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七彩雲南

滇港文旅合作正當時
2016年 10月 12日 07:08    香港商报
 

    「君住珠江頭,我住珠江尾。」誰能想到,一條全長2200多公里,流經滇、黔、桂、粵四省區的中國第二大河流珠江,竟把發源地雲南和美麗的香江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從而也推動這兩個地區跨越千山萬水的不懈交流與合作,結下了累累碩果。如今,香港已成為雲南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市場1/2的花卉和1/3的蔬菜來自雲南;同時,香港也是雲南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截至2015年底,香港在雲南投資項目已近1600餘個,實際到位資金逾100億美元。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雲南加快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建設,同為中國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以及同屬泛珠三角經濟區,滇港雙方在諸多交流合作的良好基礎上,旅游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有望乘風破浪,更上層樓。香港商報記者 張興明 李留媛
    七彩雲南 旅游天堂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部,東臨黔桂,北接川藏;西部和南部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三國接壤,同時還與泰國、柬埔寨、印度和孟加拉等國相鄰,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复雜的地理環境和立體氣候,孕育了雲南「東部岩溶地貌,西部三江併流,北部雪山冰川,南部熱帶雨林」極具多樣性的自然風光;在雲南39.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52個民族4700多萬人口,其中三分之一是少數民族,被譽為「民族文化的大觀園」。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少數民族,造就了雲南絢麗多姿、五彩斑斕的人文旅游資源。
    雲南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污染極少,森林覆蓋率高,生物種類豐富,寒、溫、熱三帶動植物均有分布,是珍貴的「物種基因庫」。此外,雲南的「立體氣候」明顯,冬可避寒、夏可避暑,一年四季都是旅游度假的黃金季節。雲南以獨特的高原風光,熱帶、亞熱帶的邊疆風物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風情,聞名於海內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已經建成一批以高山峽谷、現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熱、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蹟、傳統園林及少數民族風情等為特色的旅游景區。全省有景區、景點200多個,國家級A級以上景區有134個,其中,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有石林、大理、西雙版納、三江併流、昆明滇池、麗江玉龍雪山、騰冲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宜良九鄉、建水等12處,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有陸良彩色沙林、祿勸轎子雪山等53處。有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騰冲、威信、保山、會澤、石屏、廣南、漾濞、孟連、香格里拉、劍川、通海等1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祿豐縣黑井鎮、會澤縣娜姑鎮白霧街村、劍川縣沙溪鎮、騰冲縣和順鎮、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石屏縣鄭營村、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孟連縣娜允鎮等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還有1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1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三江併流、石林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滇港合作源遠流長
    滇港雙方都十分重視旅游文化領域的交往與合作。每年,雲南方面都參加香港旅游展,香港方面則組織旅行商和政府代表團參加雲南省舉辦的中國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和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等旅游促銷活動,雙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行商、新聞媒體之間有著長久、廣泛和密切的交流與合作:早在1999年,滇港兩地就簽訂了旅游合作協議,在旅游宣傳、信息交流、教育培訓、游客互送以及在為旅游企業提供諮詢和便利等方面開展了合作。其后,以泛珠「9+2」合作機制建立為契機,滇港旅游合作有了一個更大的平台,合作與交流的內容不斷拓展,範圍不斷擴大并逐步深化。
    雲南與香港早在2005年即圍繞「一程多站」聯合宣傳促銷活動進行了多次商討,并共同推出了香港-昆明「春城香江逍遙游」、香港-昆明-大理-麗江「精彩香港,繽紛雲南之旅」、香港-昆明-麗江-香格里拉「濃情香港,浪漫雲南之旅」3條「一程多站」旅游線路,滇港聯手「發力」海外客源市場,歐美客源市場反響熱烈。「一程多站」產品優勢在於整合了雲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香港是亞洲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身份,促成了香港與雲南聯手「發力」海外客源市場,特別是北美高端市場,這對於雲南和香港的旅游業來說,都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2006年6月,在昆明召開的第三屆泛珠洽談會期間,滇港兩地簽訂了深化旅游合作的協議,繼續加強把「一程多站」打造成一個具有較強操作性的旅游宣傳促銷合作項目;2011年3月柏林旅展上,雙方旅游部門創新「一程多站」產品宣傳促銷方式,邀請了歐洲排名靠前的40多家旅行商、歐美著名旅游媒體代表約70餘人,參加滇港共同舉辦的產品推介活動,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在2012年6月中旬舉行的內地與香港旅游業界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聯誼會上,聯合開發「一程多站」旅游線路成為內地和香港未來旅游合作優先拓展的合作模式之一。
