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深度觀察

「滯脹」風險不能不防
2016年 12月 09日 08:13    香港商报
 

    「滯脹」風險不能不防
    中國應繼續激發經濟活力
    近期陸續公布的各項經濟數據似乎表明,中國經濟有觸底回升之勢,但對於經濟滯脹的擔憂亦隨之而起。有分析認為,過於寬松的流動性往日被強大的樓市所吸附,而如今樓市被控,吸金能力大不如前,投機的熱錢將不斷向各個有利可圖的地方涌入,導致物價上漲。有專家認為,經濟滯脹并不多見,目前中國經濟雖然缺乏動力,但不是「滯脹」。不過,亦有專家表示,雖然經濟數據企穩,但細究數據的形成可知,中國經濟主要由政府和國有企業支撐,民間投資疲軟且企業生存能力堪憂,這種經濟難以持續;加上各項成本上升、物價上漲,經濟停滯是大概率事件;加上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預期,使得未來的世界經濟更加不確定,中國出口或將遭到打擊;種種因素之下,滯脹風險不得不防。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1.樓市調控或引發輕度「滯脹」
    對於經濟「滯脹」的擔憂,首先在於房地產受到調控之后,吸金能力大幅削弱,剩餘的流動性只能流竄於農產品市場,顯著提升通脹水平。有分析認為,房地產景氣回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較大壓力,顯著提升未來的通脹水平,進而使宏觀經濟面臨輕度「滯脹」風險,到時候央行貨幣政策也將面臨方向選擇。
    截止10月末,中國央行積累的M2餘額高達152萬億元,M2增速長期大幅高於GDP增速和CPI漲幅之和。在現代貨幣和金融市場條件下,吸納貨幣的資產池包括商品和資本品兩個領域,商品價格表現為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的通貨膨脹,資本品價格表現為房地產、股市和債市價格的漲跌。從去年股市熱到今年的樓市熱,二者之間似乎有一定的交替現象。在市場對去年股災仍「心有餘悸」和債市容量相對有限的情况下,M2仍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如何吸納這些新增流動性,實體經濟可能是個去處,但資金流向哪里卻是決策當局無法左右的。歷史經驗表明,從房地產「資產池」流出的社會資金和大量的新增流動性,再次涌向農產品市場的可能性不小。
    CPI已連升3月
    該分析人士認為,歷史數據似乎也能找到一些佐證,如2005年8月,在「國八條」「新國八條」「國六條」和「十五條」連續出台后,房地產銷售額增長才掉頭向下,半年后的2006年3月,通脹周期開始啟動,并於2008年2月達到高點的8.7%,在此期間,大量社會資金涌向豬肉市場,使得2007年8月豬肉價格同比漲幅達到80.9%。2010-2011年CPI超過3%的第二個通脹周期,同樣與2010年3月的房地產「限購令」導致的房地產銷售回落不無關系,大量社會資金冲向農產品市場,生薑、大蒜、綠豆、豬肉價格輪番上漲;2013年的通脹小周期--當年10月CPI漲幅為3.21%,同樣與當年3月房地產調控「國五條」相關。
    至今年10月份,CPI已連續回升3個月至2.1%,「蒜你狠」已經卷土重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0月中旬以來,全國22個省市生豬價格已連續6周出現回升,這是否預示著已經有些社會資金進入豬肉市場?從豬肉的供應來看,今年以來,中國生豬存欄量有所回升,但仍大幅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同時能繁母豬的存欄數仍然處於下行趨勢中,今年10月已降至3703萬頭,加上日漸臨近的春節因素,這種豬肉供求矛盾較為突出的市場環境,為大量的社會資金炒作豬肉價格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社會資金大規模涌入豬肉市場的可能性不小。
    綜上所述,新一輪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不僅表現在穩增長壓力將重現,更為重要的是,大量原本被房地產市場吸納的社會資金將可能再度進入農產品市場,炒作豬肉、大蒜等供求矛盾較為突出的農產品,推高整體CPI預期水平。
    2.中國不存在通脹基礎
    荒原資產創始人、原申銀萬國研究所策略部總監凌鵬認為,近期實體層面各種漲價,PPI轉正、CPI突破2%,國債期貨連續下跌,并不能說明中國正在走向「滯脹」。實際上「滯脹」并不多見,似乎也就上個世紀70年代那段時間可稱為是「滯脹」狀態。
