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河源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時,廣東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委書記張文對記者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一年里,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對於河源來說,不僅要加油干,還得拼命干,努力實現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振興發展起來。」張文表示,這3年來,河源的發展后勁一直位列全省第一,「這3年,是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實施的3年,是深圳全面對口幫扶的3年,也是河源各級干部和全體人民奮力拼搏的3年。」香港商報記者 盧偉 通訊員 程學勇
深入對接「深莞惠」
張文表示,過去幾年,河源的GDP平均增速達到了11%,連續3年被評為廣東最具發展后勁地級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新企業數量增長率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對於河源交出的成績單,張文指出,這幾年的成績說明河源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都蠻拼的。未來幾年,河源將面臨全新的發展機遇,「我們更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勇氣和魄力,力爭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率先振興的目標。」
在廣東省代省長馬興瑞所做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粵東西北」這個高頻詞出現了11次之多,涉及到的「粵東西北元素」有:區域協調發展、「三大抓手」、深莞惠經濟圈、產業共建、脫貧攻堅……這些無不寓意著河源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而很多具體的工作,河源已經先行一步。
以區域協調費發展為例,「十三五」期間,深圳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東進戰略」,將東部地區打造成深圳發展新的增長極,促進深莞惠經濟圈(3+2)全方位合作和一體化發展。而處於經濟「起飛」階段的河源既是深莞惠經濟圈(3+2)重要成員,也是粵北地區重要增長極。河源搶占先機,提出全面融入「莞深惠經濟圈」,以「南融行動」主動對接深圳「東進戰略」。
在張文看來,河源要率先振興,既要靠內力,也要借外力。內力就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發展動能問題;外力就是要融入以深河合作為核心的深莞惠經濟圈,解決發展路徑問題。河源要主動融入深莞惠經濟圈,加快推進與深莞惠「五個一體化」建設。
記者留意到,為深度對接「深莞惠」,河源早已做好了充分準備。2016年12月,贛深高鐵在河源正式動工,河源從此邁向高鐵時代。深贛高鐵建成通車后,河源到深圳只需30分鐘,河源將全面融入「珠三角1小時經濟生活圈」,成為連接珠三角和大內陸的黃金通道。此外,河源已建成通車2條鐵路--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龍川至龍湖南段。高速公路方面,河源建成通車4條高速公路--長深高速(粵贛高速、惠河高速)、梅河高速、大廣高速、汕湛高速揭博段。河源未來的交通規劃還遠不止這些項目。「十三五」期間,河源將構建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打造成輻射全國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按照規劃,未來河源將有包括12條高速公路在內的「五縱四橫」高速公路網絡以及「一縱一橫」高鐵網絡。
與此同時,河源加快城市擴容提質,中心城區的輻射力更強。這些都為河源振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依託已動工建設的贛深高鐵及其河源東站,河源正謀劃總面積70平方公里、重點開發面積20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打造新的城市中心區和珠三角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城郊型RBD(游憩商業區),與現有的中心區形成「雙核帶動」的發展局面。
「河源已經張開懷抱,準備深度對接深莞惠新興產業、交通運輸、現代生態農業、環境保護和社會事業,」張文說,「我們可以實現與珠三角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政務服務等互聯互通、功能互補、高度融合,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把河源打造成深莞惠產業發展的『大腹地』、物流運輸的『大基地』、優質生活的『菜籃子』、生態環境的『守望者』和社會功能的『『延伸區』。」
產業共建率先振興
全面對接「深莞惠」,河源有勇氣也有底氣。張文表示,河源一直以來把產業共建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積極謀劃與珠三角產業共建,引導和推動同一產業、同一企業在珠三角與河源的總體布局、一體發展,共同打造區域產業鏈,形成同一水平、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為此,河源加快推進園區擴能增效和產業轉型升級,爭取到2018年,推動珠三角地區200個優質項目轉移落戶河源;到2020年,工業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達650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比重達80%以上。
記者了解到,河源產業園區至今已累計開發面積75平方公里,建成投產項目788個。河源市高新區成為粵東西北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累計完成投資106.7億元。此外,河源各縣區也百花齊放,每個縣區都成功創建了一個省級產業園,在每年省考核中,「優秀」園區總數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獲得省各類扶持資金累計近30億元。
近幾年,河源與珠三角在產業共建上成果豐碩:河源高新區以及各縣區產業園,來自珠三角的項目占到了70%,創造的稅收超過60%以上。張文表示,在產業共建、招商引資方面,深圳與河源共同商議、共同建庫、共同招商、共同施策,推動了深圳的企業落戶河源。
