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廈村重視教育傳統精神
「入鄉·隨續」文化展選友恭學校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仲男報道:元朗是本港主要氏族的聚居之地,在過去孕育了豐富的本地文化色彩,而在部分鄉間有不少節慶、習俗和禮儀順利保留下來。其中在廈村鄧氏宗祠的友恭學校,曾經是作育英才的鄉村私塾。今年文化葫蘆舉辦的第七屆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將以此處作為場地之一,舉辦主題為「入鄉隨續」的展覽,讓公眾可在觀賞展覽之餘,同時感受早年氏族重視教育的傳統,及惠澤社群的精神。
與鄧氏宗祠列法定古蹟
據記載,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宗祠於乾隆己巳年(1749年)立基上梁,并於乾隆庚午年(1750)竣工,祠內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后院建有廂房兩間,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着木構瓦片天面,梁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栱。於2007年,宗祠及其鄰近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最初是一幢三開間建築物
是次舉辦展覽的友恭學校,位於宗祠后方,主要是早年為廈村孩童提供教育而建。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開間的建築物,在1952年獲政府資助后曾增建設施,及至1996年則因報讀學生人數持續減少而正式停辦。文化葫蘆創辦人兼項目總監吳文正表示,今年已是文化葫蘆舉辦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的第七屆,約在大半年前展開一連串的文化歷史考察工作,在過程中見證了不少鄉間的傳統節慶。文化葫蘆今年嘗試從地道的圍村文化出發,探討傳統習俗的底蘊和經過城市化后的變奏。
吳文正指,元朗是一個「好山」「好水」的福地,同時是本港主要氏族的聚居之地,在過去孕育了豐富的本地文化色彩,可以感受到富有傳統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廈村鄧氏的族人,早於數百年前已在元朗廈村開枝散葉,而透過友恭學校,亦能窺探到其村注重教育,秉持熱心及有公益的精神。吳續說,今年「港文化港創意」主題為「入鄉隨續」,希望公眾入到鄉村時,除了尊重及跟隨該處習俗,更重要是讓好的文化能夠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青磚校舍建築與祠堂相似
友恭學校的校舍與鄧氏宗祠同樣是以青磚築砌,外圍有一露天操場。廈村新圍原居民、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鄧妙薇表示,約1920年宗祠曾進行過大規模修葺,所以學校的歷史,及建築年份沒有一致說法,但普遍相信是在該次修葺前經已建成。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友恭學校相信在1924年以前已建成。鄧指出,校舍的建築與祠堂非常相似,包括使用物科如青磚及屋頂的瓦片。而主要架構也類近,并非19世紀末興起的平頂建築,此外主建築有兩組屋脊,主要屋脊上方有清朝流行的裝飾,如螃蟹代表科甲,在有科舉制度時代表示考得功名,但在20年代已沒有科舉制度,所以推斷是在科舉年代經已建成。
鄧妙薇認為,修葺期間加入了當時較時髦的西式元素,如在學校外牆有幾何圖案灰塑裝飾,及裝設有琉璃窗,以致學校具有中西建築混合的特色。另外,宗祠左側建有的禮賓樓,由兩幢建築物組成,中間以庭院分隔,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在50年代期間因應學生增多,也轉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成為學校的一部分。
文化葫蘆舉辦的第七屆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入鄉隨續」元朗×屯門將於3月18日至4月23日進行,其中之一的展覽場地元朗鄧氏宗祠友恭學校由上午11時至下午5時開放,期間逢星期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