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須把握契機輸出服務
2016年 10月 17日 00:26    香港商报
 

    恒生薛俊昇:一帶一路不容忽視

    港須把握契機輸出服務

    發達經濟體長期實行量寬政策,熱錢源源流入香港等市場,不少本港投資者都有買磚頭「長賺長有」的刻板印象,本港資產泡沫風險亦因而急升。恒生銀行(011)署理首席經濟師薛俊昇接受香港商報訪問時強調,香港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經濟,除了發展高科技產業及實行「再工業化」,更應研究如何向外輸出專業服務,最終反饋香港經濟。

    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今天香港的經濟是否已非如昔日般均衡發展?香港是否需要另立支柱,從而促使香港經濟發展更趨多元化?這些都是香港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薛俊昇說,雖然服務業主導香港經濟,不過,在金融、消費、內需三大範疇以外,當局應該嘗試發掘其他產業的可能性。惟他亦坦言,即使今天香港向高科技靠攏及落實「再工業化」,仍需長時間才可收效。

    香港人才藉一帶一路走出去

    除了為香港本土開拓新產業,薛俊昇認為,各界不應忽視「一帶一路」對香港經濟的貢獻,「相較鄰近地區,香港在機場及鐵路管理均有優勢,面對『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催生大量基建需求,何不由港鐵公司(066)參與相關基建管理,透過輸出管理服務,為中亞地區培訓管理人才?」

    薛俊昇續指,上世紀80年代,香港工業北移期間透過輸出服務,為本港經濟帶來實質貢獻。當時大量專業人士同時北上,培訓內地人才適應工業化生產,現在若「一帶一路」再次成功帶領香港人才「走出去」,不僅能協助本港人才累積海外經驗與視野,更可利用自身專業管理經驗反饋香港,為香港擺脫過度倚賴金融業的局面。

    然而,「一帶一路」及「再工業化」等美麗願景或需十年以上才可見效,香港經濟長期低增長,遲遲未找到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薛俊昇稱,香港出口轉弱,外圍動蕩不斷導致投資意欲低迷,促成了當前香港經濟持續低增長的困局。

    金融海嘯后,各國央行企圖依靠減息來救市救經濟,但薛俊昇認為,減息帶來的經濟效果并不明顯,而且各國對金融行業的監管日漸繁多,阻礙了環球經濟的復蘇步伐。另一方面,全球在金融海嘯后未有平靜下來,歐債危機、美國陷入「財政懸崖」(Fiscal Cliff)、英國公投「脫歐」為市場帶來強烈不確定性等負面事件接踵而至,損害市場信心,阻礙信貸及消費,繼而影響投資意欲。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一體化下,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難以在連場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薛俊昇認為,全球一體化促使各國之間加強聯繫度,若其中一國陷入危機,別國難以幸免。他說:「全球各國就像手牽手一同跑步,若然其中一個跑手跌下,其餘跑手須其待跌下重新站起來,方能繼續旅程。」

    美國總統換屆對港影響力已減

    市場密切關注假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會否損害全球貿易。薛俊昇認為,全球貿易增長低迷乃因金融海嘯的緣故,相信即使特朗普當選引發中美貿易戰,所造成的影響料較上世紀90年代期間的貿易戰為細,主因是今天的香港不論金融及貿易業的總量,相比上世紀90年代已經大幅增長所致。

    不少人把今天的香港與紐約及倫敦相比,薛俊昇說,情况足以證明金融業對香港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相對而言,貿易對香港的重要程度已較上世紀90年代大為減低,相信在金融業總量增大之下,可抵銷中美一旦爆發貿易戰,對香港造成的負面影響。

    內地經濟放緩對本港以至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亦不能忽視。薛俊昇強調,內地因素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愈見重要,內地經濟增幅放緩,香港不論在貨物貿易、物流、旅游以至零售等環節同樣受到拖累。雖然坊間有意見認為,香港與內地經濟體系可以實施某種程度的區隔,用以抵御來自內地的風險,但薛俊昇認為有關建議并不可行。