    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首先不存在通脹的基礎。凌鵬認為,今年的經濟確實有些异常,宏觀層面看不到需求,微觀層面各種漲價;房地產銷售火爆,房地產開工始終平穩;M1已經到25%,M2還在11%左右;工業增加值和投資非常疲弱,但黑色產業鏈各個環節熱火朝天。宏觀分析員找不到未來經濟起來的邏輯,甚至還有進一步下跌的風險,但周期品分析員卻看到了多年未見的盛世。
    實體經濟需求不足
    像這種宏觀和微觀背離的現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金的流串,很可能是上述樓市調控引發的結果。凌鵬認為,過去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脫實向虛」,導致大類資產在缺乏基本面支持下不斷輪換,正是這種資金的流串,導致宏觀層面找不到需求,但局部熱點不斷。現在很多人擔心這種流串會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從過去十年的兩次通貨膨脹看,貨幣超發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2007年到2008年的通脹,貨幣超發是外匯占款和熱錢流入帶來的基礎貨幣擴展;而2010年到2011年的通貨膨脹,月度CPI到達5.1%,貨幣超發是信貸的擴張。
    但貨幣超發在2006年和2009年初就已經出現,一開始并未引發通貨膨脹,后續隨著經濟的上升,演化為通貨膨脹。所以,經濟啟動是實體層面出現通脹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目前,實體層面實在看不到需求。消費平穩向下,出口未見啟動,投資中制造業投資沒有企穩的跡象,房地產投資估計還要向下,基建投資無法撐起全局。所以,從需求角度,實在看不到動力。因此,在缺乏經濟支持的情况下,單純想靠流動性氾濫引發一次通脹,似乎很難。目前,PPI剛剛轉正,CPI才突破2%。隨著期貨市場的冷卻,PPI估計很快又會下去,CPI一般過3%才會引發央行的關注,過4.5%資本市場才會受損,現在為時太早。
    3.經濟動能不足是「滯脹」土壤中國離通脹或許還有一段距離,但中國經濟發展動能仍然不足卻是現實存在的問題。財經評論人余豐慧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面臨的「滯脹」風險其實很大。現在中國經濟的各項數據似乎正在企穩,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經濟動力實際仍然不足。就近日發布的官方PMI數據來說,總體數據顯得比較不錯,為51.7%,較上月上升0.5%,創兩年來新高,連續四個月保持增長。但是細看PMI數據,大型企業上升較快,為53.4%;中型企業則剛剛超過臨界點,為50.1%;小微企業的PMI則僅為47.4%,并且較上個月低0.9%,不僅持續萎縮,降幅還在增大。再看出口指標,新出口訂單指數50.3%,較上月上升1.1%,躍上臨界點;不過細分來看,大型企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1.6%,中型和小企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僅為48.4%和43.6%。這說明中國經濟表面似乎企穩,PMI、出口、和工業企業利潤都出現了一定回升,但這都是大型國有企業在政府主導下所產生的復蘇,而經濟的內生動力不足。目前,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不大,且下滑嚴重;中小微企業嚴重不景氣,政府主導的和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增長沒有持續性。
    另外,財新PMI回落至50.9,與官方背離,一定程度說明了民營企業的窘境。
    原材料價格上漲增通脹風險
    從「滯脹」的含義上來說,是指經濟停滯不前而通貨膨脹。余豐慧認為,中國經濟動力不足,且大幅度通脹即將到來。再從PMI指數看,中的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目前已達到68.3%,達到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比上月上升5.7%,比臨界點高出18.3%,并且,無論大中小型企業,購進價格指數都在60%以上,大型企業則接近70%,這說明企業生產成本十分高昂,再加上勞動力價格的負擔和企業需要獲得的利潤,產品的出廠價格應會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這一點將在以后幾個月體現出來。目前中國消費品主要的基礎仍然是制造業,制造業的高昂成本最終會傳導至整個消費領域。如今元旦與春節將近,需求比較旺盛,預計通脹風險將很快顯現。
