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博物館國際間合作冀加強
2016年 11月 12日 00:10    香港商报
 

  論壇對話掀頭腦風暴

  博物館國際間合作冀加強

  昨日是本屆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最具含金量的一天。三場平行論壇分別從「戰亂時期的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的責任以及從業人員的道德與技術標準」,以及「博物館、收藏品及文化資產方面的公共政策發展」三個方面展開六組對話,來自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及行業負責人展開一場頭腦風暴。近年來,全球博物館發展迅速,在社區和國家文化生活以及文化多樣性展示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很多博物館已成為全球熱門旅游景點,如何在未來發展和保護博物館事業和收藏事業,以及如何加強博物館國際之間的合作,是值得每個國家、每個從業人員思考的命題。香港商報記者王曉蕾

  探索博物館國際間合作

  在全球城市化的進程中,挑戰隨之而來,國際關系不僅是國家之間的關系,還有城市之間的關系,博物館如何抓住這個潮流,如何在國際合作框架下,減少鴻溝和差距,來自不同國家的博物館負責人給出了不同的想法。

    在昨日下午的平行論壇上,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直言,中國博物館需要開展更廣泛的交流合作。龔良指出,目前,中國博物館存在藏品總量與人才的匱乏,在博物館發展個性特色的同時,藏品實際單一化與多樣性要求產生矛盾。因此,博物館亟需開展包括國內和國際的館際交流合作。龔良表示,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公眾對展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提升文明和藝術的鑒賞能力方面,博物館有責任通過更多的展覽開拓公眾的眼界。而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則可以增加自身藏品和展覽的多樣性。同時,從業人員也應當加強學術交流,誕生好的想法,才有好的展覽。

    在交流合作過程中,龔良認為政策支撐是特別重要的。政府有義務讓公眾對博物館和博物館的展覽滿意,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交流合作過程、勞動能力和創造性勞動成果均需要被尊重。他建議,鼓勵激勵政策實施,提高博物館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心,以及博物館的策展能力和展覽話語權。

  客觀解讀過去與未來

  布拉格裝飾藝術博物館館長瑪蒂娜雷曼諾娃女士表示,對於捷克,大家不應該只是了解它的首都和啤酒,而通過博物館,可以給公眾一個對於過去和未來客觀的解讀。她認為,博物館是毫無情感的,金融危機可以一夜之間改變生活,但文化的遺產不同,博物館依賴文化傳承不會變化萬千,可以讓生活慢下來,讓公眾更深層次地了解這個社會。近年來,捷克與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家均建立了博物館合作,幫助敘利亞等戰亂中國家保護藏品,并與法國合作了捷克歐洲展覽項目,也讓更多公眾客觀地了解捷克的文化。

   墨西哥交互式經濟博物館館長西爾維婭辛格蘇切特女士亦希望把博物館打造成為和各階層人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場所。通過聽取觀眾對於展覽的想法,不斷調整展品陳設和設備更新。她堅信,把文化遺蹟利用起來是做好的保護。「我們有歷史的贈與和沉澱,在古色古香的建築里展出先鋒展品,包括個體經濟、金融、可持續發展在內的命題,都與個體有著緊密的聯繫」。

   同時,好的設計對於博物館的交流和話題的交互是非常有幫助的,西爾維婭辛格蘇切特女士表示,開放式的布局讓觀眾和展品產生關聯,進行互動,了解經濟學理論與生活的關系,而社會的互動則能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積累,打破個人和群體間範式的隔閡,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館長們縱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

  11日上午,在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第二場主題研討會上,嘉賓們共同就「和平和冲突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展開深入探討。

