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金恆源報道:羅平生物群,位於雲南省羅平縣一個集中區域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海生爬行類、棘皮類、甲殼類、雙殼類、腹足類以及植物化石群的統稱。羅平生物群處於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之后,生命復蘇到輻射的關鍵時期,是三疊紀海洋生態復蘇最典型的代表,也是珍稀的三疊紀海洋生物化石庫。羅平生物群的發掘,向世人展示了三疊紀的海洋面貌,見證了遠古海洋的滄桑變遷,也揭開了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和復蘇的面紗。
一塊魚化石打開了生物群的大門
2007 年10 月,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雲南1︰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組在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在距羅平縣城東南12公里的羅雄鎮大洼子村附近采集岩石標本。傍晚考察快結束的時候,一塊石頭引起了調查組的注意,石頭表面有層黑色的附著物。用放大鏡仔細觀看,居然是一排排菱形魚鱗的三疊紀的半截的魚化石。隊員繼續搜尋,終於找到了另一塊印有魚化石的石頭,兩塊石頭恰好組成一塊完整的魚化石。
隨后,調查組又仔細尋找每一層的每一件化石標本,累計剝石萬餘平方米,采獲各門類化石上萬件,發現大量保存完好的魚類化石,爬行類及其他動、植物化石。經過研究證實其生物門類的多樣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舉世罕見。研究發現,該生物群產出時代屬於三疊紀安尼期,距今約2.4-2.5億年,與著名的意大利/瑞士交界處的動物群時代相當,比著名的貴州關嶺動物群早二千多萬年,特命名為羅平生物群。
羅平生物群蘊含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2010年9月,來自7個國家的20餘名古生物學專家學者考察羅平生物群后認為,羅平生物群與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聖喬治山的化石群相比而言,種類更加豐富,保存更加完整,規模更加龐大。羅平生物群的發現對探討二疊紀末期生物絕滅事件后,三疊紀海洋生物的復蘇機制,探討研究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中生代魚類演化以及重塑當時的古海洋地理環境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羅平生物群目前已經發現有海生爬行類、魚類、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菊石、雙殼、腹足類、腕足類、植物、等十多個大類的化石,完好地體現了當時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疊紀海生化石庫之一。其中,魚類化石品種豐富,主要為裂齒魚類、真顎魚類、弓鰭魚類、半椎魚類、全骨魚類、龍魚類等,約有二十多個屬種,包括了許多新種屬。節肢動物化石包括甲殼類、鱟類、千足蟲類等,以甲殼類為主,鱟、等足目、千足蟲、龍蝦類等化石均是首次在我國發現。
成立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保護與開發
由於羅平生物群獨特的科學價值,為充分保護羅平生物群的地質地貌遺蹟、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生態系統,2011年12月,國土資源部批准雲南羅平生物群地質公園獲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從而形成較完善的羅平生物群地質遺蹟監測研究保護網絡,促進羅平生物群及其地質環境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同時,藉助國家地質公園的品牌,廣泛宣傳羅平生物群的科學價值、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從而提高人們保護地質遺蹟的覺悟和積極性。
地質公園的建立,使羅平生物群成為提升當地旅游品質、豐富旅游內涵,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羅平按照國家地質公園對設施的要求,健全羅平生物群化石、岩溶地貌景觀科學展示系統,建立公園地質遺蹟和地質景觀、生物多樣性、人文景觀資源、土地利用等地理信息系統等,建成國內外著名的科研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形成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的良性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