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香港經濟恐陷迷失十年 楊宇霆:前景繫於清晰定位
2017年 02月 13日 00:54    香港商报
 

    香港經濟恐陷迷失十年

    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前景繫於清晰定位

    香港經濟持續表現呆滯,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接受本報訪問時警告,當前正值最為危險的階段,若不再伺機突破,不僅失去既有地位,更有可能陷入「迷失十年」。楊宇霆認為,要突破當前困局,下屆政府必須找到清晰發展願景,為香港重新定位,同時廣納人才,讓香港成為國際「大熔爐」,晉身世界經濟中心。

    香港商報記者 李映萱、鄺偉軒  在財金官員的無為而治之下,本港經濟發展缺乏方向。「當前香港的危機,在於迷失了方向,像日本一樣『唔知想點』,若長此下去,不止失去(經濟)地位、失去(發展)動力,更會進入滯脹,長期低增長。」楊宇霆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從未擺脫既有模式,過分依賴房地產支撐經濟發展,不論樓價及物價皆居高不下,加大了商家的成本之餘,亦導致生產力出問題,制約香港經濟增長。

    港吸外資能力大減

    房地產獨大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楊宇霆說,回歸以來,香港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未有提高自身競爭力,導致吸引外資的能力下降之餘,國際地位亦同步降低,「過去10年,上海已一躍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香港既未有明確定位,亦未有自我提升,導致有意在華營商的國際企業,選擇了上海與北京,從而分散了香港的競爭優勢,及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要提升競爭力,香港就要變。但不禁要問,香港是否有「變」的條件?如有條件變,又如何去變?楊宇霆說,香港有條件變,但若要變,就要效法倫敦,讓香港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楊宇霆說:「英國即使『脫歐』,但倫敦依舊仍是金融中心,地位未受動搖,香港若要發揮既有的活力,就要朝倫敦的方向邁進。」

    若要效法倫敦,他認為香港首先要匯聚流動性,「香港沒有實施資本管制,加上資金、人才、以及物資、都可以自由流入與流出,成就了香港在貿易上的獨特地位,這種『強流動性』可算是香港發展的基石與優勢。」他認為,中西文化在港交匯,若匯聚流動性,即使世界怎麼變、資金如何「班師回朝」,部分亦要停泊香港。

    必須提升教育醫療質素

    另一個提升香港在國際地位的方法是提供良好教育及醫療。楊宇霆認為,政府可考慮多引入超級國際學校與國際醫院到港,「香港沒有霧霾,仍『有山有水』,從環境角度仍有競爭力,有條件引人才來港。」他認為,要讓不同背景的人士進駐香港,讓他們發揮創新精神,才可穩固香港地位。他又期望香港吸引人才到來,成為類似洛杉磯和矽谷的「大熔爐」。

    近年坊間不斷把香港樓價和競爭力相提並論。楊宇霆認為,香港的樓價問題並非單純供求問題,乃一貨幣現象,「港府在看待樓市問題上,不應該只將樓價的高低視之為簡單的供求關係,香港當前的高樓價是因為低利率造成。」他憶述,2004年至2006年美國加息,香港樓價就有回調,若一味專注香港樓市供應的多寡,難以改變樓價高低。

    面對香港樓價與居民收入脫節,楊宇霆指,這種情況在不少大城市都有發生,上述因素難以導致樓市轉勢,「當前擁有物業者並非普通『打工仔』,至於港人『上車』時,早已付出四至五成首期,而這部分人的資產情況比較健康,所以樓市也難跌。」

    楊宇霆又認為,香港制訂政策者,均只集中房屋問題,至於經濟政策卻留於達到短線目的,如「自由行」及「購物城」等,認為此舉並非好事。

    新一任行政長官將於今年3月選出,新一屆政府應如何提升香港的地位?楊宇霆認為,新任特首將需要提出一個清晰的香港發展願景給世界,「究竟2020年後,香港面向國際會有怎樣的地位?香港經濟的定位是什麼?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擔當什麼角色?香港如何與上海和新加坡區分?凡此種種,下屆政府均須給予清晰答案。」

    拆局解碼

    港能否開啟列根式經濟改革?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香港經濟表現持續呆滯。市場預測2016年香港經濟增長只有不足 2%,低於1998年至2015年平均值的3.4%,屬低增長狀態。這種現象不禁想起1980年代初期,列根 (Ronald Reagan) 就任總統前的美國。當刻香港可能陷入「迷失十年」之際,能否進行「列根式」改革,擺脫呆滯局面?

