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反腐專家李永忠:建立政改特區 試點制度反腐
2016年 08月 18日 00:54    香港商报
 

   近日,著名反腐專家、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原副院長李永忠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發表題為「推進制度反腐,净化政治生態」的演講,闡述了自己對制度反腐的理解。李永忠表示,本屆政府執政以來,在反腐工作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也暴露出了腐敗程度之深。如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推進制度反腐,那麼不但於減少腐敗無益,已取得的成就亦將付諸東流。目前,中國的體制中仍然有前蘇聯制度的惡習,如不能革除,中國重蹈前蘇聯的覆轍或許不是危言聳聽。政治體制的改革牽一发而動全身,需要慎之又慎,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李永忠建議中央可仿效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經濟改革特區的創舉,建立一個政治改革特區,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改的道路。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權力反腐不能適應市場經濟

  對於本屆政府重拳反腐,過去不少專家學者將其解讀為「先治標后治本」,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贏得空間。3年過去了,下一步如何治本,能不能在中國建立一種制度反腐的機制,使國家邁入長治久安的政治生態,是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問題。李永忠說,最有價值的權力,是為權力的賦予者帶來更多的利益;最到位的監督,是讓被監督者不犯大的錯誤;最有價值的反腐,是把腐敗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中國共產黨自建黨、建國、改革開放以來,從來是高舉反腐的大旗,但現在卻為什麼產生了如此嚴重的腐敗?因為中國一直以來的反腐,都止於權力反腐和戰術反腐層面。

  亟待過渡為制度反腐

  李永忠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反腐敗的3個載體,其一,是以戰爭為載體的反腐,與血與火的年代相適應。其二,是以運動為載體的反腐,與計劃經濟的建設時期基本相適應。其三,是以權力為載體的反腐,這卻與目前的市場經濟卻嚴重地不相適應。因此中國才會出現如此多的腐敗問題。所以,尽快過渡到以制度為載體的反腐,才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而制度反腐則應包括好的用人制度、好的權力結構。

    2003年11月13日,這一天原河北省委書記的大秘李真被執行死刑前留了兩句話,「讓我的媽媽知道,他的兒子雖然犯了罪,但他并不是為坐牢、為被殺頭而當官的」「讓我的兒子知道他的爸爸是被貪權貪錢貪色毀掉的」,李真33歲就當上了正廳級的領導干部,河北省國稅局局長,他的前途應該是一片光明,但是他的素質不支持他當大官,他的官當得越大,他離監獄、離死亡就越近,這就是李真一案的警示。

    李永忠認為,本屆政府執政3年,全國處分黨員公職人員75萬,3.6萬人進了監獄。中管干部立案189人,進監獄80人,將近50%。普通的黨員公職人員進監獄數而十分之一都不到,領導干部、中央管理干部進監獄將近一半。這說明權力結構和用人體制有嚴重的弊端。

  殘留的蘇聯模式應摒弃

  制度反腐已是老生常談,目前中國的領導制度仍然有一些蘇聯的影子,李永忠認為如何擺脫蘇聯模式,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科學的權力結構來防治腐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在蘇聯解體前幾年說,蘇聯模式看來也不是很成功。李永忠認為這句話可以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改成「蘇聯模式很不成功」。蘇聯的反腐也很厲害,到1980年的時候定罪的腐敗分子是6千人,但蘇聯的人口只有2億人,按比例來說,反腐力度比中國還大。但蘇聯亡黨亡國時,居然沒有一個黨員有組織地出來抗爭。說明這個國家早就被黨員和民眾拋弃了。

  短視短期弊端凸顯

  李永忠表示,蘇聯模式的弊端,首先在於權力結構中用人制度的逆淘汰,由於權力過於集中,且權力的來源都是自上而下,導致「武大郎開店定律——高我者莫來,趙高指鹿為馬——不依附我者休提,買路錢定律——不給好處者無望。」這樣的政治生態下,官員只對上級負責,不對人民負責,歸納一下就是「領導喜歡的迅速提拔到領導身邊,而群眾擁護的將永遠留在群眾中間。」而由於權力只向上負責,就導致了官員的「短視短期」,地方官員的任期不長,調動頻繁,使得他們對本地的工作慾望不強,「本屆我干兩年就看兩年,三年不出事就沒有我的事。」而這種短視短期的定律,在中國的領導干部中也有存在。

    數據顯示,廣東省去年三輪巡視發現九個方面突出的問題,其中有一個部分地方近20年來,黨政一把手平均任期不足三年,這與社會規律完全相反,不得不察。明末的政治思想家顧炎武說:「赴首令之官不可以不久矣。」即地方官員必須長久在任,才能把當地治理好。顧炎武還說,監察之官「不可以久矣」,即監察官員不可以久任,久任即滋生腐敗。而中國目前則是地方官員做不足三年,紀委官員做得最久。