  馬庫斯希爾格特:團結起來保護文化遺產

  縱觀全球,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的情况并非是近期的現象。1993年莫斯塔爾古橋受損,2011年巴米揚立佛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遭受破壞,2003年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劫,以及2012年馬里的廷巴克圖的古墓受損、手稿被焚,都是人為破壞社會人文歷史遺蹟的例子。那麼,冲突時期的文化遺產受損不僅是一個文化危機,也是安全和人道主義層面的重大問題。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已越來越重視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冲突地區下面臨的難題,而博物館作為承擔著「共同財富守護者」工作的角色,則需要加強和平時期、自然災害或軍事冲突環境下遺產保護的能力。

  作為本場的主持,德國的佩加蒙博物館館長馬庫斯希爾格特表示,博物館在相應的社區當中,其所具有的地位已經越來越有意義,文化自然遺產保護是博物館的歷史使命之一。他強調,「面對文化遺產被有意破壞,我們要團結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

  伯努瓦聖查馬仕:建立冲突地區文物保護機制

  作為具有200多年文化遺產保護歷史的法國盧浮宮,其在17、18世紀的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領導角色,盧浮宮博物館辦公室主任伯努瓦聖查馬仕表示,面對今天極端組織蓄意破壞和掠奪文化遺產的行為,盧浮宮正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我們試圖在組織和機構上進行設置;對於一些遭受戰亂后所留下的傷疤,亦值得保護。」伯努瓦通過圖片向與會嘉賓展覽了盧浮宮藉助最新科技所進行的圖像呈現工作、測量工作、神廟重建工作等,他解釋,「現今,盧浮宮正在建立『對於來自冲突地區的文物保護』相關機制。除了在不同地方建立新的保護中心外,還對一些在海關所積壓的來源不明的文物,進行審查和評審工作,亦會將它們臨時存放在盧浮宮的存儲間。」他還指出,要想有力地回應野蠻勢力對於文化遺產的破壞,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人們意識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博物館要進行文明展示、宣傳和教育工作,讓人們更好地意識到這些受到威脅的文化財產。」

  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的支持亦顯得非常重要。伯努瓦聖查馬仕表示,「就在過去的一年,盧浮宮便就『打擊非法文物販賣、強化相應法律法規、強化懲罰措施及更好地保護已知遺蹟和文化遺產』等方面向法國政府作出了建議。」

  霍政欣:建立法律更好保護遺產

  而作為擁有大量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中國,亦在「建立法律保護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指出,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的文化遺產遭受了冲突的冲擊、非法的販運和偷運。很多文物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損壞和掠奪。「因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政府開始做一些文物索回的工作,從50年代到60年代有大量的中國文物得到返還」。

  他介紹,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主要從文化遺產的法律立法和實施進行文物保護。1982年,中國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寫進了自己的憲法,中國法律開始采取一系列成文法來保護文化遺產,如《文物保護法》、《刑法》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成文法是在1982年頒布的《文物法》,這是一部『至今依然有效使用的,關於文物保護非常重要的法律。』而這部《文物  法》也於2002年進行了重要的修訂和完善。而不斷完善的《刑法》,也在打擊文物相關犯罪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加有效地保護文物。」

  他坦言,最近幾年,中國政府非常關注文物的保護,把文物的保護做成了政府工作的重點。此外,中國不僅加入了很多世界公約,也簽訂了很多雙邊的條約。「同時作為一個崛起的力量,還更多關注海外文物的保護,向不同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國際援助。」

  西爾維米麥爾卡西:戰亂國家更需專業力量支持

  不同於社會發展穩定的國家,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仍面臨著戰亂和自然災害的巨大困擾,諸如非洲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社會危機,敘利亞國家正在遭受的戰爭危害。而他們更加迫切需要的,則是來自國內外的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力量團隊的支持。

  科特迪瓦文明博物館館長西爾維米麥爾卡西在論壇上指出,非洲大陸遭受的是許多自然災害和武裝的冲突,「有些國家由於內戰,流離失所,國家博物館也丟失了幾百甚至是上千的重要藏品。而洪水和風暴則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因貧困而導致的文物非法走私,使考古遺址受到嚴重破壞。」卡西表示,面對這些問題,大部分非洲國家進行了嚴格的文物方面的法律體系制定;同時人類考古團隊和博物館也與海關部門進行合作,記錄文物的進出口項目,解決掠奪問題。此外,博物館與大學生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的文物宣傳工作也對保護文物起到重要的作用。她坦言,非洲國家文物保護還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如專業人手的流失等,需要進一步加強,才能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

