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泛珠合作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引擎
2016年 08月 27日 02:05    香港商报
 

    泛珠合作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引擎

    在第11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成為熱議的話題。眾多智庫機構的專家認為,從國際上東京灣、三藩市灣等成功灣區經濟來看。泛珠三角區域的發展,灣區經濟是核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已現,經濟總量也已經不亞於東京灣、三藩市灣。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的重要引擎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鄭永年教授還認為,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不但為泛珠的區域合作奠定基礎,從更高的層面來審視,對將來的閩台灣區也有示範意義,甚至可以看作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年獻上一份超級大禮。香港商報記者李苑立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當時

    去年3月份,國務院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一帶一路」的願景和行動中,首次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今年3月份,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泛珠三角發展的指導意見,又明確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圈的格局。

    對此,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鄭德濤認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經濟體提出了若干新協議,對中國和新型經濟體國家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加快培育、參與、引領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參與國際競爭,現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當其時。

    灣區經濟是發展的引擎

    魏建國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分析認為,人類是從綠洲經濟走向江河經濟,又從江河經濟走到路橋經濟,再從路橋經濟走到海洋經濟。而海洋經濟的實質就是港灣經濟。

    他指,港灣催化了很多次世界工業革命。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英國內陸,但不到10年時間,很快向以倫敦為代表的沿海灣區擴散輻射。19世紀中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從美國東南地區延伸到西海岸,迅速演變為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灣區的建設還引爆了全球信息化浪潮,孕育了思科、英特爾、惠普、蘋果等一大批頂尖公司。

    魏建國說,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包括長江、珠江三角洲,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

    歷史已經證明灣區地帶是整個經濟的發展引擎。目前中國要產生新的經濟增長極,港灣經濟就是領頭羊,泛珠三角要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引擎。

    粵港澳灣區已有雛形

    魏建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版圖具有獨特優勢。深圳、廣州、香港、澳門、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分布在灣區城市群內,這約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可以輻射帶動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的發展,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另外,從廣州、深圳、香港三地港口的貨櫃吞吐量來看,去年已經超過或接近世界級的其他灣區,僅深圳與香港兩城的經濟總量在2014年就達到了5450億美元,已經與三藩市灣區基本持平。這些數據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悄然成型,經過11年的發展,泛珠三角的合作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上。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也認為,灣區經濟的重要特點是高集聚度、高產出率、高關聯度、高開放度。世界上著名的東京灣區、三藩市灣區的經濟總量均占到本國經濟總量三成以上的份額。粵港澳灣區也有這些特點,灣區經濟雛形已經顯現,下一步是如何建設整合的問題。

    泛珠整合粵港澳大灣區是核心

    數據顯示,泛珠三角的城市群龐大,發展也極不平衡。如香港的人均GDP已達到4萬美元,而貴州省不到5千美元。泛珠各省的人文、市場環境、產業特點、甚至法治水平均有所不同。港澳地區是「一國兩制」。

    面對這些區域差异,鄭德濤認為,重點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突破,泛珠的合作重心還得首先落在粵港澳合作上來,廣東又有自貿區這塊試驗田,這些對泛珠合作建設大灣區具有天然優勢。

    鄭續指,中央自2004年出台CEPA框架協議以來,便推動粵港澳在融合發展上先行試驗突破,進而向泛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粵港澳作為泛珠發展的先行地區,其發展情况無疑具有示範意義。

    泛珠要成為國家戰略

    核心在粵港澳整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汪同三教授認為,「十三五」規劃里明確地提到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是三個國家經濟增長極。泛珠雖未能被列為國家經濟增長極,但國家對泛珠寄予厚望。

    他指,「十三五」規劃對泛珠提出的要求是「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交易、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

    他認為,泛珠發展后勁主要有兩個:一是拓展發展空間,二是增強發展后勁。目前的泛珠合作更多的還是與粵港澳合作相聯繫的,粵港澳灣區是一個很重要的新起點。

    汪同三認為,粵港澳灣區要實現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最終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實現統一市場、基礎設施一體和社會事業發展共享。為「十四五」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屆時泛珠會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站在同一層次上,成為新的國家增長極。

    灣區要解決誰是核心的問題

    陳耀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幾個著名灣區時指,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都是單一的核心城市。國家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也明確「一核」是首都北京。明確了核心就可以避免過去的內斗、群龍無首、資源配置混亂、重复建設等一些問題。這對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進而指,粵港澳大灣區誰是核心,香港還是廣州還是深圳?希望國家要給予明確定位。

    陳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於其他的一些地區,它是由「一國兩制」的港澳地區構成。兩種制度對於一體化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障礙,這是客觀實事。只有協同和融合才是關鍵,比如在跨境、跨行政區的邊界共同建設合作園區,探索重大項目平台,共建利益共享機制等,國家要給粵港澳三地一個明確的主次分工。

    粵港澳優勢互補充分吸取自貿區經驗

    雖然深圳、香港、廣州三個港口的去年集裝箱吞吐量已達到世界三大灣區的規模實力,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已經出現。但不少專家也坦言,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仍有一些薄弱環節需要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要補短板

    陳耀指出,與國際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比如說深圳的創新能力很好,但其他地區很一般。市場秩序中,如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有些地區還沒有完全建立。要素市場的流動還有阻礙,基礎設施也有待完善。

    要成為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大灣區,上述問題都不可回避。魏建國提出建議說,廣東可牽頭聯合「9+2」的其他各方,在現有泛珠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依託有關智庫成立泛珠研究院,著重研究全球港灣經濟發展歷史、趨勢和規律;大灣區的建設規劃、階段性目標,并推動大灣區和泛珠三角發展規劃的對接等。最終提出泛珠「9+2」各省的發展意見,把港澳的優勢調動起來,與內地進行互補才能事半功倍。

    成立港灣聯盟做好自貿區這塊試驗田魏建國還建議由廣東省聯合交通部、發改委發起成立「國際港灣聯盟」。把「一帶一路」沿線的93個城市中的74個港灣區聯繫起來,廣州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每年召開港口局長會議、港灣貨運會議等,在交流中打造國際化的港灣經貿合作平台。

    魏建國認為未來5年是實現港灣經濟的關鍵時刻。他建議成立港灣經濟合作基金,推動「9+2」區域的發展,并與「一帶一路」對接。由國家牽頭成立合作領導小組,常設辦公室來推進工作落實。

    鄭德濤認為,大灣區建設還要開展好專項規劃,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域範圍、戰略目標、重點領域等。尤其在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中,把負面清單中還存在的一些如註冊、審批、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監督、人才流動等加以協助調解。

    「廣東自貿區這塊試驗田,是解決灣區建設的基礎、核心問題。」鄭德濤認為,自貿區作為試驗田,其探索的成功經驗可向泛珠其它區域進行复制、推廣,這對灣區有序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魏建國還認為,廣東的改革開放能否進行第二次跳躍,關鍵就是尋找一個更高更廣的平台,粵港澳大灣區就是這個平台。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