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印合作前景廣闊
2016年 08月 23日 00:09    香港商报
 

    高層力推改變「政熱經冷」

    中印合作前景廣闊

    近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印度,引發媒體關注。中印度同是文明古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經濟發展速度亦是數一數二,且國土接壤,但兩國人民之間似乎不甚了解。專家表示,中印關系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地緣政治博弈,一直處於微妙的狀態,但是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并且處於發展機遇期,是最不可能與中國為敵的大國。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升級,產業也需要轉移,相比於其他國家,印度擁有不少優勢。目前,已有大批企業家赴印度考察,并表示出強烈興趣。如果中印之間的關系能夠進一步發展,合作加深,兩國經濟都將受益匪淺。目前的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之間的轉換或許過快,樹敵過多,應有所反思。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實習生姜山

    1、中印政熱經冷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印兩國高層交往頻繁,但是民間的交流卻不溫不火。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南亞室印度經濟專家劉小雪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些年來,「政熱經冷」很好地概括中印關系。實際上就是說以前印度和中國,高層互訪很頻繁,但是投資方面,雙方尽管早就提到要在印度建中國的產業園,或者是搞一些大的投資項目,但都沒有實現。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近幾年中印關系發展勢頭不錯,彼此的高層互訪和國際上的磋商與合作,以及經貿和文化交流方面有積極進展。但是,由於歷史和地緣政治博弈的原因,印度國內也存在著對中印關系不利的消極傾向,中國威脅論在印度長久不衰,這一點影響著中印關系。即使在中國,也經常能看到印度媒體對於中國的妖魔化報道。前不久,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印度,與印度高層進行溝通,相信對於中印關系一些消極的部分會有所幫助。印度戰略圈里面對中國的質疑一直不斷,這是雙方缺乏互信的表現。中國方面能做的,主要是表達誠意。王毅的訪印,有助於達成高層的諒解,而高層的諒解推及到下層工作方面,是十分有意義的。

    邊境問題不該成為絆腳石

    實際上,中印高層都已認識到中印兩國加強合作的重要性。馬加力表示,從印度高層的心態來看,他們看到了中國發展的成就,內心也感到發展經濟的急迫。他所接觸過的印度前領導人,都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都表示出了很高的評價。而像印度現總理穆迪、前總理辛格等,對與中國合作都是持積極態度的,但是官僚層面和技術層面存在一些障礙和阻力。馬加力認為,中印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舊恩怨,典型的就是邊境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中印媒體都有炒作空間。但是邊境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目前中印高層對於中印合作都已達成一些共識,那麼雖然也應該積極推動邊境問題的解決,但不應讓邊境問題成為阻礙中印關系發展的絆腳石。中國方面一直希望中印的邊境能夠保持和平與安寧,為兩國各個方面的合作提供條件,改善氣氛,這應該是雙方高層都樂見的結果。然而不幸的是,在印度總是有一種聲音在起著消極的作用。

    2、印度模式需要外來補充

    印度作為僅次於中國的發展中大國,在前幾年經濟增速已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劉小雪表示,印度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經濟改革以后,形成了獨特的印度模式,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石。印度的增長模式,與中國及東亞的模式不同。東亞模式,是以工業化、制造業為主導的,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導的。實際上就是工業、制造業、出口帶動整個經濟增長。但印度到目前為止,制造業的比重只占15%左右,相比於中日韓來說,是一個十分低的水平,其增長是以服務業占主導的,經濟是內需型帶動的。所以在數次金融危機中,印度所受的冲擊較小。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印度要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也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印度由於制造業的占比十分低下,所以也提出要在未來的幾年增加制造業的份額。但印度的經濟改革從1991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二十幾年,印度的制造業前進步伐緩慢,可以預見,印度對於外來資金支持其制造業的發展,是十分歡迎的。

    印是華產業外移動優選

    可以說,如果除去政治因素,中印兩國的合作空間應該是很大的。劉小雪認為,中國經濟面臨著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中國工業化水平的升級,其二是要向產業傾斜化轉變,也就是說工業和制造業的比重可能會繼續下降。那麼工業和制造業比例下降之后,那些產能要流向哪里?答案只能是選擇對外投資,就像日韓當年把一些產業轉移到中國一樣,中國現在也需要將一些產業轉移出去。而放眼中國周邊,政治相對穩定、市場規模大、勞動力又很富餘的國家,其實最合適的就是印度,所以說印度是投資最佳選擇地。當然,印度現在仍然是一個處於轉型期國家,目前看來仍存在一些缺點,如經濟不夠開放、政策不夠成熟穩定,所以也存在一定風險。但這種風險要比別的東南亞國家小一點,印度還是相對穩定安全的,風險是可控的。馬加力亦認為,中印兩國的互信如果能夠達到一定程度,將有助於中印兩國的互惠互利。印度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落后等。如果中印雙方能夠有良好的溝通,這對於中國來說,無疑也是一個機遇。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十分可觀,中國的資金也需要找一個優質的投融資目的地,應該說印度是比較好的目的地。但是由於印度缺乏信任,目前印度市場對於中國來說尚未完全打開。據了解,印度政府非常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中國類似,印度也有自己的五年計劃。在上一個五年計劃中,印度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目標是5000億美元,最終實現了4000億美元,而這已經是印度有史以來在基礎設施方面實現的最高投資額,這其中有私人部門的積極貢獻。在現行的「十二五」(2012-2017)五年計劃中,印度計劃投資基礎設施1萬億美元,但現在看來已經很難達到目標,能保持上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規模已屬難得。這種巨大的需求,正是中印合作的前景。