作為深河產業共建的示範項目,河源市委、市政府的「一號工程」,占地約3000畝、總投資達100億元的中興通訊項目備受關注。這是中興通訊國內唯一集研發、生產、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科研產業化基地,產品方向主要為4G項目、智能終端項目、政企網項目等,并為物聯網、雲計算等前沿關鍵領域提供產業化支撐。項目全部竣工后,可實現年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帶動關聯產業產值2000億元。
張文介紹說,河源一方面對接深莞惠、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另一方面立足河源特色,引進一些特色產業,比如在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方面,河源引進了酷派集團弘稼現代生態農業園,引進華大基因建設國家基因庫活體庫,在發展健康休镕產業方面,投資40億元的巴伐利亞莊園二期正加快建設,保利集團開發的響水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加快推進。
從深圳到河源履新伊始,在招商引資力度方面,張文就提出要按「四高」標準引進珠三角尤其是深圳的企業,「他們有產能擴張的需求,歡迎他們到粵東西北、到河源來投資。」
正是因為「高端引進」、「點對點」和「個性化」招商,讓河源引進了一批投資強度高、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高、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和項目。河源給每個園區都定了任務,每年每個園區都要引進1-2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優質項目。
築巢引鳳,既要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2016年11月,河源為此出台了《河源市深化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實施辦法》,可使社會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從選址到開工的審批時限,分別由原來約180個工作日縮短至37個工作日、原來約210個工作日縮短至47個工作日--這是目前全廣東省投資項目審批時限最短、辦理速度最快的「辦法」。
張文說,河源現在上下一心,致力營造「四最四低」營商環境。「四最」就是創業最寬松、服務最優質、配套最齊全、人居最優美,「四低」是低生產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此外,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河源以空前力度降低企業稅費負,幫助企業輕裝上陣、爬坡過坎,僅去年就為企業減負33.5億元。
建立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
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張文介紹說:「最早來河源投資的企業就來自香港,比如龍記集團等大型企業,落戶早、體量大、生命力強,引領了珠三角乃至其他國家、地區的企業落戶河源。」
張文表示,河源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區,肩負著東江中下游4000多萬人飲水安全的重任,保護環境是河源的政治責任。一直以來,河源堅持綠富雙贏,在發展中嚴守環保底線,在生態保護中取得一定成果。
河源歡迎香港的企業來河源投資,更希望在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方面加強與香港的合作,共同保護東江、保護萬綠湖。河源是廣東最早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地級市,在環保意識上,河源也走在了前列。張文說,河源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河源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去搞產業發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記者了解到,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河源萬綠湖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
多年來,河源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萬綠湖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拒絕污染項目落戶,持續治理和關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小鋼鐵」、「小水泥」等項目。為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綠富」雙贏發展道路。
此外,河源的山林資源也在不斷做「加法」。2016年7月,河源市政府出台的《河源市桉樹林改造實施方案》明確:按照省生態發展區、粵北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區的定位要求,河源將不再鼓勵種植桉樹,停止新種,逐步退出。在保護山林資源的基礎上,河源將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這幾年來,河源水更清了,山更秀了,城市也更美了。
記者了解到河源在城市綠化、净化、美化、亮化、文化上面實現了「五化大提升」,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建設「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紮實抓好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和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推進森林圍城進城和城市立體綠化,加快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注重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融入客家文化元素,注重保護有鮮明地方特色、有文化傳承價值的老街區、老建築,進一步塑造嶺南風韻、客家風情、山水風采城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