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弭永利:從創業者到引路人
2017年 03月 07日 23:06    香港商报
 

     弭永利:從創業者到引路人

    從香港九龍出發,走惠深沿海高速,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到達惠州大亞灣科技創新園。

    當記者一行走進惠州大亞灣艾利榮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時,弭永利正指導他的博士生做試驗。艾利榮的實驗室與一般的實驗室無异,讓人難以想象安全無毒、打破國外壟斷的離子液體是在這里試驗合成出來的。

    「2014年落戶大亞灣科創園,一年以后,我們試驗的第一瓶離子液體就問世了」,弭永利舉起一個燒杯向記者展示里面的水狀液體,「產品從研發到投產不到三年,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香港商報記者盧偉

    築夢大亞灣

    弭永利是惠州大亞灣引進的首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此前,他一直在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先進材料、納米工程、離子液體、DNA自組裝以及生物納米技術等研究,曾主持香港政府多項科學研究項目。

    一直以來,教書育人是弭永利的夢想。他沒有想到,他從事的科學研究有一天會給他帶來更廣闊的天地。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中國興起全民創業浪潮。弭永利敏銳地感覺到,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來臨了。「當時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種扶持政策,鼓勵教授將科研成果進行市場轉化。」弭永利說,「正好我一直在研究離子液體,當時特別想合成出一種中國自主技術的產品。」

    離子液體被譽為「引導下一個世紀的化工溶劑」,它無色無味無毒不揮發,兼有水和油的特性,是最環保的溶劑和催化劑。離子液體雖然運用廣泛,可應用於電池電解液、精密機械加工冷卻液,綠色萃取劑,功能溶劑等領域,但多年來一直為國外壟斷。目前國內大多數停留在實驗室小規模的燒杯型反應器以及反應釜階段,生產環節眾多,流程复雜,尚未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為了合成理想的離子液體,弭永利到國外考察學習,再經過無數個夜以繼日的科學實驗后,他終於從理論上攻破了高純度離子液體的合成技術。「實驗效果證明,我們合成的離子液體完全可以媲美國際產品,而且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

    隨后,他開始尋找合適的轉化基地。化工產業對環境有特殊要求,而香港又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沒有條件讓弭永利將成果進行轉化,於是他將目光瞄向了內地。

    考察完上海、蘇州、山東東營等地后,弭永利在深圳遇到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高等研究院院長宮清博士。

    「她極力推薦我到大亞灣來看看,沒想到這一看,就留了下來。」

    弭永利笑言,對於他來說,大亞灣是天造地設的創業搖籃。「這里地理位置優越,具有世界少有的優質港灣,又離深圳、香港非常近,交通便利;其次它是國家重點發展的7個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前景可觀。我們在產業化的時候,這里不僅有足夠的空間,還能給我們提供上下游產業的支持。」

    弭永利所言不虛。近年來,大亞灣正加速形成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園區匯聚了中海油、中海殼牌、普利司通、科萊恩等多個世界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2017年,中海油惠煉二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大亞灣石化區的煉油和乙烯年生產能力將分別達到2200萬噸和220萬噸,石化產業總產值達2700億元,生產規模將進入世界30強行列。

    「這里齊聚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關鍵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中創業,必定事半功倍。」弭永利斷言。

    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大亞灣創業扶持 助項目快速孵化

    從考察到決定落戶,再到完成兩家公司的註冊,弭永利僅用了9天時間。

    2014年11月21日,弭永利攜「離子液體的開發與生產項目」正式落戶大亞灣。該區科創中心為他開啟登記註冊審批「綠色通道」,全方位協調、幫助他申辦各項審批事項。

    「1個工作日辦完公司註冊手續」,弭永利感叹,「之前不敢想像,因為我也有朋友在外地創業,最頭痛的就是辦手續,有時一個審批手續就要等大半年」。

    一年以后,弭永利及其團隊順利將科研項目孵化出成果。不久前,艾利榮試生產的工業離子液體受到市場好評,合作試用企業要求增大供貨量。

    「合作的企業目前正準備在石化區內尋找一塊地建廠房,以便我們可以批量生產離子液體。」弭永利躊躇滿志地說。

    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正逢時。弭永利的成功,促使他不遺餘力地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專家人才到大亞灣創業。很快,「長江學者」陳國華、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溫維佳就緊隨他的步伐,各自攜帶科研項目落戶大亞灣。

    「這對我們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史維的觸動很大,」弭永利說,「香港7所大學,只有香港科技大學有化工系,我們的專家要想轉化科研成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想要有一番作為,在香港太受限制了」。

    在2015年大亞灣區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弭永利提出了「深莞惠經濟體亟需一所大學」的想法,「決定一個地區經濟可持續性增長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創新能力。美國硅谷、北京中關村、台灣新竹,這些地區就有著非常密集的高校作為支撐。深莞惠經濟圈要共建珠三角國家大科學中心,

