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七彩雲南

香格里拉 尋找心中的日月
2016年 11月 28日 00:00    香港商报
 

    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是滇、川、藏三省區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景區所在地。11月初,由雲南省政府新聞辦主辦的「七彩雲南全國媒體行四季行」活動,在5天的時間里媒體團80餘位記者走進迪慶,赴普達措國家公園、噶丹松贊林寺、梅里雪山、維西同樂村等地采風,品讀醇美迪慶的旖旎風光和瑰麗文化,感受高原魅力,描繪大美雲南。

    普達措:大自然調和的「彼岸」美景

    秋天的普達措,似乎是上帝掉落的調色盤,別有滋味。

    遠處山上的藏柳開始謝了,黃燦燦的一片,透出秋的氣息。樹下,三五成群的犛牛悠镕地吭著草,和彌里塘金黃色牧場上的藏馬遙相呼應。碧塔海的水,清澈透明;屬都湖的天,白雲悠然。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皆有其姿態,每一幀風景都堪稱明信片級的。

    「普達」是梵文音譯,意為「舟湖」,與布達拉宮的「布達」、普陀山的「普陀」是同一個意思,即普度眾生到達彼岸之舟,「普達措」就是普度眾生到達彼岸之舟湖。自古以來,普達措就是藏文化中的聖地。2007年6月21日正式揭牌,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面積超過1300平方千米。置身普達措,藏柳、沙棘林錯落有致,植被的綠色、青黃色,天空、湖水純粹的藍,加上雲彩的潔白,大自然神奇的手一調和,繪出一副「彼岸」美景。

    松贊林寺:藏文化的洗禮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規模最大的藏傳格魯派佛教寺院,也是康巴藏區十三林之一,有「小布達拉宮」的美譽。寺廟依山而建,外形猶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藝術之大成,又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稱。

    進寺門后,爬過143個台階,便到主殿前的廣場,站在這里可以遙望香格里拉縣城。期間,可以看到松贊林寺的前面,有一小片濕地,名為「拉姆央措湖」,藏語意為「聖母靈魂湖」。因為它是女神白登拉姆的寄魂湖,所以湖面雖不大,卻在神界非常有名,因而也是藏民心中的神湖。

    與藏傳佛教建築樣式相同,松贊林寺的扎倉、吉康兩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築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    德欽:「日照金山」的幸運

    當然,到了迪慶,到了德欽,怎能不赴梅里雪山,怎能不搏一搏運氣,蹲點守望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奇觀。「傳說心不誠的人就是在當地住上一個月也看不見。」同行的藏族導游說。事實證明,那一天,采訪團是幸運的。拂曉時分,大家早已靜候在飛來寺觀景台,把潔白的哈達挂在白塔上祈禱梅里雪山展露她神秘的容顏,翹首期盼日出。「黃了黃了,金子一樣的顏色。」人群中傳來呼喊。慢慢地,晨曦「點燃」了卡瓦格博的峰尖,金色幔帳越來越深遠向著群峰漫延,第一縷緋色點染主峰后,又一層一層的往下暈染。色彩由淡絳紅,到輝煌燦然的金黃,再逐漸明亮到聖潔的白色,美得讓人窒息。

    尼西黑陶:每一件都是藝術品

    維西縣尼西鄉制陶歷時悠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尼西黑陶」享譽滇西北及全藏區,但2012年前,村民普遍人均收入不過一千,村里很多人都不願意制作「尼西黑陶」。近年來,旅游業在當地興起,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各地的游客走進尼西,原本只作為日常生活用具,價格低廉至幾元的尼西黑陶讓全世界驚叹:大繁至簡。尼西黑陶,就這樣成為了藝術品、收藏品,價格飆升至數百上千。村里的人們又撿起來「老手藝」,挖掘著尼西黑陶的文化、歷史價值。如今,多數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萬元,尼西的湯堆村,搭乘「旅游的快車」,走上了致富路。香港商報記者李留媛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