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專題新聞

肖國偉:借粵港優勢共造中國「芯」
2017年 03月 09日 07:52    香港商报
 

    始於香港科大的試驗室,在香港科技園萌芽,藉大埔工業恏成長,最終在廣州南沙實現發展壯大,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肖國偉博士(圓圖)表示,「一直覺得自己比較幸運」。盡得粵港兩地的合作優勢,匯集粵港台三地的資源,搭上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高鐵列車,晶科電子現在已成長為粵港台高科技合作的企業典範,2016年在中國內地挂牌「新三版」,年銷售額接近10億元。香港商報記者 黃裕勇
    成立之初「生不逢時」
    香港微晶於2003年2月18日註冊成立,由肖國偉和香港科技大學的幾位教授一起創立,他說,那不是一個好的創業環境。
    創業之初的香港微晶,是香港科技大學孵化的種子企業,也是香港科技園和香港科技大學孵化器企業計劃中第一批公司,同時是香港科技園建立以來第一批入園企業。含著如此之多的金鑰匙出生,是令人驕傲的。但2003年,香港遭遇SARS襲擊,整個香港社會和經濟都受到非常巨大的冲擊。當時,頗有點生不逢時的感覺。
    當時,沒人預測到,廣州晶科電子的母公司香港微晶,后來利用大埔工業恏的廠房,設立自己的LED晶片生產線,并迅速產業化,完成騰飛。
    瞄準內地優勢拓商機
    香港微晶和晶科電子的種子都是在香港孵化,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迫切需要更大的發展舞台,建立高科技工廠和產業化基地。并且,作為一個香港高科技制造企業,要獲得發展,「晶科電子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和更大的發展腹地」。
    於是就有了2006年晶科電子在廣州成立,2009年香港微晶的整個生產線搬遷到廣州南沙,2010年開始建立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的產業基地,2011年落成投產,整個公司最終完成了北上拓展進程,公司產值也由最初的1000多萬,達到今天超過10億元,人員從2009年搬遷時不足200人,到現在1200多人。
    不過,作出進軍內地的決定卻并不簡單,「當時把大埔工業恏車間廠房搬遷到內地,壓力是非常大的」,肖國偉說,當時董事會和創始人管理團隊下了很大決心,才最終選擇在廣州南沙落地。
    肖國偉特別感激霍英東基金,因為晶科電子當初選擇落戶南沙時,霍英東基金投資了1000萬元建造實驗室,對企業后期晶片技術轉移和研發有著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著眼第三代半導體研發
    在全球LED整體產業中,由於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晶科電子具有國際化競爭的實力,目前晶科電子產品超過60%出口供應國際知名公司,并持續獲得歐美國際大廠、日本、韓國大廠的訂單,也是國內電視台一線大廠,包括:創維、TCL、長虹的主要供應商。
    「我們的客戶,是憑藉晶科電子本身的技術和產品質量從國際企業手中奪過來的」,肖國偉并不諱言國際競爭的殘酷,晶科電子取代了原本一直是國際廠商們霸占的市場份額。
    對於企業的未來發展,肖國偉有著更為遠大的計劃:在未來的3至5年,晶科電子將實現30億產值。
    從產業規模上來講,晶科電子與國際上的大廠商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也意味著晶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據悉,在南沙生產基地,晶科電子一個月產能將近20億顆封裝產品,已經擁有完善的高科技管理團隊和技術生產制造團隊,足以支撐公司未來的發展。
    肖國偉透露,未來的晶科電子要實現「資本與企業自身科研開發」兩翼齊飛,拓展產業線和新產品開發。為此,晶科電子已經以合資方式,投資了南方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第三代半導體的器件研發。
    粵港合作「幸運兒」
    回首公司的創立與成長,肖國偉認為晶科電子是一個「幸運兒」,香港的科技優勢與內地的市場、人才資源、生產配套、政策扶持,成就今天的晶科電子。
    他很感激香港科技大學,正是該校所秉持的技術產業化理念,推動自己走上創業之路,踐行了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真正服務於社會的科大理念。
    同樣,晶科電子的發展壯大,與內地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
    在人才政策上,內地政府對科技人才非常重視,他獲得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殊榮,同時入選廣州市首批「百人計劃」創業專家,這些人才政策,無論是對肖國偉自身,還是企業發展,都有著很大幫助。
    內地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扶持政策也讓肖國偉和企業獲益匪淺,廣東省、廣州市所提供的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大,非常科學。每年廣東省、廣州市在做LED產業領域科技產業規劃時,肖國偉都有參與。他說,這些規劃直接反映了科技產業良好的發展方向和專業性政策,反過來也使晶科電子受益其中。
    正是如此,這個「白語麻麻地」的「新港人」常跟同事和家人講,非常感謝香港社會,也持續回饋香港社會。管理企業很忙,出差很多,但肖國偉都會盡可能抽出許多時間從事社會工作和義工工作。作為創業導師,他參與一些香港創新科技基金和孵化器項目,此外,還參與海學聯、海青協的義工工作,希望對香港科技教育界的發展盡自己的力量。
