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生活與人文周刊

《我在故宮修文物》 匠人心擇一事終一生
2017年 03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綠妖,作家。獲第11屆華語傳媒大獎新人獎提名。曾采訪台灣農事,采訪實錄《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獲「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6年度評委會特別獎。小說《少女哪吒》被李霄峰搬上電影銀幕,入圍第19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還著有散文集《沉默也會歌唱》、長篇小說《北京小獸》等。

    

    當下這個時代,人們變得心浮氣躁,而故宮卻有這麼一批人,他們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復一幅畫。作家綠妖近日攜新書《我在故宮修文物》現身深圳西西弗書店,書中講述了故宮修復師們堅守信仰,在日復一日的修復中,保存了文物,延續了歷史,也成全了他們自己。擇一事,終一生。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書的策劃緣起於同名紀錄片。該紀錄片創下了年度奇跡,引爆90后、00后聚集的彈幕視頻網站,在豆瓣獲得9.4分的超高評價。紀錄片的播出感動了該書的策劃人楊曉燕,她覺得值得有一本書讓這些師傅的精神再傳播。然而,影像表達和文字表達大為不同,她斟酌再三,約請到她認為最合適的作者綠妖,以及詩人攝影師嚴明。綠妖在看了紀錄片后,深為所動,接下了采訪的重任。她深入故宮和師傅們面對面訪談,觀察他們的修復工作和日常生活。紀錄片側重於文物修復的日常,本書則側重於「修文物的人」不為人所知的、與文物摩挲交流的、時間的故事。談到記錄片與書的不同,綠妖告訴記者,影像是高度概括,但閱讀卻是緩慢的,上千字可能只描述一個瞬間。在紀錄片中轉瞬即逝的人物,自己在書中專門寫了出來。全書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綠妖采訪了12位師傅,其中9位老師傅,3位年輕師傅。9位老師傅無一例外是從十八九歲就進入了宮里。他們初入時都是血氣方剛、活潑好動的年輕人,但經過他們的師傅的熏陶漸染,他們的性子逐漸被磨平,心也靜了下來。他們在意每一件物品的手感,他們面對文物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職業性的敬畏與謙恭滲透了他們,變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綠妖稱,手藝人的世界很可愛,他們會很慎重的對待每一件事情。「我們的觀念是東西壞了就丟,而他們則是東西壞了就補。而他們的時間觀念特別綿長,時間坐標也比我們廣,這也是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綠妖說道。

    師承制代代相傳

    這些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他們是故宮里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他們是故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宮修復的技藝與歷史,古老的師承關系和情感,宮牆內外的誘惑與掙扎,內心的冲突與堅守,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盡在其中。故宮修復師平和專注的做事風格,也延續了古老手藝人的傳統,師傅帶徒弟,代代相傳。他們每天接觸的那些積滿灰塵的古老物件,雖已失去昔日的華彩,卻多了滄桑的味道。修復師的做派都非常謙遜,修復的是國之瑰寶,態度卻輕松日常。他們反覆談到的是磨性子、靜下心、沉住氣。靜心不妄動,專注身心合一,這既是一種手工藝,也是一種修行。鐘表修復師王津,看著乾隆皇帝當年最喜歡的那些鐘表,慢慢調撥著部件,用最細微的眼光去捕捉可能發生的故障;修復青銅器,先要學會模仿制作銅器,最好的修復就是無痕,不要總是希望在人前光彩,而是找到內心的歸屬;28座屏風,是康熙皇帝的皇子皇孫們在他大壽之時獻上的貢品,故宮90華誕之際,它們也走出了大殿,向世人顯示當年的風采。

    面對赞譽寵辱不驚

    綠妖表示自己很有幸能近距離地看到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狀態,聽到他們回憶自己的師父的點點滴滴,工匠的驕傲并不來自炫耀自己修過多少國之瑰寶,而來自更真實的器物,更具體的手感:這件文物我修過,我對得起它,我放心。綠妖在寫這本書的四個月中,一遍遍聽他們的采訪錄音,從幾十萬字的資料里「搓」出來這本書里的十萬字,由暑熱難耐的伏天寫到寒冬將至,時常感到她也在搓著一張看不見的命紙,在枯燥而平靜的手感中一點點接近手藝人的世界,她為之喜悅。綠妖稱,在紀錄片火了之后,故宮師傅的心態卻并未改變,他們對網絡上巨浪般的赞譽寵辱不驚,這種定力讓人佩服。「跟他們在一起,你會覺得,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萬馬奔騰,他們在宮里卻是不為所動。」綠妖說。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