如何自處?分析認為,除了注意併購目標的營運策略,更須做好盡職審查,方能避免「買錯貨」的問題。分析指,對於併購醫療產業,盡職審查屬「基本動作」,除檢視業務的复雜性,更應注意是否已經取得認證,包括是否取得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發出的許可證明。
FDA認證視為質素保證
FDA 為直屬美國健康及人類服務部管轄的聯邦政府機構,主要職責是為在美國生產或進口銷售的食品、藥品、疫苗、醫療設備進行監督管理。由於FDA 一般被視為全球在食品藥品的最高認證,不論該款藥品是否美國銷售,若取得上述認證,已被視為質素保證。
除了檢視併購目標的專業水平,中資企業在併購海外醫療產業時,應揀選歐洲企業還是美國企業,如何取舍?分析認為,美國醫療產業以公立(Public)或半公立(Semi-Public) 形式運作,相較歐洲醫療產業全以公立形式運作,故盈利能力相對較高;因此在國際併購市場上,美國醫療產業一般可取得較高估值。
有分析認為,美國藥廠在全球享負盛名,加上其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在效率上遠較歐洲藥廠優勝;相反養老產業方面,鑑於歐洲人口老化問題較美國更為嚴重,為解決當地人口老化問題,歐洲在營運養老產業方面,則較美國為佳。故此,若要併購藥廠及醫療器械,可選取美國企業,至於醫院及老人院等養老產業,則以歐洲較為優勝。
四大吃香醫療產業
人口老化問題困擾中國以至全球發達國家,醫療及養老產業勢成全球資金爭奪目標。哪些醫療項目將獲注視?德勤早前發表的《全球醫療保健2016》報告中,點評包括零售醫療(Re-tail Clinics)、家居護理(Home Care)、遠程醫療(Telehealth)以及旅游醫療(Medical Tourism)在內的四大醫療產業,未來將愈吃香。
分析認為,上述四項目醫療產業,正好是在二次科網世代下,實現「線上對線下」(O2O) 營業模式的最佳例子。德勤在該份報告指,零售醫療每年可節省22億美元(171.6億港元)成本,并為病人提供更方便、以及低成本的護理服務。
德勤又認為,家居護理既可節省病人成本,同時提升病人的滿意度,預算家居護理在美國的市場規模,將由2012年的778億美元(約6068.4億港元),增至2022年的1570億美元(約12246億元);至於印度在家居護理的市場規模,目前已達20億美元(156億港元),預算年增長率,將達到20%。
遠程醫療方面,德勤稱,印度、非洲、以及其他偏遠地區,將適合予以發展。分析稱,中國地大物博,雖然公路網愈趨發達,但部分地區未必適合救援車輛出入,一旦遇上天災,遠程醫療將大派用場。
至於旅游醫療,德勤指出,古巴及美國恢復外交關系,提升了美洲國家對旅游醫療的需求,其中墨西哥已成為僅次於泰國的旅游醫療地點,預算未來7至8年,當地在旅游醫療的收入,將增至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 至120億美元(約936億港元)。分析認為,隨着中國居民外出旅游逐年遞增,透過併購旅游醫療產業,可為中國打造海外旅游產業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