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報道

大理:綠色發展的中國樣本
2016年 12月 14日 09:08    香港商报
 

    201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迎來了建州60周年慶。60年來,大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州經濟總量從1956年的1.63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900多億元,是60年前的近65倍,財政收入從1956年的53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52.39億元,是60年前的2848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7081元,比1978年增長了78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766元,比1978年增長了165倍。
    這樣的「成績單」放在沿海可能算不了什麼,但是放在交通、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面全面落后於沿海發達地區的西南邊陲雲南,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而且,大理多少年來一直堅持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留住了青山,保護了綠水。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5年1月考察雲南時,來到了大理,當他看到蒼山蒼翠如屏,洱海碧波蕩漾,村莊古樸自然,環境優美,十分高興,情不自禁地說:「我是第一次來大理,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們的生活,我頗為羨慕,舍不得離開。」在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習主席深情地說: 「這里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朴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香港商報記者 張興明
    青山依舊在生態繪未來
    徐霞客對大理曾有這樣的美譽:樂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嚐不能兼得,唯大理得之!大理州地處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兼具西部地區、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和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三區疊加」的獨特州情,生態戰略區位重要、生態基底好、生態文化歷史悠久。大理的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歷史進程中一直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理念,崇尚自然、關愛生靈,在大理這片絢麗多姿的樂土上繁衍生息。自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以來,歷屆州委、州政府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戰略,在攻堅克難中謀求科學發展,在統籌兼顧中保持和諧發展,在搶抓機遇中推動跨越發展,為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建設美麗幸福宜居大理做出了不懈努力,經濟社會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生態建設邁出嶄新步伐,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呈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洱海流域保護治理卓有成效。洱海總面積約250平方公里,蓄水量約30億立方米,是雲南僅次於滇池的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國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千百年來,洱海一直是大理各族人民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母親湖」。多年來,大理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陸續采取了系列重大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治理保護體系,工作成效顯著,洱海已成為全國城市近郊保護最好的湖泊之一。先后采取「雙取消」、「三退三還」和「三禁」(禁磷、禁白、禁牧)治湖措施,點源、面源、流域、生態治理同步推進;實施「清潔水源、清潔能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工程;建立洱海保護目標考核機制,對領導干部實行一票否決。改革開放以來,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污染負荷不斷增加的情况下,通過不懈努力,洱海水質總體保持穩定,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間,洱海Ⅱ類水質月份總數超過「十一五」期間9個月。洱海保護模式被國家環境保護部總結為「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源、行政問責、全民參與」的二十字經驗向全國推廣。
    --依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大理州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優勢,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建法立規保護生態,不斷建設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地方性法規體系,貫徹落實中央、省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部署,先后頒布實施了《洱海保護管理條例》、《蒼山保護管理條例》、《大理州濕地保護條例》、《洱海海西保護條例》、《大理州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水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法規,并嚴格執行,依法保障了生態安全。編制和實施了《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大理生態州建設規劃》、《大理州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州創建實施方案》、《大理州低碳發展十二五規劃》、《雲南洱海綠色流域建設與水污染防治規劃》等一系列重大發展規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有序推進。2014年以來,探索用PPP模式推進環洱海截污工程建設、推行洱海流域保護網格化管理、建立聯動綜合執法機制、對領導干部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重點改革任務取得積極進展。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全州各級各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的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從娃娃抓起等工作宣傳效果明顯,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從制度上保障了大理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生態創建有序開展。大理州認真組織開展生態州、生態縣(市)、生態鄉鎮、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生態創建工作,按照202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州的目標,實行生態創建時間倒逼、任務倒逼機制,以及生態創建獎補政策。目前,大理、洱源、劍川3個省級生態縣(市)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全州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省級生態鄉鎮46個,州級生態村798個。創建省級「綠色學校」54家,省級「綠色社區」24家,省級環境教育基地3家。
    --循環經濟發展強力推進。大理州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鼓勵引導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積極推廣工藝節能降耗技改項目,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明顯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小。洱源縣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試點縣,并榮獲「全國首批綠色能源示範縣」稱號,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大理市獲評「杰出綠色生態城市」和「世界生態名城」。通過實施環境優先戰略工程、環境基底保護工程、環境友好宜居工程、環境安全保障工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工程,洱海流域保護治理、綠色產業發展、生態創建、「三清潔」、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有效開展。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大理州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展「七彩雲南」大理保護行動,建成近9萬畝濕地,鶴慶草海、劍川劍湖、洱源洱海源頭、大理洱海湖區等四片濕地已成為雲南高原濕地中的典型。大力推進「森林大理」建設,全州森林覆蓋率從「十二五」初的58.21%提升到「十二五」末的60.27%,洱海流域森林覆蓋率從2006年的34.77%提升到2016年的39.33%。建成州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9個、面積達277萬畝,建成國家森林公園5個。
    文獻名邦 民族和諧
    大理是雲南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五千多年前,就有白族、彝族等民族的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時期,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唐朝時期,先后建立過南詔國和大理國兩個地方下政權,共延續了516年。在大理2.9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白族、漢族、彝族、回族等13個世居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一半,白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民族和睦、開放包容的大理,以白族先民為主的各民族不僅用自己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受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特別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長期熏陶,創造了獨有的南詔、大理文化,進而形成了鮮明特色的大理白族文化。千百年來,漢、白、彝、回等各民族和睦相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5大宗教共存共榮,加之世界上獨有的白族本主信仰,集中體現了大理的開放與大理文化的包容,被譽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樂土」。2016年9月,大理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
    記者手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理三月好風光哎,蝴蝶泉邊好梳妝,蝴蝶飛來采花蜜喲,阿妹梳頭為哪樁?」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一部《五朵金花》的電影連同它的主題曲《蝴蝶泉邊》,一同走進神州大地的千家萬戶,那秀美壯麗的自然風光、質樸多情的白族人民,讓人們記住了大理,記住了蝴蝶泉,記住了蒼山洱海。這首如同大理空氣一樣清新的歌曲和有「東方小夜曲之稱」的《小河淌水》,感動了無數對美好生活憧憬的人們,多少年來,到大理來,來大理看蒼山洱海,看蝴蝶泉,看金花阿鵬,成了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想和牽挂。
    所幸地是,經過滄海桑田的發展,大理有了機場、鐵路、高速路,山間鈴響馬幫人開上了汽車、拖拉機,每年大約有3000萬人次的人到大理旅游。但是大理美麗的自然風貌沒有大的改變,生態環境沒有大的破壞,在大理地區生產總值比1956年勁翻65倍的情况下,大理的天還藍、水仍清,空氣仍然乾净。「十二五」期間,大理洱海水質總體保持Ⅲ類,30個月達到Ⅱ類,大理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0.27%,大理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4個、省級生態鄉鎮46個,州級生態村798個。保護環境,堅守古老樸素的生態理念,像血液一樣融入到大理各族人民的血脈之中。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大理358萬人口中,尚有25萬人沒有脫貧,尚有11個貧困縣沒有摘帽,在持續改善民生以提升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方面,在確保大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大理的官民還需要巨大的努力和功課。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發現大理把生態的理念一直置於其發展的根本,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晴一樣保護洱海」,「對洱海保護零容忍」,「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洱海」……「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習近平主席的殷殷囑託,與大理生態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激流和力量。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