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無創產前診斷 惜與諾獎擦肩而過
盧煜明矢志為港育英才
【香港商報訊】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結果剛剛揭曉,熱門人選之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雖然與這項殊榮擦肩而過,但其研究成果對醫學發展影響深遠,而他在科研路上展現的堅毅精神,為年輕一代樹立了良好榜樣。他認為,香港有條件培育更多優秀科研人才。
奪兩科學大獎惜無緣諾獎
9月中旬,盧煜明憑血液DNA研究而開創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連續獲得兩項科學大獎──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及被譽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熱人選。儘管盧煜明未能再下一城,但他的研究已贏得世界注目。他自1997年開始發表的14份相關科研文獻,至今已被引用逾6000次,反映其研究在科學界獲得廣泛認受。
「很高興我的研究在國際上受到注意。」盧煜明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示,研究結果得到國際傳媒和科學家關注,對於香港科研發展來說是好事,相信有助進一步帶動科研氣氛。他認為,香港科研的未來充滿希望,尤其近年不少香港科學家入選國際科學院,加上政府積極鼓勵科研創業,各界慷慨捐助,這都有利於香港整體科研事業發展,培育科研人才。
通過「無創產前診斷」技術,醫生只需檢測孕婦血液,便能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準確度超過99%,更可避免抽羊水檢查而導致流產的風險,是一項重大突破。這技術於5年前開始臨床應用,目前全球有超過90個國家採用。然而,盧煜明告訴記者,研究過程挑戰重重,初期他的研究成果被視為沒有價值。
新技術全球逾90國家採用
上世紀80年代,盧煜明在香港完成中學課程後負笈英國劍橋大學,其後到牛津大學接受醫學訓練,期間學習為孕婦抽羊水作產前診斷,這是當時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有0.5%機會流產,於是觸發他鑽研更安全的檢查技術。
「一開始很天真地想,媽媽血液裏有胎兒的細胞,我說服了教授,讓我到實驗室做實驗。」盧煜明說,這項研究自1989年開始,做了8年仍未見成果。1997年,他回港加入中文大學,重新訂立研究方向,並發現孕婦血漿含有高濃度胎兒DNA,從而開發「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在2011年推出市場。從無到有,前後共22個年頭。
研將技術應用於癌症診斷
除了產前診斷,盧煜明的研究團隊計劃將有關技術應用於器官移植排斥測試和癌症診斷:「我們希望最後發展到像無創產前診斷一樣,一個血液測試,就能診斷多種癌症。」
作為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埋首研究的同時也肩負起作育英才的責任,對於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身科研感到欣慰。「年輕人有的本錢是時間,如果想試,就應該盡量去試,不要太多顧慮。」他認為,做科學家一定要有國際視野,他鼓勵年輕人爭取多與國外專家交流,到國外頂尖大學感受濃厚的科研氣氛,將所學帶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