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讓粵港澳攜手再創輝煌
2017年 04月 27日 23:56    香港商报
 

    讓粵港澳攜手再創輝煌

    城市智庫香港經濟及物流政策研究中心袁尚文于承忠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香港各界即積極回應。特首梁振英更率先帶同相關政策司局長、行政會議成員、策發會委員等一連三日進行考察及拜會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當中的其中六個,與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等領導人會面交流。特區政府更會在5月底前將有關建議和意見交給發改委,從而爭取於年底前落實最后的規劃藍本,惠及兩地經濟,人流、物流和商流,互補優勢。

  大灣區具互補優勢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圍繞珠江出海口的系列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和肇慶九個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也被稱為「9+2」。區內經濟基礎雄厚,去年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三藩市灣區。回歸后,特區政府已經就「粵港澳融合」、「大珠三角」、「9+2」、「三小時生活圈」進行商討合作。隨着港珠澳大橋、深中(深圳—中山)通道、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等基建即將在未來幾年相繼落成,「三小時生活圈」甚至是「一小時通勤圈」的生活方式亦再不是夢想。

    自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原來貧窮、落后的邊境城鎮深圳、東莞,在短短的20多年間,一躍而成為經濟發達的新興城市,吸引了無數香港企業家和外資進駐。這些企業家之所以選擇深圳、東莞,原因之一是毗鄰香港,也造就「三小時生活圈」的雛形。

    而且,港商和以香港為基地的跨國國際企業在進入中國和珠三角時,也選擇靠近香港總部的「大灣區」。這樣,人流和物流便可以即日往返兩地的辦公室、工廠、分店等,造就全方位供應鏈運作的商業模式。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理念就是要把大灣區內的9個城市聯繫起來,優勢互補,併船出海,打通三流(即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加強粵東和粵西經濟發展,與京津冀和長三角戰略經濟帶形成三駕馬車,拉動國家經濟長遠增長。

  內部外部均有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帶來內部和外部的挑戰。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即: 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方面都暫時未能完全自由流通。以人流為例,既有早前「自由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讓內地人才來港工作而不影響香港人生活,成為特區政府不得不思量的問題。

    早前有局長認為,香港金融業較其他地方有優勢,故應強化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若認為碼頭貨運業方面,因土地及人手成本問題,海運量早已被深圳等內地港口取代,「勉強無幸福」下應放手,改為發展海事相關的法律或保險服務,則是本末倒置的想法。我們認為,優勢互補不代表什麼都不做而等着被「陰乾」,相反特區政府更應對症下藥,「適度有為」地提升各產業的競爭優勢。否則,大灣區內的高新科技產業領先香港,我們便需要放弃嗎?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勢不可擋,是大勢所趨。但發展同時也有不同的挑戰。筆者認為商界、學界和政府應積極研究和溝通,提出更多便民利港的建議。這不但能幫助香港產業發展升級轉型,還能造就灣區經濟再上層樓,再創輝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