    滇港旅游合作充分發揮香港的區位優勢把第三國游客引入雲南,同時又發揮雲南旅游優勢提升香港旅游市場的吸引力。多年來,兩地旅游合作成效顯著,來滇港客節節攀升。1997年至2011年,赴滇旅游的香港游客總計約達349.13萬人次。
    隨著2006年5月1日,昆明赴港澳「自由行」正式開通,為雲南游客暢游香江大開方便之門,雙方游客往來互訪更加密切。2007年,香港來滇游客達33.8萬人次;2008年為35.86萬人次。2011年,赴滇香港游客迅猛增長為52.4萬人次,較上一年同比增長20.8%。2015年5月31日,麗江直飛香港首航,香港市民可直飛麗江游覽玉龍雪山、束河古鎮、瀘沽湖等自然美景。同時,近年來,雲南省赴港商務、團隊旅游、探親、個人旅游的人數也節節攀升,其中2011年與2010年相比,赴港個人旅游人次大幅增長,由2010年的72546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95412人次。隨著雲南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轉變步伐加快,香港不僅成為雲南旅游傳統客源地,更是旅游產業投資最旺盛的來源地,香港已成為雲南旅游國際化最重要的推廣平台。近年來,先后有香港嘉逸(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香港駿豪集團、華皓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等赴雲南投資嘉逸(國際)大理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區、澄江撫仙湖太陽山國際生態旅游休镕度假社區、奧宸芒市國際文化小鎮等多個旅游項目,項目總投資達512億元人民幣。
    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上世紀80年代已開始有香港演藝界人士前往雲南從事影視創造等發展,1997年香港回歸后更加速了滇港兩地的文化藝術、娛樂事業的互助合作和交流。目前,每年都有大量香港演藝界人士到雲南拍戲、制作唱片、開演唱會,而且在雲南經營電影公司、戲院、營商的香港文化界人士也不少,他們將外面的成功經驗、新思維帶去與雲南人分享,促進了行業向前發展。近年來,滇港文化交流與合作一改單一傳播方式,雲南元素開始進入香港文化產業,雙方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化,涉及領域日漸豐富。「十一五」期間,雲南方面有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一行95人赴香港演出、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赴香港演出文藝晚會《七彩雲彝山風》等18次重大赴港文化交流活動,涉及雲南文化界人士計627人次。
    文化旅游產業提速發展
    雲南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於改革開放,歷屆省委、省政府積極實施政府主導戰略,高度重視雲南旅游發展。據統計,「十二五」期間雲南旅游業總收入連續突破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三個大關,2015年旅游業增加值達到907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達6.6%,對全省經濟的綜合貢獻達到13.52%。
    今年1至5月份,雲南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21.25萬人次,同比增長6.20%,完成年度任務(580萬人次)的38.1%;接待國內旅游者1.47億人次,同比增長14.43%,完成年度任務(3.52億人次)的41.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457.62億元,同比增長19.01%;旅游業總收入1529.88億元,同比增長18.42%,完成年度任務(4000億)的38.2%,旅游業已成為雲南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和發展速度最快、發展勢頭最好的特色優勢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顯著。雲南已從一個旅游資源大省成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產業大省,
    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攀升。在國內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雲南旅游產業也同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雲南省於今年4月制定出台了《雲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三年(2016-2018年)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省委、省政府又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統籌考慮,做出了加快全省重點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將旅游和文化產業合二為一,列入全省八大重點產業。同時,抓緊編制了《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三年(2016-2018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思路、目標、任務和舉措,并成立了省委、省政府領導任組長,省級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省旅游文化產業推進組,推動旅游和文化產業兩個行動計劃的實施,全省再次掀起了加快旅游和文化產業發展和推進全域旅游的新熱潮。
    今后三年和整個「十三五」期間,雲南旅游文化產業將以「轉型升級」為目標,按照「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和「做大、做強、做精、做優」的「三化四做」要求,實施「全域旅游」和「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持規模速度穩步增長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擴大有效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和協調發展。到2018年,全省將實現接待海外旅游者700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超過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6200億元;旅游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8%,綜合增加值超過15%;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700億元。到2020年,全省旅游文化產業總收入預期將達到9000億元,力爭突破1萬億,旅游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10%以上,全面實現旅游文化大省向旅游文化強省的歷史性跨越。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