    另外,余豐慧還表示,美國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從美國新政府的經濟內閣對中美關系的表態來看,他們認定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且對中國的產品一定會增加關稅。這對本已艱難的中國出口行業無疑又是一大打擊,使中國無法從美國經濟復蘇中得到好處。這也是中國經濟未來所需要面對的不確定因素。
    有機構分析指出,在特朗普財政刺激政策預期推動下,11月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繼續走高,而中國PPI可能在時隔5年之后首次超越CPI,或使得市場的再通脹預期在短期內進一步發酵,應警惕滯脹風險。今年以來煤炭行業的大力度限產,以及近幾個月政府出於減輕環境污染等考慮而對鋼鐵、醫藥等行業的限產,都使得供給曲線左移,客觀上造成了產出放緩而物價走高的滯脹局面。
    4.漲價壓力來自供給萎縮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亦表示,「滯脹」風險在中國是現實存在的。經濟滯脹的表現就是物價上漲同時經濟減速,這背后的原因恐怕是供給突然萎縮。從這一輪經濟運行來看,表現與上述狀况十分相似。有很多大宗商品的產出只有2009年的水平,而投資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哪怕擴張再慢,也遠遠超出了2009年的水平。這樣就帶來供需缺口被拉大,可能導致物價的上升,這就是現實的「滯脹」風險。與一些分析認為貨幣超發引發滯脹的觀點不同,魯政委認為,貨幣超發對於經濟滯脹影響其實并不大。市場有兩根線,即供給和需求,貨幣代表的是需求,滯脹主要是供給萎縮所造成的,所以貨幣供給對滯脹的「貢獻」很難說有多大。因為如果是貨幣供給使得通脹加劇的話,那麼經濟增速應該會有一個明顯的回升,但中國目前沒有。所以不能說寬松的流動性對於大宗商品漲價沒有貢獻,但供給的萎縮才是漲價的根本原因。
    供給的萎縮是不是由於供給側改革引發的?魯政委認為,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國內原因確實有供給側改革的因素,但更多的與近年來大宗商品產業集中度提高有關。
    而對於流動性過於充沛,使得資金炒作食品引發通脹的說法,魯政委認為,炒作日常用品永遠不可能形成全面的通脹。即使從統計的口徑來講,比較容易受操控的有大蒜、花椒、生薑,這些東西在CPI中的占比不大,而蔬菜、豬肉等難以儲存,因此難以炒作。所以,除非經濟好轉,靠這類炒作難以推高CPI。當然,流動性過於充沛對於通脹最大的貢獻可能是房價的上漲,會傳導至房屋的租金,繼而導致物價上漲。像一線與強二線城市,這種傳導是肯定會發生的,但對於本質上房地產過剩的城市則不會。所以,在房地產供給緊張的地區,租金上漲會引起物價上漲。
    對於經濟「滯脹」的風險有多大,魯政委認為,還要看用什麼指標來評價,如果單純以PPI和CPI來評價,那麼「滯脹」似乎還不存在,但是如果CPI和PPI在目前的基礎上繼續上漲,那麼就要做好準備了。
    建議財稅政策發力
    余豐慧認為,要將「滯脹」的風險降到最低,應學習特朗普在競選中所提到的措施,以財稅政策發力。美國新一屆政府提名的財長宣布要將企業稅從35%降到15%,如果中國的降稅力度也能達到如此程度,經濟的活力將得到很大的激活。減稅不僅刺激經濟,還能降低企業成本,降低物價。這實際上是從供給端入手改變經濟形勢的有效手段。像以前所用的貨幣政策,都是從需求端入手,只會加大通脹風險,以后不可再用。當然,也要客觀看待目前貨幣超發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如果貨幣超發以后,由於房地產的吸金能力超群,雖然使得房地產面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但是這樣也能保護通脹水平。不過,現在房地產經過調控,吸金能力已大不如前,股市與實體經濟對資金又沒有吸引力,那麼資金就只能去刺激物價。所以,明年一季度經濟通脹可能會大幅抬頭,且由於投資以及房地產后繼乏力,經濟有可能滑坡。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