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中國扛重任正當其時
2016年 07月 15日 07:31    香港商报
 

    英脫歐加劇反全球化逆流
    中國扛重任正當其時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過去20年的潮流和趨勢,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之一。其中歐盟是全球化的典範之一,英國脫歐公投后,造成維繫多年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受阻甚至可能導致歐盟解體,一時間,全球化退潮與逆全球勃興甚囂塵上。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貿易及投資的保護主義日益盛行,民粹主義氾濫,極端派政黨勢力不斷擴大,民眾普遍對政府和既得利益者強烈不滿,反全球化思潮風起雲涌,英國脫歐只是讓人們更加審慎地面對這一事實。
    有專家表示,目前全球化正處於調整階段,由美國主導的這一輪全球化沒有解決資本在全球的均衡分配問題,導致國與國、國家內部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引起民眾普遍不滿。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應該以積極的姿態和進取的行動,來應對全球化被不斷削弱的新形勢。香港商報記者 張幸
    1
    逆全球化思潮泛起
    全球化被定義為商品、人和資金在各國之間的自由流動,通常被看做不可逆的潮流,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進入全面深度調整階段,金融危機前全球盛行的市場至上主義、自由與開放主義、放松監管與鼓勵自由競爭等理念發生了顯著變化,全球化不可逆轉的「思維定式」開始有所松動。
    全球貿易增長不佳
    據IMF的測算,全球經濟仍然未能走出危機,全球丟失了1.5%的潜在增長水平和能力。而在危機前通常是GDP增速的一倍的全球貿易增長率已經連續3年低於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并且從2010年全球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以來,全球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一直無法突破3%。
    進入2015年來,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更加嚴重,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最新報告,自去年1月以來,全球貿易增長已經完全消失了,而商品貿易量停滯不前。而今年4月份全球出口和進口依然低於2015年1月水平,并在此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幾無波動。
    由危機催生的貿易保護主義餘波不斷,貿易摩擦與貿易壁壘也在增多。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報告,近一段時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包括一些G20成員在內的發達國家尤為嚴重,從去年10月中旬到今年5月中旬,二十國集團經濟體共采取了145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月均近21項,大大高於前一監測期間的月均17項,出台貿易限制措施的速度達到了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反傾銷措施占全球貿易限制措施的絕大部分。
    政治勢力介入反全球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陳抗表示,雖然近年來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關稅壁壘,但諸如「反傾銷」訴訟等非關稅壁壘卻屢見不鮮。此外,不少國家中反對接納新移民已成為主流民意,有的還為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設立更高的門檻。限制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強資本管制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美國已經開始實施「外國賬戶納稅法令」,經合國家也在加強對跨國資本流動和避稅活動的管制。一些國家也開始推行制造業回流政策,這勢必影響這些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接受本報采訪的吉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孫興杰認為,從這些現象來看,說全球化進程停滯甚至有逆全球化趨向不無道理。事實上,從1999年的世貿組織會議有如此多的民眾進行抗議,到很多與全球化相關的會議都出現不少人上街游行表示反對,說明反全球化的思潮一直都存在,只是現在反全球化的思潮由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帶領,已經獲得了政治上的影響力,開始影響各國的政策,這是新的現象,英國脫歐公投和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受到民眾普遍支持的偏好孤立與保護主義的特朗普就是例子。
    2
    紅利不均阻礙全球化
    目前的全球化主要以發達國家的資本「跨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和后發國家的勞動力「偷渡」到發達世界尋找更高待遇工作的雙向流動為主要特徵。毋庸置疑,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從整體上提升了人們的福利,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這些年來的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民眾也享受到了相對低廉的來自新興市場的商品和服務。
    然而,全球化并不是全球意義上均衡推進的,其紅利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全球化在創造了贏家的同時,必然會產生輸家。從國與國來看,發達國家無疑占據了全球化好處的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從參與全球化中獲得了不少的益處,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在擴大。
    全球化加劇貧富差距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工業化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4%,即后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2014年,這一比例降低為1.7%,即后者為前者的57倍。而從國家內部來看,全球化收益的分布也是相當不平衡的。有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化是全球財富的再分配,有先天條件的富人都從中取得了很大利益,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言,他們還能夠成功說服本國政府,以全球稅收競爭的名義為他們的利潤和高收入減稅。
    而中低層人民卻因為移民的涌入加大了就業競爭力,并且隨著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國家企業遷移帶來大批失業人員。
    孫興杰指出,全球化的停滯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冷戰后「一級多強」秩序正在瓦解,由美國單級霸權主導的全球化模式出現了問題,即目前的全球化雖然實現了資本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但沒有解決資本在全球分配的問題,資本在各國之間分配是不均等的,在國家內部之間的分配也是不平衡的。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和法國巴黎發生的「黑夜站立」,都凸顯社會「1%與99%」的貧富階層嚴重對立。
    「目前的全球化解決了效率的問題,但并沒解決公平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當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后,每個國家都在關注如何分蛋糕保護好自己的那一份,而不是研究如何繼續將蛋糕做大,包括全球化的得利者,不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來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孫興杰說,這反過來導致各國內部贊同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者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3