  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數以萬計文物遭到毀滅

  而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冲突的敘利亞,其國家文物更是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敘利亞文物和博物館總司長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表示,「實際上敘利亞有許多文化遺產都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街道上精美的瓷磚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然而在5年之間,有數以萬計的文物都遭到了毀滅,我們也失去了國際組織的聯繫」,但他亦非常感謝博科娃女士以及她領導的教科文組織,能夠和他們聯繫,攜手改善這方面的工作,他說,「我們正在經歷這樣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危機,我們會感到比較孤獨,但我們一定要繼續保護這些能夠連接所有敘利亞人民的文化遺產,它跟政治無關。」他指出,戰亂之后,許多文物被轉移到了其它地方,比如監獄、仲裁庭等地,可以能夠暫時保護住這些文物,「同時也對超過3000多件文物的外形進行掃描存檔工作,以方便日后的修復和重建工作」。他坦言,不知道敘利亞的戰爭何時能夠結束,但是希望盡可能地提升敘利亞人民對於文物保護的意識,也希望能獲得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家等各方面的專業支持和幫助,包括在儲藏方面、在防火防盜方面;希望和相關組織建立起互信,幫助敘利亞人民渡過難關。」  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博物館應深入社區 服務更多不同群體

  在當今全球社會,博物館不應只是大眾眼中的一個靜態地標,而應該是一個一系列活動進行的生態,在這里,人們可以交流各種思想,尋回遺失的記憶和創造性的記憶。在本次論壇的第三場,嘉賓們各抒己見,共同圍繞「博物館深入社區」的話題進行了多角度的交流探討。

   作為本場論壇召集人,來自大英博物館古代埃及和蘇丹部負責人尼爾斯賓塞首先表示,博物館應該是為世界服務的。他說:「博物館不應該只是服務方便前來參觀的人員,我們還應該考慮服務不能來或者不方便來的人,包括移民團體、老人,以及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要考慮不同年齡結構的群體。」其舉例,大英博物館有一些展覽的設施會邀請不同的群體來進行參觀,如非洲索馬里等;也會跟社區一同舉行活動;同時還會利用現在的科學技術,通過數字博物館,臉書等社交媒體去豐富展覽活動,讓更多的公眾通過多種多樣地形式去了解歷史,了解文物。

    曾擔任過多個國家博物館館長的多米尼加抵抗運動紀念館館長露西亞皮娜指出,傳統的博物館主要是用於收藏各種各樣的藏品,但是傳統博物館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在今日的世界,博物館必須要服務於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要為社區提供服務,要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幫助人們關注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她提出,現代社會的博物館除了提供傳統的教育方法之外,還應該要走出去,走進社區,讓非傳統的媒介和相關機構來進行交流,更廣泛地接觸社會不同階層和年齡群體,讓人們接受更多的文化陶冶。

    而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盧越則表示,四川博物館作為中國西南最大的歷史性博物館,在歷經75年的艱險艱難的發展后,如今館藏文物已有32萬餘件,年均接待觀眾120萬人。他指出,如今博物館的工作除了研究保護收藏以外,會將重心更多地放在社會教育工作上,讓更多的藏品受益於更多的大眾。他說,「面向青少年兒童、關注留守兒童與農村子女、讓博物館走進學校、培養小小講解員,成立書畫班、少兒蜀繡班等等,多元的文化活動,都是近年來四川博物館在深入社區方面所作出的實踐和探索。」他希望中國博物館能與更多國家的博物館進行溝通交流,互學相長,將館藏更多地是面向社會,讓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在接受博物館的啟發和教育的同時,更多地享受到文化帶來的樂趣。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李曉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