    3、「印度威脅論」全無必要

    自從中國經濟開始下滑,印度輿論中出現了一些自大的聲音,「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并存。而這些聲音傳入中國,又在網絡中引發「口水戰」,聯繫到國際上中印的分歧,歷史的遺留問題,「印度崛起威脅中國」的聲音也開始在中國出現。

    馬加力表示,印度近年來發展的勢頭很猛,作為一個大經濟體,取得了比較矚目的發展速度。中國方面對此是樂見其成的。希望中國人民能更多地看到,印度的經濟增長能夠為中印雙方的經貿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

    雙方應取長補短

    他表示,中國改革開放起步比較早,將近40年的改革經驗,并且也已經經歷過了高速增長的階段。而印度經濟改革起步晚,速度比中國也要慢,動力也不如中國強。

    可以看到近些年來印度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這種情况下,中國應該更多地看到機會,而不是所謂的「威脅」。從發展程度來說,中國比印度顯然高出一截,兩國之間存在時間差、速度差、能量差,印度想要在經濟上超越中國有很大難度,但雙方互補關系十分明顯。印度其實也有很多弱點,最大的弱點是印度國內的各黨派對改革沒有形成共識。改革的方向、力度和政策都有分歧,這與中國大不一樣。還有,印度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機場、鐵路、公路、港口和通訊都大落后於中國。但是印度也有其優勢,在軟件開發等領域也有優勢。希望中印之間能夠取長補短的心態,而不是互相感到威脅。

    印度經濟的發展,確實引起了中國企業家很大的興趣。劉小雪表示,從今年來看,雖然中國對印度投資的增長仍然不快,但是中國企業家的熱情開始上升了。國內的企業對印度市場越來越有興趣,大批的企業組團去到印度考察。所以從中國企業方來看,對印度市場是十分看好的,而且與印度的合作呈現出一個良好的勢頭。而從兩國來說,中印貿易雖然增速比十年前放緩,但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以及中國經濟減速的情况下,中印增進互信。

    4、 中印非敵人

    目前中國與印度在經濟上的合作,最大的阻礙仍是政治的問題,直到現在,中印雙方互相都像是在互相報復一樣。印度沒能加入核供應國集團,認為是中國為其設置障礙,故而印度在南海問題上或許會站在美國一邊。再加上歷史遺留問題,中印兩國的關系一直不能算和睦。所以,劉小雪認為,此次王毅去印度主要任務之一是向印度做解釋工作,向印度表達并非是中國故意不讓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而是因為程序問題。劉小雪說,印度是一個敏感且自尊的國家。對於印度來說,中印關系本不應該很僵。從歷史上看,這個國家一直奉行著不結盟政策。從冷戰時期開始,印度就沒有跟美國結盟,他可能與蘇聯走得更近一些,但是依然沒有結盟。印度與中國只隔著一個喜馬拉雅山,雖然與中國有邊境冲突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對於印度來說,現在正是發展機遇期。印度的國家政策也說明了現在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可以說現在印度也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印度官方應不會刻意去挑動輿論來挑釁中國。現在可以看到的「中國威脅論」及挑釁中國的聲音,是自由媒體決定的特徵,屬於民間輿論,但從國家層面來看,印度不可能與中國為敵。印度的自尊,可以從對待「一帶一路」的看法中略知一二。印度市場規模大,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的投資空間也大。對於「一帶一路」,印度有參與的需求,也有參與的意願,但不願意接受中方的概念。因為印度作為南亞乃至亞洲的大國,其外交傳統一向是實用主義,有著大國自尊,不會為他國的戰略站台。印度有自己的戰略,不希望自身的發展思路被冲擊。

    5、中國外交政策需要反思

    從東亞到南海的爭端,還有近年來西方輿論對中國的非議,甚至在近期的奧運會上,不少中國人都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友好的對待。曾幾何時,中國在國際上變得不怎麼受歡迎?這或許是美國重返亞太「攪渾水」,以及西方媒體把持話語權故意抹黑中國的結果。那麼中國自身是不是有可以反思的地方?國內學者質疑中國樹敵過多的聲音并不少見。劉小雪認為,中國確實樹立了一些不必要的敵人。她表示,中國近幾年來的外交步子邁得太快了。中國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的轉變過快,以至於整個國際社會都不是很適應。從中國外交的動作看,表面文章做的很大,但實際上的問題,從東北亞到東南亞,還有其他一些地區,反而實際上造成矛盾激化的結果。當然這可能與本身國家實力上升也有關系,因為實力顯露過多會導致他國的警惕。但是中國的政策本身或許也有問題,近年來中國顯得過於主動,出去太快,或許讓一些國家「嚇到了」。

    樹敵不如交友

    而就印度來說,目前,印度從學者到政府都認識到,印度不會和美國結盟,或與中國作對。因為沒有這個必要,也很危險。劉小雪表示,在這種情况下,中國不應再樹立更多的敵人,甚至把印度作為一個「假想敵」。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如果不涉及中國核心利益,那不如就順手推舟送個人情,就例如,讓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等。實際上美國都已經認可了,而且印度也已經擁有核武器,實際上可以放松一點。此次外交部長王毅去印度訪問,也是有意要安撫一下印度。因為中國也意識到,不要樹立太多的敵人。包括中韓關系,與中國一直友好的韓國現在也出現裂痕,這就說明中國的外交要全面的反思,但現在這類聲音很少。劉小雪認為印度最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敵人,如果能夠進一步打開印度的市場,將使中國經濟受益匪淺。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