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表現呆滯,市場評論擔心內地將步日本后塵,陷入失落年代。究竟內地會否陷入日本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迷失年代」?「日式衰退」又會否在內地重演?
日本經濟「失落な年」,有分析認為是因為流動性陷阱,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所謂的「僵尸企業」在日本仍然「千秋萬世」,即使已被市場唾弃,但因受到庇護而不死。
「僵尸企業」如何在日本形成?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起飛,當地政府為了「適度保護」當時得令的大型企業推出保護政策,但隨時代轉移,該等企業已無法適應全球性的營商模式。這種保護主義為日本從90年代延續至今的衰退埋下種子。
不能跟隨時代潮流,自然被市場淘汰,但上述金科玉律在日本并不適用。日本向來奉行企業「交叉持股」,好處在於企業之間能夠形式保護網,壞處卻讓效率較低的企業在互控下仍然能夠生存,形式「僵尸企業」。不少企業擔心一旦其中一家倒閉,將「牽一发動全身」,引發企業倒閉潮。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奉行終身聘用制,不少打工仔獲企業聘用后終身在同一家企業工作,退休后可享用大筆退休金,為當地企業帶來巨額負擔。
失業率或短暫上升
內地國企與當年日本企業奉行的制度的確有相似之處,故中央近年推行國企改革的過程中,試圖引入民營元素,務求為國企帶來生氣。
容許內地營運效率較低的企業倒閉,或許某程度為內地帶來失業問題,但隨着民營企業冒起,該等企業可從中吸納來自國企的剩餘勞動力,相信日式「僵尸企業」拖累整體經濟發展的噩夢,不會在內地重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