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生活與人文周刊

「更厲害的是下一部」
2017年 04月 16日 00:00    香港商报
 

    去年底憑聯合編劇的《樹大招風》斬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前幾日又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斬獲最佳編劇的龍文康,2015年憑《維港干了》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舞台劇《大龍鳳》及《騷眉勿擾》也頗受好評。龍文康卻不覺得自己在不惑之年后開始「爆發」,他自認「不是一個很有計劃的人,特別是在工作上」。龍文康更不認為《香港家族》三部曲是自己的所謂「代表作」,「我跟我自己講,更加重要、更加厲害的是下一部,是往后的作品,雖然不知道下一部要寫什麼。」

    十七歲考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當全職編劇。三年后投考演藝學院,四年后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編劇系) 畢業。「從畢業一路行走江湖猁猁freelancer真的是行走江湖,大家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文康是有些文藝少少的,文康唔系好撈既,所以我一路希望繼續講故仔,希望可以繼續寫劇本,很多人會問我你想不想做導演,個個都做導演,那誰來寫劇本呢?我自己本身是讀劇本的,我覺得劇本本身是好重要,一劇之本,所以最好不要理我,你給我一個空間,讓我閂埋門,去發展想講的故事,那是我最舒服的狀態。」

    一路下來,當然其實走得并不容易。不管是舞台劇、電視還是電影,「寫劇本始終都是不大容易」。生存上面很大壓力,「我身邊的人都會說,你真是好厲害,居然走得過。走得過的意思就是你沒有放弃。這些朋友非常之好,從來沒有一個人對我說過,不如你不要做那些事了,都是說,難得你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希望你努力了。」

    父親開車,母親是家庭主婦的龍文康「中學時就想講故事寫劇本」,他回憶可能是受80年代的香港電影影響,「有些香港電影讓我很有印象,尤其是許鞍華和關錦鵬兩位導演的作品,后來當然還有王家衛。很小時候就去看《人在紐約》《投奔怒海》《胡越的故事》這些戲,而且還是拉著家里人的衣服去看的,現在想起來我都不知道為什麼家里人會去看這些電影。戲院很近,就在家里樓下,有時吃完飯,家里人會說,哎,去看場九點半。過條馬路就是戲院了。雖然現在我其實對這些電影講了些什麼故事已經沒有太深印象,但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想如果以后能做跟電影有關的幕后工作就好了,那是非常小的時候,初中。」龍文康自嘲,可能跟自己沒有什麼其它的興趣愛好有關,「也不是運動健將,但我又不是很文藝的年輕人,不至於很小就拿一本三島由紀夫的書在那里看。」

    到2006、2007年,龍文康寫了一套戲叫《博到單車變摩托》,「演員只有份白做的」,還寫了一個劇本叫《浮沙》,「這個劇本在台灣拿了文學獎,這兩個戲其實沒有很多人知道,但我知道在劇本的處理和掌握上,我有些東西不一樣了。」

    希望在變化里面

    怎麼看這20年的變遷?龍文康直言,如果一個地方20年都沒什麼變化,那會讓人很害怕,「對於這些變化我沒說不接受,有些東西不同一點我們也會開心一些。人總是要向前行,希望在變化里面。一個家庭一定會有變化,關鍵是大家如何去適應,當爸爸媽媽不在了,過年過節大家還吃不吃飯?一定要吃飯!這個責任就落在大哥身上,過年要做東,要交代大家一定要返來食飯,回屋企食飯。」

    其實無論家庭、社會甚至地球,「如果我們有一些問題出現,不管是能源短缺也好或者是別的什麼,需要反思怎麼來到這一步?每個人要盡番一分力,去負番你自己應有的責任。出門知道熄燈不要浪費電;不要說香港變成乜變成乜了,我們沒有那麼垃圾啦。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一三五哥哥照顧一下老竇,二四六我行,禮拜日就阿妹啦,這樣大家就不會有那麼多家庭上的冲突了。」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