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勢象空間主辦的「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在北京勢象空間舉辦,該展以「光華之路」為引線和切入點,以衛天霖、張光宇、吳大羽、張正宇、丘堤、龐薰琹、沙耆、祝大年、張仃、古元、吳冠中、蘇天賜12位具有重要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藝術家個案為研究對象,通過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歷史文獻,探究中國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演進的源流,回望中國現代美術之路。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展現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
此次展覽不僅展出了近百件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珍貴作品,還包括眾多實物資料、歷史文獻,很多都是第一次發表,展覽策展人李大鈞說:「資料和作品自己會說話,我們第一任務就是呈現。」李大鈞透露,這是一個不分畫種、不論出身、不看身份、只求本真的展覽,也是一次民間立場的展覽。有賴家屬支持,許多珍貴作品是第一次展出,並表示勢象空間將會陸續舉辦系列展覽。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指出,這12人的成長經歷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有留洋的,比如龐薰琹、丘堤、吳冠中、沙耆;也有土生土長的「中國造」,比如張光宇、張正宇兄弟,張仃和古元。「其中張氏兄弟在十里洋場靠出版、做雜誌、做設計成長起來,古元是從延安革命的土旮旯裏走出來的藝術家。張仃先生比較特別,既在十里洋場跟張氏兄弟混過上海藝術圈,也到了延安,最後由延安進北京。」
王魯湘認為,如果不了解藝術家成長的背景,可能會對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舞台」認識不清。「我們從前只把燈光聚焦在留洋回來,或者只是由藝術院校培育的藝術家。『光華之路』大大拓寬了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空間概念,把複雜的時代因素融合在一起。」
此次展覽展出了張光宇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漫畫《畫廊》、《風景》(一、二),以及繪製於1944年的紙本作品《蘆笙圖》、《瑤女圖》;張正宇創作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墨作品《詠梅》、《貓》、《貓頭鷹》、《戲劇人物》等。藝術觀念上,張光宇強調「藝術的至性在真」,張正宇提出「削繁就簡、藏巧於拙」,而張仃則說:「我一生追求兩個字,愛和美,其中,美最難得。」
龐薰琹和丘堤夫婦的作品因較少面世尤讓人驚豔。雖然1949年之前,中國的現代主義美術運動命運短暫,但龐、丘二人無疑具有標杆性質,其精湛的藝術水準也在《構圖》、《靜物》、《梔子花》等光彩灼爍的作品中略見一斑。另一幅沙耆的《女神》,一位藝術家在展廳裏見後驚呼「超現實主義神作!」吳冠中先生的數幀水彩、油彩、鋼筆畫作,雖是小品卻氣韻動人。北京保利現當代藝術部藝術總監常天鵠看展後感慨:「吳冠中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的時候,被學院定義為形式主義的堡壘,不受重視。衛天霖當年參加馬克西莫夫訓練班,也是不被看好。雖然承受著這樣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追求,非常真純地去尋求藝術的真諦。」
重新梳理被埋沒的藝術家
本次展覽的學術研討會由「在藝APP」創始人謝曉冬主持,圍繞「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與基石藝術家」這一主題,邀請了藝術評論家王魯湘、當代藝術家徐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曹慶暉、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王春辰、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上海大學教授湯哲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杭春曉等嘉賓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徐累表示,在中國現代美術上,有很多因為某些歷史原因被埋沒的藝術家,現在有機會重新梳理,這是非常好的事。重新梳理歷史,梳理過程其實是對藝術史作出重新判斷的過程。「這個展覽不僅讓我們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對藝術史也是很重要的補充。」
王魯湘說,當他看到「光華之——中國現代藝術展」海報時感覺非常震撼,海報照片選用了參展的12位藝術家風華正茂的年紀,且表現出他們真實性格的一面。
展覽資料中呈現的1956年期間張仃親筆信也讓他感到欣喜不已,書信內容厘清了一些歷史謎團。「這個展覽做得特別有意義!選擇這12位在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們如何在20世紀保持藝術生命的前後一貫性,能夠讓自己一生都活得很精彩,我覺得這都是值得研究的話題,勢象空間的這個話題做得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