    三十六年前鄧小平的「818」講話,題目就是《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改革》,提到領導制度的核心就是權力結構,組織制度的核心就是選人用人機制,并且指出改革時機和條件成熟了,80年代就成熟了,現在還說條件不成熟?總設計師在80年代呼喊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不僅關系到能否長期執政,而且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

   李永忠總結蘇聯模式的兩個根本性弊端,一是集決策權、執行、監督三權於一體的權力結構。第二是層層任命而非選舉制的選人用人的機制。之所以蘇聯和東歐劇變,而中國沒有,是因為三十多年前中國在經濟領域就摒弃了蘇聯的模式,在經濟領域改變了用人機制,突出的表現就是民營企業大量涌現;改變了權力結構,政府不再大規模干預市場。這些都為中國贏得了政治改革的時間。相信習近平讀懂了鄧小平的「8.18」的講話,所以才在就任之初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反腐決心,且在一年后明確了「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政改目標,并在去年一月做出了「制度治黨」、「重構政治戰略生態」的規劃。

    設立政改特區推進改革    

   李永忠認為,前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取決於中國在經濟領域摒弃了蘇聯模式的兩個根本性的弊端。后30年改革開放能否成功,取決於中國能否在政治領域摒弃蘇聯模式的這兩個根本性的弊端。改革從來不是靠說,而是靠做,不是靠全線平推,而是必須靠試點突破。只有尽快建立政改特區,才能先在試點「形成可確的權力結構」,破解蘇聯模式。

    權力結構改革勢在必行

   李永忠特別強調,政改特區并不复雜,「政改」并非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演變,而是在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改革黨內的權力的組織結構、組織體系,通過改革黨的選人、用人機制,使中國共產黨更加適應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更好地擔負起奔向小康的這樣一個歷史重任,使中國的政府變得更加廉潔和高效。在經濟領域,中國摒弃了蘇聯模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能在政治上拋弃蘇聯的陰影,那麼成為可與美國抗衡的國家也不是無稽之談。

    重拳反腐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但是再好的治標也只能贏得時間,不能贏得空間。制度反腐必須以權力結構改革為前提,而權力結構改革,則需要設立政改特區來探索。改革開放之初,經濟改革困難重重,深圳在許多領域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才有改革開放的成功。如今,政改困難更加大,如果政府有政改的誠意,何不設立政改特區來探索呢?進行權力結構改革,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摒弃蘇聯模式,合理分解權力,最終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

   李永忠說,領導干部腐敗的制度性原因有5個,一是權力失衡,第二是管理失控,第三是監督失效,第四是教育失誤,五是自律缺失。這造成了黨小組不會管,黨支部不願管,機關黨委不敢管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人在哀叹,生有組織部管,死有紀委管,中間如何保持權力謹慎安全運作無人管,這如何能不滋生腐敗?權力本身就是傾向腐敗的,它有獨占性,擴張性,排他性,所以必然傾向腐敗。

   李永忠表示,推進政治改革,設立政改特區有其必要性,既能邁動政改腳步,又能規避風險。在特區中改革權力結構、改革選人用人體制。馬克思說過,用等級選舉制代替公選制是根本違反公權的。這句話講到現在145年了,蘇聯、東歐都沒用過,仍然是從上往下層層任命干部,而不是從下往上層層選舉干部,所以他們失敗。習近平說,干部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其實就指明了方向。

    政改從「人」開始

   清末思想家魏源說「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傾危之世,士在游寓;亂亡之世,士在阿谷。」這說明,人才從來都是有的,中國人才從來不缺,只是在於人才能否為天下所用。李永忠表示,在權力自上而下賦予的政治體制中,所有人都只對上負責,如何發現人才呢?在少數中選少數人人才永遠出不來。馬雲、任正非、董明珠這些企業家是哪級組織部發現的?這些企業家都是自我發現,市場經濟給到大家這樣一個機會,中國的黨和政府只要順應這個潮流,就能夠把人才選出來。這就是權力結構,權力結構好的時候,人才在公孤,如果權力結構不好,人才就在阿谷。中國歷朝歷代權力結構變化都不大,為什麼有時候盛世有時候會滅亡,就是人才站在什麼位置上。

    所以,政改可以從選人、用人機制改起。另外,政治改革還必須積極穩妥地解決腐敗呆賬。因為一旦高壓反腐會形成很多干部的不作為、緩作為的現象。所有這些,只有在試點中實驗,才能發現正確的道路。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