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不存在通脹基礎
2016年 12月 09日 00:28    香港商报
 

    中國不存在通脹基礎

    荒原資產創始人、原申銀萬國研究所策略部總監凌鵬認為,近期實體層面各種漲價,PPI轉正、CPI突破2%,國債期貨連續下跌,并不能說明中國正在走向「滯脹」。實際上「滯脹」并不多見,似乎也就上個世紀70年代那段時間可稱為是「滯脹」狀態。

  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首先不存在通脹的基礎。凌鵬認為,今年的經濟確實有些异常,宏觀層面看不到需求,微觀層面各種漲價;房地產銷售火爆,房地產開工始終平穩;M1已經到25%,M2還在11%左右;工業增加值和投資非常疲弱,但黑色產業鏈各個環節熱火朝天。宏觀分析員找不到未來經濟起來的邏輯,甚至還有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但周期品分析員卻看到了多年未見的盛世。

    實體經濟需求不足

    像這種宏觀和微觀背離的現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的流串,很可能是上述樓市調控引發的結果。凌鵬認為,過去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脫實向虛」,導致大類資產在缺乏基本面支持下不斷輪換,正是這種資金的流串,導致宏觀層面找不到需求,但局部熱點不斷。現在很多人擔心這種流串會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從過去十年的兩次通貨膨脹看,貨幣超發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2007年到2008年的通脹,貨幣超發是外匯占款和熱錢流入帶來的基礎貨幣擴展;而2010年到2011年的通貨膨脹,月度CPI到達5.1%,貨幣超發是信貸的擴張。但貨幣超發在2006年和2009年初就已經出現,一開始并未引發通貨膨脹,后續隨著經濟的上升,演化為通貨膨脹。所以,經濟啟動是實體層面出現通脹的一個重要條件。

  但是目前,實體層面實在看不到需求。消費平穩向下,出口未見啟動,投資中制造業投資沒有企穩的跡象,房地產投資估計還要向下,基建投資無法撐起全局。所以,從需求角度,實在看不到動力。因此,在缺乏經濟支持的情况下,單純想靠流動性氾濫引發一次通脹,似乎很難。目前,PPI剛剛轉正,CPI才突破2%。隨著期貨市場的冷卻,PPI估計很快又會下去,CPI一般過3%才會引發央行的關注,過4.5%資本市場才會受損,現在為時太早。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