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娟秀雋逸 閨閣丹青 明代花鳥精品展
2017年 01月 16日 23:07    香港商报
 

    娟秀雋逸 閨閣丹青 明代花鳥精品展

    女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因時代的局限多被隱去,至明清時出現在文人的著作和詩文中,才將她們的才情記錄下來。閨閣畫家多以花鳥為創作題材,構建內心世界的秘密花園,閨閣情懷也因此賦予其作品獨特的魅力。

    文:Jane

    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將於即日起至3月12日舉辦「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展出中大文物館館藏及由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借出的藏品,共17件珍貴的明代晚期花鳥畫作精品。

    閨閣中的秘密花園

    展覽以十七世紀著名才女畫家李因(1616-1685)為主軸,呈現女性畫家在十七世紀古代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境遇。李因出身寒微,曾淪為青樓女子,但其自幼機敏、詩學出眾。明代士大夫葛徵奇傾慕其才情,因詠梅詩句「一枝留待晚春開」納其為姬妾。丈夫在世時,她以作畫為娛情雅事。其丈夫仙逝後,她遂以畫營生。展覽分別展示李因夫婦間書畫合璧之作,及其成為職業畫家時期的作品,反映畫家在不同社會角色下藝術形象的變化。

    同場展示晚明兩位著名畫家孫克弘和周之冕的花鳥畫,與李因的花鳥作品作對比。展覽旨在透過三間博物館館藏的明代花鳥畫作,探討閨閣畫家如何塑造和經營她們的藝術形象,以及閨閣繪畫藝術為其家族帶來的意義和價值。

    畫風娟秀雋逸

    李因擅墨筆山水、花鳥,其山水法米芾、米友仁,多以水墨點染,蒼老無閨閣氣;花鳥則以沒骨花鳥大師陳淳為師,幽淡欲絕,疏爽雋逸,避開女畫家慣有的構圖小氣、筆力纖弱的弊病。如其《花鳥圖》以水墨沒骨法寫各類花鳥,巧妙地利用花枝的舒卷蔓延與小鳥的飛棲動靜相結合,從一組花卉自然過渡至下一組,在構圖上營造視覺呼應,同時配合筆墨的濃淡不一,渲染起伏,畫面呈獻出韻律感。

    觀李小澄教授水彩畫展有感

    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和書畫鑒賞家、畫家、策展人、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香港藝苑出版社和《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香港美協秘書長兼學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州美術學院在國內率先成立水彩畫本科學位,一批批潮汕學子考上了廣州美院教育系的水彩專業,這為廿一世紀初潮汕水彩畫整體水準能夠在全國名列前茅埋下了伏筆。原廣州美術學院教育系主任吳正斌教授曾回顧:「廣州最優秀的水彩畫人才應屬廣州美院教育系的前三屆學生。」李小澄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九八六年從美院畢業後回汕任教,同時繼續投入水彩畫鑽研工作,發表論文專書,為水彩畫的中國化作出積極的貢獻。日前由汕頭市文化館、汕頭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李小澄水彩畫展」,正是李教授多年來不斷揣摩、研究實踐的最佳演繹。

    李小澄在廣州美院接受正統美術訓練,奠下堅實的基礎後,從名師王肇民教授身上領悟了水彩藝術創作的要領及其嚴謹認真的研究精神,兼收並蓄,卻「師心不蹈跡」,勇於從生活環境中提煉取材,從中國畫裏借鑒發揮,另闢蹊徑,發展出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在展出的作品中,我們可明顯體會到「西」和「中」、「雅」和「俗」的藝術碰撞,鏗鏘悅耳。水彩畫是西方外來畫種,在遵循「西畫」的基本理論外,更講求「冷暖」、「純濁」、「飽和度」、「補色」等色彩理論。李小澄在多年的探索中,抓住了水彩畫的核心元素——「水」的作用,將「水」在中國水墨畫的無窮力量應用到水彩畫中,把「水當色畫」,繪製了一幅幅水色淋漓、酣暢空靈的精心佳構。在《追影》、《戲水》等以青蛙為主題的畫作中,將水的「造色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使本來平靜的畫面頓時充滿動感和活力,生意盎然,構建了具「中國氣派」的水彩畫圖式。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