    全球化3.0進入盤整階段
    從近代歷史來看,全球化已經經歷了三波浪潮,分別是全球化1.0即大航海時代、全球化2.0即英國和英鎊時代、全球化3.0即美國和美元時代。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在大航海時代后,全球化迎來了1.0時代,將美洲納入了全球化範疇,大洋洲也第一次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力量部署。在這個階段最后,英國在海上戰爭中擊退了西班牙,在經濟上超越了荷蘭,成為全球化2.0的開端,此后,英國主導世界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自由貿易,這是2.0時代的重大進展。全球化3.0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美國吸取了英國的經驗教訓,在二戰后,無論從貨幣、投資、貿易還是軍事,都做到了明顯的力量積累,以獲得全球頂端的地位。
    「反全球化」現象將長期存在
    在經歷了三波全球化浪潮后,如今全球化的遭遇的各種阻礙和困難是否會讓全球發展逆向而行?孫興杰指出,逆全球化一旦成為主流,貿易保護主義的思潮又將來臨,各個國家將會更加關注在貿易上對自己的保護,民族主義也會隨之興起,全球統一的市場會四分五裂,各國農業、貿易、金融等領域也會分裂。
    「目前的全球化需要進行調整,正處在盤整階段,未來全球化是否會倒退走下坡路,或會出現新的全球化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畢竟全球化帶來的市場化給每個國家都帶來了很大好處。」
    孫興杰說,現在認為逆全球化不會實現只是精英政治的反映,他們試圖說服民眾接受全球化,但主流精英與民眾所想越來越脫節,缺少底層民意的支持,民眾開始出現「反主流精英」傾向。英國脫歐就是很明顯的例子,支持擁抱歐盟的首相卡梅倫因公投脫歐而辭職,英國民眾用投票決定了自己國家的去處。雖然目前支持全球化的主流精英還在執政台上,但假如民眾們始終保持全球化負面的影響,未來全球化的走勢很難言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王軍認為,從發展趨勢看,「反全球化」現象將長期存在,但各種力量將出現分化和重組,其前景是否樂觀也并不明朗。有一點確定的是,尽管全球化遇到了挫折和挑戰,但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治理」,無疑是有助於實現人類的和平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是有助於改善全體民眾的福祉水平的。那種認為必須擺脫全球化、走民族主義道路的觀點,是行不通的,把已日益全球化的經濟與社會倒退回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4
    堅持全球化符合中國利益
    可以說,全球化造就了增長意義上的「中國奇跡」,數據顯示,自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2007年和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按匯率計算)連續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據世界銀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上述背景下,大約從2005年起,中國崛起以及所謂的「中國模式」之說日益風靡全球,「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成為了國際社會和中國精英階層的高度共識。
    孫興杰認為,逆全球化的思潮對中國弊大於利,中國其實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者之一,中國包括東亞的發展都已經嵌入到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秩序中,中國這30多年來的崛起就是因為融入了全球化的過程。
    「比起發達國家,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聯繫與依賴更深,中國還是需要靠外向經濟來拉動經濟增長,因此逆全球思潮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挑戰。」孫興杰說,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來看,中國也不希望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不利資本引入
    陳抗亦持相同觀點,他表示,全球化逆轉對新加坡和中國這些在全球化進程中受益良多的亞洲國家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如果去全球化對自由貿易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亞洲國家的出口市場勢必會萎縮,直接投資是另一個可能受影響的領域。在中國開放之前,外資主要受到接受外資國家的限制,即使是日本和韓國,都沒有像中國那樣張開雙臂擁抱外資,全球化嚴重逆轉后,對外資的限制可能主要來自資本輸出國。
    孫興杰表示,目前的全球化處於一種國際制度轉型過程,必然會出現混亂的情况。中國在這一過程中不應該陷入鴿派與鷹派之爭,要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扛起自由貿易的大旗,不單單要在第三世界國家乃至全球提供公共產品,還要打造如亞投行這樣真正能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多邊機制。這是中國能為全球做出的最大貢獻,并且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5
    引領全球化乃中國責任
    有分析認為,由西方世界興起的「逆全球化」意味其已經無力單獨引領全球化,新一輪的全球化的動力將會更多地來自於新興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或將承擔起全球化4.0的引領責任,并且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在歐亞大陸更多國家落地生根,這一趨勢會不斷加速。
    CCG聯席主席、香港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表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就是完成全球化過程的最后一段,因為新疆以西、東歐以東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全球化的地方。
    對內改善落后體制 對外尋求國際合作
    孫興杰認為,每一輪全球化都需要一個大國去支撐,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家,未來可能會由中國提出一種新的全球化理念,但目前中國還不足以支撐起新的全球化。因為新的全球化必然需要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和自由貿易理念,這些都是中國目前無法提供的,當下中國剛剛完成了工業化,還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以中國目前的經濟韌性以及能量,還達不到像美國工業、貿易、金融的實力。目前美國還是經濟的引領者,特別是最近兩年美國的實力不斷復蘇,歐盟、金磚國家發展衰退的情况下。
    「在全球化停滯的階段,中國應該做的貢獻是補上全球化當中的漏洞,而不是馬上打造出一套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化,也很難說中國實行的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政策是為了主導全球化,因為這些政策都還在原有的全球化框架之下,并沒有推倒重來。」孫興杰說,以亞投行為例,它并沒有想取代亞行的意圖,目前也只是進行一些常規性的業務項目,成為一種常規的金融合作平台。亞投行建立的重要一點是美國國會批准了IMF投票改革方案,中國實際上通過亞投行的建立達成了競爭求合作的意圖,實現了IMF改革。
    那麼面對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博弈,中國應該如何作為?王軍認為,中國理性的戰略和策略應當是:對內,盡力改善不適應時代潮流的體制機制,在考慮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盡可能將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成本降至最低。對外,積極廣泛尋求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與溝通,盡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戲規則中不平等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與各國一道,探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重新為全球化賦予新的生命與活力。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