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新界專刊

龍躍頭之老圍
2016年 10月 27日 07:54    香港商报
 

    上水的龍躍頭文物徑,是少數仍然保存着香港傳統鄉村整體環境風貌的地方。這範圍內,保留不少受保護之建築,有所謂五圍六村之說,但由於香港人口稠密,經過幾十年多次物業發展熱潮,村民把原來一層半的中國式村屋改建成三層的丁屋,只有村內基本格局仍然依照舊建築外貌。
    在龍躍頭一帶,傳統是以松嶺鄧公祠為中心。五圍包括老圍、麻笏圍、米寧圍、東閣圍、新圍(覲龍圍),乃是於舊日治安比較差時所建成的圍村。而六村包括祠堂村、麻笏村、永寧村、新屋村、小坑村和小坑新村。村民雖不是全部姓鄧,但都是圍繞着鄧公祠而建成。
    焦點介紹鄧公祠西的老圍
    南宋末年,鄧氏之先祖鄧符協舉族遷到寶安岑田(今日錦田),四世后分五大房,其中元亮一支后人,分布於錦田、屏山、廈村、大埔頭,萊洞等地,其六代孫秀琇,字伯璋,號松嶺,便是在元末移居上水之始祖。
    在1525年,鄧氏后人為他建造松嶺鄧公祠,但到了康熙元年(1662),因為打擊鄭成功而施行海禁,香港一帶無人居住,直至海禁結束,此地才開始復興。所以不少原圍村都在此時重建,龍躍頭的文物很多,但本文之焦點是介紹其中位於鄧公祠西的老圍。
    具五虎下地堂之格局
    鄧公祠與其西之老圍建立,都有風水之考究。雖然并無任何文字記載,但觀其地形,祠堂及圍村一帶,為五虎下地堂之格局。
    此地之龍脈起於祠堂之東南方,高370米之龍山,龍山又名青龍山,其山勢漸向西北下降,在鄧公祠之背后形成五小山包,這五小山包就是五虎,堪輿學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龍穴之結脈往往是在一些小山之前。今日老圍便是建在其中一個小山包之北坡上,所以老圍是高於四周之平地。這除了方便防守,阻止盜賊爬牆之外,也有防洪之作用,減少大洪水淹村之害。五個山包而衍生出五圍村,這是否古人之設計呢?還有待考證。
    風水原因建向東的門樓
    老圍是五圍六村中最古老之圍村,但其興建時間已不可考。古老相傳此圍原來的大門是開向北,但為了風水原因,而改為在圍之東北角建一座面向東的門樓,成為今日之正門。圍村雖建於元末明初,但這門設在村東北的格局,很有唐宋建築規劃之遺風,是本港唯一例證,門樓門口有對聯:左為「門高迎紫氣」,右為「圍老得淳風」,門向東,有紫氣東來之寓意。
    進入圍村之門樓,原有小炮作為炮樓之用,門樓內左右邊有兩個插香之龕位,這是傳統代表門官之神位,古人相信門官能保佑圍村中同姓兄弟和睦之神,故每圍村門都有此龕,土地作為福德祠,一般會放在近地較低的位置,而傳統鄉村則把「大社」之壇放於村口有煞氣之山邊,作擋煞招福之用。
    門樓水井南方客家圍村原形
    老圍村入村口西北,便有一個作為社稷土地的小土台。位於老圍之左青龍位,是五虎其中一個小山之山腳。入到圍內有兩個水井,在傳統上,客家圍村內一定有兩個水井,一生一死,一陰一陽,生者作為飲用水,有些鄉民會放一些小魚入內,以便測試,防止有仇人落毒,另一個水井則作為洗衣服、清潔等雜用。圍內文物不多,但部分房屋還未有改建,保存原貌,外牆門樓加上兩個水井已可一窺南方客家圍村之原形。
    今日政府要發展東北,發展區在龍躍頭之附近,發展固然重要,但願規劃官員要注意,不要建一些四十多層公屋或私宅在旁,破壞香港此完整的文物區。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