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冲擊傳統業務
銀行業績下滑 必須轉型
昨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受內外部因素影響,今年銀行業經營業績將進一步下滑。受訪專家認為,除去宏觀經濟環境不佳之外,中國的傳統銀行業自身問題是經營業績不佳的重要原因。轉型緩慢、市場競爭乏力、用戶體驗不佳等蠶食著傳統銀行業的未來。傳統銀行必須向互聯網銀行、科技金融轉型,金融產品的理念也必須改變。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銀行不能再「躺著賺錢」
報告認為,受有效需求不足、净息差收窄以及信用風險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預計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净利潤出現下滑的銀行數量會進一步增加。財經評論人余豐慧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確如報告所說,銀行業目前面臨較大壓力。目前,過剩的產能仍都壓在銀行貸款上,不良貸款仍在上升,再加上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使得原先屬於優質資產的房地產貸款來源變少,這些都讓銀行的利潤增長乏力。
不過,對於銀行業最關鍵的一點是,目前社會直接融資的規模一直在擴大,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傳統銀行業,被搶走了大量客戶,再加上以前比較火熱的銀行理財產品目前也受到了較為嚴格的監管,使得本已走下坡路的傳統銀行業雪上加霜。余豐慧認為,金融脫媒化是傳統銀行業業績下滑的根本原因。
有論者表示,目前整個銀行體系已經有超過80%的業務都是通過網絡渠道來辦理的,銀行業務向線上轉移已經是大勢所趨。在線下轉線上的過程中,銀行的競爭力低於互聯網公司,造成了業績下滑的現狀。有數據顯示,國有大行的裁員數從2014年不足2萬人,到2016年裁員5萬人。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惰性」使銀行被搶飯碗
3月份是上市銀行年報的集中披露期,就已公布的數據來看,上市銀行幾乎都面臨著業績壓力。此外,近期銀行股的表現也十分強差人意,以民生銀行為例,其股票自2016年12月以來,4個月時間里跌去15%。余豐慧認為,近期銀行股的下跌,其實是全球性的,但也說明了全球投資者都對傳統銀行不看好。而中國的大部分銀行是國有制,故而轉型更慢,弊端尤甚,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中國銀行業受到的冲擊更大。例如支付、轉賬等,原來是銀行占比較大的中間收入,如今在支付寶和微信等冲擊下,這部分收入已經減少很多。
從國外銀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外銀行機構也經歷了互聯網、在線支付的冲擊,但是他們至今依舊活得非常好,為何中國銀行卻顯得如此頹喪?有論者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現有的銀行機構,尤其是支行,大多時候其工作只是執行高層意志,在開拓新業務渠道上并無太高積極性。也正是這份惰性,讓網貸、供應鏈金融從業者們搶去了銀行的飯碗。在發達國家,銀行機構是不會放過產業金融、供應鏈金融這些市場的。
傳統銀行要下定轉型決心
或許是「躺著賺錢」的日子過久了,傳統銀行向互聯網轉型困難,當中國的銀行醒悟過來,準備開始轉型時,市場已被占領。市場份額不多,使得銀行轉型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目前,各大銀行實際上都推出了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系統,但其用戶體驗根本無法與互聯網公司的相關系統相比。目前較大的互聯網公司與網絡銀行一樣面臨著安全問題,但他們的態度與傳統銀行不一樣。傳統銀行將安全問題推給客戶,需要辦理各種手續、輸入各種密碼,非常麻煩;而互聯網公司將安全問題留給自己,注重系統安全。用戶體驗的差距,讓傳統銀行即使使用了互聯網的技術,也毫無競爭力。是銀行沒有技術提供更好的安全服務嗎?或許并不是這樣,只是缺乏與大型互聯網公司競爭的信心,擔心付出的成本得不到回報罷了。
余豐慧表示,目前,經濟大環境確實不好,但互聯網金融行業仍然蒸蒸日上,所以,自身因素是傳統銀行業不景氣的重要原因。傳統銀行必須向互聯網銀行、科技金融轉型,金融產品的理念也要創新,只有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才能在互聯網時代擁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