    兩地續發揮各自優勢

    多年以前,香港與內地兩個經濟體系看似互不相干,薛俊昇強調,自從30多年前內地實施改革開放后,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很自然地受內地影響,即使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的經濟發展過程早就難以與內地區分。

    至於內地及香港在功能及角色上又如何分工?薛俊昇認為只要發揮各自優勢即可,毋須刻意分工,「香港擅長金融及商業服務,繼續從事上述行業即可。」

    聯繫匯率保持香港穩定

    香港市民近年飽受樓價上升之苦,有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聯繫匯率引發「輸入性通脹」所致。恒生銀行(011)署理首席經濟師薛俊昇強調,香港屬細小外向型經濟體系,匯率穩定對香港的營商環境相當重要,「若香港沒有聯繫匯率機制,假若港元受到冲擊時,又有甚麼制度來保護我們?」樓價非因聯匯制度上升

    「不可以說近年資產價格上升,即歸咎聯繫匯率造成,我們要考慮聯繫匯率對香港過去數十年經濟作出的貢獻。」薛俊昇認為,聯繫匯率對香港過去數十年的發展相當重要,一旦匯率不穩定,不止影響金融服務業,甚至貿易以及空運等環節,亦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不過,金融海嘯后,美國實施量化寬松,香港因實施聯繫匯率,同步采取低息政策,導致資金或熱錢源源不絕流入香港,令香港的銀行體系結餘長期處於高位,所以有意見認為聯匯造成輸入性通脹。薛俊昇同意,資金從外地大幅流入香港,很大程度取決聯繫匯率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資金留在亞洲,相對其他地區更為安全。美國量寬港受惠

    薛俊昇說:「香港靠近內地,雖然內地經濟持續放緩,但經濟增長在數字上仍較歐美地區為高,導致資金選擇繼續滯留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金融海嘯過后,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邊緣,但因為港元與美元挂恥,正值美國推出量化寬松造就的財富效應,令香港經濟盡快回復增長。

    目前消費約占香港生產總值比例三分之二,在「自由行」見頂前,消費的增長幅度大幅跑贏經濟增長幅度。隨美國利率正步向正常化,薛俊昇相信,總體經濟與消費增長的差距,應會隨之而收窄,「消費不會大幅跑贏收入,隨利率正常化,可望調節過來。」

    高科技工種彌補職位流失

    失業率一向是量度經濟狀况的寒暑表,自從踏入「后海嘯」年代,香港失業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未有因為經濟周期而起伏。恒生銀行(011)署理首席經濟師薛俊昇坦言,失業率低企已成全球趨勢,企業提高適應經濟周期的能力,失業率經濟的指標作用將遜於昔日。他相信,高新科技產業職位逐步增長,料可彌補傳統職位的流失對就業市場造成的負面影

    響。

    2008年金融海嘯過后,2009年6月至8月,本港失業率曾升至5.5%,但數字遠低於2003年沙士疫潮后的8.7%。隨中央推出個人游(自由行)、CEPA等措施大力支持香港經濟復蘇,香港失業率多年來保持在3%至3.5%的區間,近乎全民就業。企業謹慎避裁員

    薛俊昇認為,以往每當金融危機來臨,企業大多藉裁員捱過難關,但今天企業逐漸放遠目光,減少了裁員的誘因,「企業近年意識到危機總有一天過去,令他們思考今天裁員過后,日后能否彌補今天的損失?大家共渡時艱又會否較好?」他續稱,這種思考模式,對失業率保持較低水平起了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自由行」效應去年見頂,香港餐飲及零售業成職位流失的重災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止,香港私營機構總就業人數按年上升0.6%,不過,餐飲及零售業職位空缺數目按年急跌16%,反映在自由行見頂下,零售及餐飲行業大量職位流失,加劇失業率上升的壓力。

    薛俊昇認為,隨香港經濟愈來愈成熟以及人口老化,低技能職位數目會隨之減少。與此同時,受教育人口比例上升有助香港發展服務及高增值行業,料長遠而言,高增值行業的相關職位,將可彌補傳統職位流失的影響。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