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四肢殘疾女子貴州街頭賣唱」視頻在網上熱傳,主角聶某芝被山東一牟姓人家認為是15年前失踪的親人牟翠翠,后經DNA比對,兩者并無親緣關系。視頻之所以引發輿論關注,是因為當中涉及利用傷殘人士進行乞討的犯罪行為。從視頻和牟家人提供的照片來看,街頭賣唱者確與走失女孩牟翠翠的眉宇神情頗有幾分相似。牟家人的急切尋親并無惡意,但事情所引發的躁動給這個自小在貴州省長大的聶某芝和其家人的生活帶去了極大的不平靜。
聶某芝一家不單單要面對蜂擁而來的人們的關切和盤問,還有擔憂其往后的街頭賣唱路被斷絕。畢竟這家人本身并不富裕,需要靠街頭賣唱來維持生活,如果經此事件的發酵而產生了誤會和不解,確實在某一程度上會對這個可以說是身殘志堅的女人造成無論是行為還是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困擾。
背后現象值得反思
目前來看,雖然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已經明了,但背后所引發的關注和反映的社會現象值得深思。近年來,雖然中國政府也在加強打擊利用傷殘人士進行乞討的非法行動,但社會上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行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仍然可以隨時隨處看到一些身體有缺陷、行動不能自如的兒童或者成年人橫臥在某個角落進行乞討。而相關調查統計表明,這背后八成是有犯罪組織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進行牟利的行為,即社會中有大量被拐賣的兒童被致殘然后被威脅著上街進行乞討。人們在面對這些可憐兮兮的所謂「職業乞丐」,除了感叹其命運悲慘外束手無策,只能是出於同情和憐憫之心捐獻一些零錢給他們。
實際上,這幾年來,無論是政府的民政部門還是民間的愛心組織,對這種利用傷殘人士進行牟利的行為都日益關注,也在想方設法減少這種犯罪行為。比如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於2011年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行動,幫助了不少在街頭乞討的孩子回家或者回到教室。但該活動本身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因為這種隨手拍的尋親行為并不都是萬靈,照片中相似的相關人士事后經DNA證實并非是所要尋找的對象,在這當中也引發不少爭吵和冲突。就像此次的聶某芝被錯誤地認為是牟翠翠,事件本身引發了很多的爭議,比如有人質疑該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和肖像權,或者傷害了當事人的基本尊嚴和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節奏。
經過此事可以看出,同情心并不是萬能,有時候反而幫了倒忙,往往給當事人或狀况類似的人士帶去了生活上的困擾和心靈上的創傷。另外,如果想要杜絕犯罪組織利用傷殘人士進行乞討的行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政府在加強立法和加大打擊力度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