    要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必須要有一所一流大學。」

    弭永利的想法引起大亞灣領導的高度重視。第二天,該區的主要領導便率團,與弭永利一起到香港科技大學考察。

    接待他們的正是副校長史維。

    「大亞灣希望聯合香港科技大學,創辦一個大亞灣高等研究院,以后逐漸擴展成學校,擴展成產學研發基地,這一切都還在洽談中。」弭永利說。

    弭永利的中國心

    與謹慎嚴肅的教授不一樣,弭永利非常健談,且風趣幽默,難能可貴的是有一顆赤子之心。

    1987年,弭永利到美國雪城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學博士。1992年畢業之時,他本可以留在美國大學任教,又或者到各大企業去一展所長。但弭永利沒有。「我們與美國人的交流,大都停留在知識層面,而我更希望有心靈上、情感上或者文化上的交流。」

    那時臨近香港回歸,美國、澳洲和新加坡是不少港人移民的首選。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向弭永利拋來橄欖枝,不少人勸他要抓住機會,「新加坡是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我也喜歡做研究,大學是理想選擇。」

    弭永利動心了。然而就在這時,一則新聞,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香港那時剛成立了一所大學,叫香港科技大學。校方想把她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學,呼吁各方有志青年加入。」

    弭永利激動到徹夜難眠。很快香港就要回歸了,在這片土地上,如果有一所能與麻省理工比肩的一流大學,那是中國人的榮耀,更是香港人的榮耀。

    就這樣,弭永利回到香港。也正如他所料,香港科技大學只用了10來年,就躋身世界名校行列。

    香港回歸前夕,中組部組織了一次「摯愛中華」活動,邀請數十名海外各大名校的華裔學生到內地參觀,具有歐美留學背景的弭永利被選為帶隊老師。「中國人講究眼見為實。若不是這次活動,我對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現狀,也缺乏深刻的了解。」弭永利坦言。

    這次參觀,除了讓弭永利真切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外,也了解到「走進來」的重要性,「那些年輕人很多都是第一次到中國,他們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李小龍的電影里。當他們一路北上,參觀完深圳、上海和北京等地后,完全被震撼了。」讓弭永利印象深刻的是,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完整個升旗儀式,那群華裔學生居然眼眶通紅神情激動,「頭一天晚上還因為早起發牢騷,第二天卻個個驚呼太值得。」

    那一刻弭永利明白,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身份認同感是可以喚醒的,但首先年輕人要對祖國大陸有感性認識。

    成港青北上引路人

    落戶大亞灣后,弭永利笑言自己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專家教授到創業者,再到惠港兩地溝通的橋梁,他希望香港的有志青年可以多到內地走一走、看一看,說不定會有新的機遇。

    「我之所以堅持做離子液體的開發與生產,是想利用這一技術,建設一條高端生產線。屆時,香港科技大學化工系的學生都能到這里來參觀實習。一方面讓他們的技術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增加他們對內地的直觀認識」,弭永利說。

    弭永利在艾利榮化工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一職,負責公司技術與管理的,都是他帶過來的香港博士生。「一開始他們也很抗拒,不願意來。我就帶著他們參觀石化區,了解產品生產線,很快他們的想法就發生改變。」

    弭永利經常鼓勵學生到內地參觀學習,增長見識,尤其是那些即將畢業的年輕人。「我經常建議他們到內地找工作,畢竟化工這一行,在香港很受限。」弭永利也會不定期帶著香港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生物工程系的學生到大亞灣了解情况,「到內地就業、創業,對香港年輕人來說,或許是一條更好的出路,畢竟在這里可以發揮他們的專長。」

    對於年輕人顧慮的待遇和環境問題,弭永利表示,艾利榮員工的薪金與香港差別不大。至於環境,大亞灣石化區借鑒了世界先進石化園區的發展模式,在石化園區外圍建立綠色防護走廊,建設了136.6萬平方米的綠化防護隔離,綠樹成蔭,天藍海碧。

    2016年12月4日,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化學化工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在大亞灣召開。國家「千人計劃」化學化工專委會主任劉科就驚訝於大亞灣的環保工作,「到全世界著名化工園區,休斯頓、鹿特丹,進去之后都會聞到一點味道,但是大亞灣沒有,不僅綠化做得好,而且規劃得井井有條,非常科學。」

    如今,在大亞灣真正實現安居樂業的弭永利對艾利榮的發展充滿了憧憬,「我在香港幾十年也沒有買房置業,卻在這里買了房,退休后,說不定就常駐大亞灣了。」

    國家「千人計劃」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制定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簡稱「千人計劃」。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