    香港應深度融入珠三角發展
    全球化的競爭,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以及無障礙的區域合作,但在肖國偉看來,無論是香港人,還是香港經濟,都沒有真正融入中國內地的發展中,也沒有充分分享中國崛起帶來的經濟紅利。
    過去十年,順應中國經濟向更高端科技產業發展要求,內地政府推出眾多的扶持政策和發展規劃,珠三角地區更是首當其冲,率先實現經濟轉型。「內地的經濟發展和變化,香港社會、香港產業、香港經濟界,都沒有太多參與其中」,肖國偉認為,無論是享受發展紅利,亦或是說跟上內地經濟發展節奏,香港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說內地的京津冀、長三角,就拿毗鄰香港的珠三角而言,香港、深圳、廣州這三個城市交流都沒有達到深層次的融合和認識」。他認為,香港經濟如果僅局限於香港自身相對比較單薄,經濟縱深不足,結構比較單一的市場環境,其發展高度和廣度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香港毗鄰廣東,就有一個良好的市場和產業縱深,廣東的人才結構、產業的上下游配合、市場空間都具有優勢,香港如果沒有與珠三角深度融合的話,就很難將自身優勢與內地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發展。
    過去的不足,恰恰是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機會,香港的發展空間就來自於如何更深層次的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的融合。他坦言,「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普通市民都有一份責任和需求,放下簡單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慣,突破心理障礙」。
    港青北上應克服心理障礙
    北上發展尋求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已經是目前香港年輕人的現實選擇,他們準備好了嗎?肖國偉經過多年觀察發現,香港許多同胞缺乏對內地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
    「香港人實際上沒有跟上內地過去十多年來的迅速發展和變化」,肖國偉說,內地整個社會經濟、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發展,都發生了許多實質性的提升和變化。身為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他能深切感受到內地經濟發展迅速對企業帶來的冲擊,也對科技人員和企業家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正因為如此,他認為,當下的香港年輕人畢業后走入社會,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
    對於普通香港民眾和香港的科技工作者,在作出北上發展決策時,普遍會遇到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的不同,或者是社會文化機制的原因導致的不適應。他認為,要對兩者進行區分。目前兩地機制和文化影響已經越來越小,影響港人北上發展,更多的是個體在生活習慣和家庭方面考慮,為此,港人需要突破個人心理障礙,去適應內地發展環境,利用交流平台有意識的參與內地經濟發展,無論是企業間的合作,還是尋求工作上的機會。
    肖國偉建言,內地政府應為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士提供政策扶持,比如稅收、企業運營機制等環節。可以參考香港的一些優勢做法,率先在自貿區、開發區進行試點,將有助於更多香港企業、香港創業者、香港年輕人在內地、在珠三角工作,港青進入內地后,也會將香港的一些優勢引進內地。
    「香港的整體社會經濟結構要調整,在實現與珠三角深度融合發展后,將來下一代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香港未來的年輕人,才能真真正正在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就業、生活和發展下去。」肖國偉對此充滿期待。
    盼國家減負 造公平競爭環境
    「在與國際客戶交流洽談時,我們發現已經喪失了工人成本優勢,企業的人均制造成本費用與台灣地區相比也已沒有優勢」,肖國偉感叹,「最近兩三年中國內地人工成本上升太快,現在企業科技研發人員的成本,已經與香港相當」。
    作為一個高科技型上市企業,晶科電子需要嚴格合規合法經營,在合理縮減費用和成本下方面,晶科電子有著實實在在的需求。「晶科電子參與的是國際化競爭,國際化競爭需要有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營商環境、國際化的制造成本優勢和投資環境」,肖國偉對此有著迫切的需求,認為國家層面有著改善的空間。
    「像晶科電子這樣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非常期望國家在政策上、稅收制度上、機制上,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使企業能夠在平等的起跑線上,與歐洲、美國或者亞洲發達地區的高科技企業有平等競爭環境。」肖國偉表示,現在國家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但如何迅速落實下來,還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

 
(來源: 深圳新闻网) 編輯: 庄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