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生活與人文周刊

閻雲翔作品全新出版
2017年 04月 09日 00:00    香港商报
 

    從一個村莊出發理解當代社會轉型

    閻雲翔作品全新出版

    

    人類學家閻雲翔的兩部代表性作品、也是人類學的經典作品《私人生活的變革》、《禮物的流動》均以黑龍江省下岬村為調查對象,雖立足於鄉村,但它們所彰顯出來的啟示性意義遠遠超過村莊,是對於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以及生活在這場巨大轉型中的人們生活的思考、理解。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當代農村复雜的心態史

    今年3月,《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閻雲翔曾獲美國亞洲學會列文森圖書大獎的經典著作及其成名作《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的全新版本,由北京世紀文景出版。「我并沒有打算將這個村子作為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來研究。……本書所描繪的社會變化趨勢,包括家庭私人化、夫妻親密關系,以及家庭生活中個人情感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個人意識日益強烈,而且越來越自我中心,這些現象在中國的城市以及許多地方的農村都早已出現。」在《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開篇,63歲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閻雲翔這麼說道。正如列文森頒獎詞所述:從社會關系、家庭財產、贍養老人等公共性議題,到風流韻事、計劃生育、性等隱私問題,《私人生活的變革》中都有所展現。閻教授將一部當代中國農村复雜的、流動的心態史和行為史,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不是處在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我們很難設想閻的山東老家與美國、下岬村與哈佛大學、流浪漢與『列文森獎』獲得者會有什麼聯繫。因為要追尋一部文化人類學典範文本的產生軌跡,我們便不能不注意這些令人匪夷所思因素的內在邏輯。」書評人劉蘇里曾這樣評價閻雲翔。

    時代觀察者從逃荒者到終身教授

    1971年,17歲的閻雲翔作為盲流從山東千里北上黑龍江尋找活路。他沿路打短工,直到下岬人將他收留了下來。閻雲翔在村里作為普通社員一直生活到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他師從著名學者張光直。本科畢業后的研究生階段閻雲翔選擇了民俗學,在留校工作一年半以后,他又選擇了去哈佛讀人類學博士。閻雲翔所走的每一步看起來都和別人不太一樣。研究生選擇讀民俗學,是因為他覺得當時專業可選擇的兩個方向研究文學史,或者研究作家作品「都太抽離生活了」,所以選擇了「接地氣」的民俗學。而這也陰差陽錯為他下一個選擇,讀人類學博士,奠定了基礎。1989年,在他開始寫作博士論文之際,閻雲翔選擇了最開始的地方黑龍江省下岬村。在隨后的12年間,他7次回訪下岬村,從事田野調查工作。他對中國人做人、做事有著強烈的興趣,對文化人格有著強烈的探知慾望也許他也曾回想起在北大校園時那一個無法擺脫的「下岬村」式的動作那些深深刻進普通人人格、心理、行動的思維方式和舉止。他試圖以人類學、社會學的觀察和解釋,去回應他自己內心一直在關系的問題。

    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

    《私人生活的變革》的孕育始於大約15 年前,閻雲翔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制訂的一個研究計劃。這本書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家庭財產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與發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我將研究重點放在(農村)個人及其情感生活上。我希望能夠通過這項研究來開拓理解中國私人生活的新途徑,并以此來彌補以往的研究是過分強調了中國家庭的結構及其集體性之不足。」在該書前言中,閻雲翔如此寫道。閻教授重點討論了下岬村農村青年在彩禮上體現出來的巨大變化「自己找婆家」之后,仍然向未來的公婆索取高額彩禮,而與此同時,普遍存在的農村養老困境,也同樣源於權利義務失衡的自我中心主義價值取向。耶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黛博拉戴維對此書不吝赞譽,認為閻雲翔「把私人生活研究放在了個體性和家庭聯合體重要性的經典討論之中」,寫出了一本「20世紀90年代中國鄉村最好的民族誌」。

    豐富而獨特的村莊民族誌

    根據其博士論文改寫的專著《禮物的流動》是閻雲翔的成名作。「生育、婚禮、拜壽、喪禮;定情、求助、付酬、拍馬,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都逃不開禮物交換」。該書主要關注了人類學領域中一個十分經典的研究問題,即禮物交換。閻雲翔通過參與觀察、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關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禮物交換及其文化意義。他在導論中寫道:「本項研究試圖考察一個中國北方村莊的禮物交換過程和網絡培育。由於禮物交換活動遍及社會生活,故研究不僅僅局限於諸如婚禮、喪葬與祭祖之類的特殊儀式。相反,對禮物交換的系統研究必須包括日常生活中有關禮物饋贈的所有類型的社會活動,諸如親戚間的互訪、鄰里間食物與勞動的交換以及朋友間的禮物贈送。我把中國的禮物交換視為一種總體性的社會制度,對與禮物交換有關的習俗進行了經驗性考察,并以此來檢驗已有的理論和概念。」

    「當閻雲翔第一本書,《禮物的流動》於1996年出版后,這清楚地表明一個新的中國研究領軍人物開始踏入了該領域。」《China Quarterly》曾經這麼評價閻雲翔的研究:「《私人生活的變革》作為《禮物的流動》這一書的同系列著作,它們一起構成了一部關於豐富而獨特的村莊民族志。」而《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則認為閻雲翔的上述兩本著述「清晰地提供了關於中國鄉村家庭生活的變化圖景,而從中,村民們的內心道德世界和情感生活流露著些許微光」。《Journal of Asian Studies》認為「在這本精心研究和高度原創性的書中,閻教授再一次展現了他作為民族誌學家不同尋常的敏感和捕捉農村社會變化背后的多層微觀性因素的能力。」事實上,閻雲翔教授這兩部重要作品,無疑會激發人們對當下社會轉型問題的思考,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生活變化。從一個村莊出發,到達的是我們彼此的共同生活。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