    美國在列根執政期間,經歷了自二次大戰以後最為輝煌的歲月。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列根擊敗卡特(Jimmy Carter) 當選美國總統,但他就任後所面對的是長期滯脹(低增長、高通脹)的美國。為帶領美國走出困局,他提出減稅、增加政府開支、以及減少對商業世界的管制,為企業拆牆鬆綁。

    雖然他同時提倡緊縮貨幣供應,導致美國在他就任初期,即1981年至1982年,經歷自1930年代初「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後最嚴重的衰退,但至1983年卻出現戲劇性的復蘇,並一直延續至1988年卸任以後。期間,美國經濟年均實質增長達3.5%,失業率由10.8%降至5.3%。即使列根早已作古,但今天美國的「50後」及「60後」,仍然相當懷念他為美國帶來的光輝歲月。

    環顧香港,下任特首在回歸20周年就任,又應如何自處,從而帶領香港經濟走出近年的困局?與列根就任前的美國,香港實施「聯繫匯率」,貨幣政策沒有自主權,要刺激香港經濟速增長,唯有透過財政政策 (Fiscal Policy)及開創新產業的方向進行。

    加強交通基建與新產業

    財政政策不外乎進行基建,從而帶動香港的就業機會。香港早年開展的「十大基建」將於未來5年陸續完成。隨廣東省及香港兩地步向「完美融合」,要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往來,唯一方法就是加強交通基建,增加往來兩地的途徑。另一方面,香港年輕人的失業率長年高企,長遠抑制了香港內部消費能力。要提升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就要發展新產業,同時調整香港的教育制度,讓香港得以迎合「科網2.0」世代。

    解決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後,就要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年輕人置業困難人所共知,唯有再覓地增公營房屋供應,才讓他們有安身之所,繼而為香港經濟製造額外價值。但歸根究底,香港能否迎來「列根式復蘇」,關鍵在於社會能否保持和諧,若激進思潮滋長,恐怕新任特首即使推行眾多「德政」,普羅市民亦未必可從中得益。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前景不明

    中美貿易戰左右港經濟

    特朗普 (Donald Trump) 就任美國總統,為香港以至全球經濟增添無限變數。澳新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稱,特朗普對香港造成的風險,在於他搖擺不定的作風,「特朗普政策倡議欠缺協調,為聯儲局取態帶來變數,若美國改變加息步伐,將對香港經濟帶來風險。可以說,若沒有特朗普,一切都正常運行。」

    港無力協調中美貿易關係

    有評論認為,一旦中美兩國展開「貿易戰」,香港或可擔當中美之間的橋樑,發揮對沖兩國風險的角色,但楊宇霆不認同上述看法。他說:「在貿易問題上,中美將直接對話,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將不會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發揮作用。」他更笑言:「特朗普或許不知道香港在何方。」

    香港不僅未能在「貿易戰」中發揮作用,由於貿易戰勢將影響全球貿易,楊宇霆認為,若中美貿易減少,香港轉口量及貿易融資量亦會隨之降低,看不到香港在中美的「狹逢」之間可發揮對沖兩國風險的角色。

    經濟風險來自資本流動性

    楊宇霆認為,香港真正的經濟風險來自資本的流動性,「香港沒有實施資本管制,要創造經濟活動,全靠資金流出或流入香港的經濟體系」。因此,「流動性」才是香港經濟的基石,一旦銀行同業拆息上升,引致流動性抽緊,將危害香港經濟,未來流動性抽緊,將會是香港樓市以致整體經濟轉角的「觸發點」。

    對於脫離現實和未認清世界真實情況的人來說,2016年可謂是黑天鵝滿天飛,由年初人民幣急貶、6月英國公投成功「脫歐」、及至11月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無一不令他們驚心動魄,2017年情況將如何?

    楊宇霆認為,除了中美關係及美國加息步伐,法國總統選舉和歐盟餘下成員可能效法英國「脫歐」,皆能直接左右外間對全球經濟的預期。若發生了出乎預期的事件,加劇了金融市場和匯率波動之餘,更為全球流動性帶來變化,造成的影響將在香港經濟完全反映。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