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穿越百年
見字如面 紙短情長
一個演員,一個講台,一封信。一檔讀信節目,錄制現場只有這些,卻格外純粹精緻,收獲了現場觀眾最由衷的掌聲和喝彩聲。《見字如面》是國內首檔明星讀信節目,借著演員的朗讀與演繹,觀眾似乎回到了那個「從前慢」的年代,信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歷史也成為關注的焦點,讓人們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與情感認同。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用書信打開鮮活歷史
《見字如面》總導演、人稱「文化頑主」的關正文,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后,這次又將目光聚焦在書信上。這一回,「文化頑主」帶領他的制作團隊,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尽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他們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在現場幾百位觀眾的注視下,一封封讀出那些可以窺視中國歷史、名人往來以及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信件。
關正文介紹,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作時并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實的資訊和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表演,更是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觸手可及。
每一封信都敲擊人心
關正文說,籌備《見字如面》,最艱難的莫過於信件選擇,最讓人驚喜也是這些入選信件。幾乎每一封信件都會讓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敲擊人心。數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館和檔案館參與了節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薦工作。
節目入選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蓋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從春秋時代的第一封私人家書,到魏晉唐宋,從晚晴民初一直到現在。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信件強調了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其實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一百多封信件呈現出對應复雜歷史的豐富的多樣性。有求愛信也有分手信,有戰爭中敵對雙方的平靜通信,也有父子間唇槍舌劍的激越交鋒,有名人不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錐心往事。無論是情感狀態、價值觀念還是文字風格,都是多元呈現。
比如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家書,歷史價值毋庸置疑。更打動人心的是,它在家長里短、鸡毛蒜皮里表現出來的濃郁的親情和現代社會中的親情并無二致。信里說「快點寄錢」,錢花完了,還借了戰友的,「寄錢要趕快,再不寄來,即死矣」。這與大學時向父母寫信催賬的學生有何不同?
每一封信都是在打開歷史的一個片段,每一個片段也都是現在的人們已經或將要經歷的。「人性很難改變,人的經歷也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希望,我們對人性和社會的認知,能進入到更真實和复雜的層面,而不是用簡單的概念來闡述。」關正文說。
歷史的不斷重复,人性的善惡交織,讓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有的歷史因此也都成了當代史,成了人們身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