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銀行業開啟嚴管時代
2017年 04月 28日 00:51    香港商报
 

    銀監會亮劍連下「八道金牌」

    銀行業開啟嚴管時代

    在降杠杆和防風險的背景下,銀監會最近一個月以來動作頻繁,接連下發了一系列監管文件,劍指銀行業金融亂象和當中蘊藏的風險。相關文件涉及服務實體經濟、監管處罰、防控風險和彌補監管短板等多個方面。人行副行長范一飛昨天也表示,中國還將繼續采取綜合措施防範金融風險。此外,近期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強調防範金融風險。受訪專家認為,這一輪的監管風暴非常必要和迫切,因為目前銀行體系風險不斷累積,金融杠杆高企不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凸顯,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雖然監管高壓對資本市場造成劇烈冲擊,但經過及時調整,將有利於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另外,監管層也需要警惕金融降杠杆過急過快引發新的風險。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郭氏新政」展現治理決心

    自今年3月底以來,中國銀監會接連出台了8個監管文件,旨在進一步推進金融領域去杠杆、大力治理金融亂象和加強銀行業風險防控。這些文件包括:《關於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4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5號文)、《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6號文)、《關於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7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45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46號文)、《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53號文)和《關於進一步排查企業互聯互保貸款風險隱患的通知》(52號文)。

  中國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2017年銀監會工作重點為「十五字方針」:重服務、防風險、強協調、補短板、治亂象。上述密集出台的文件外界喻為是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自今年2月份履新以來下發的「8道金牌令」,被認為是史上最密、最嚴、力度最大的監管措施。在「郭氏新政」中,「三違反」的45號文、「三套利」的46號文和「四不當」的53號文最為引人注目,這些文件涉及服務實體經濟、監管處罰、防控風險和彌補監管短板等多個方面,延續了郭樹清一貫雷厲風行的執政手法,凸顯出其治理銀行業的決心。

    防風險將是今年重點

    實際上,防範金融風險是中國政府今年一直強調的工作重點。除了「三會」近期多次強調強化監督,加強風險管理。昨天,人行副行長范一飛也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多數指標表現比較積極。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將繼續采取綜合措施防範金融風險。范一飛說,「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維護金融穩定」。

  而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協調;強調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金融降杠杆勢在必行

    深圳前海孚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銀監會最近一個月下發的文件來看,中國銀行業正迎來強監管時代。他指出,目前銀行體系風險累積,金融杠杆高企不下,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凸顯,一些交叉金融產品手法極為激進。另外,銀行資金繞道房地產領域的風險也不斷上升。「當下銀行業風險防範非常必要和迫切,銀行間業務的規範需要進一步強化,才能使得銀行業能整個在市場的震盪中保持穩健發展,不至於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銀監會6號文提到的防控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房地產領域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等傳統領域風險;債券波動風險、交叉金融產品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外部冲擊風險等非傳統領域風險,以及資訊科技風險等其他風險。而在監管手段上,銀監會7號文指出,銀監會將從強化監管制度建設、強化風險源頭遏制、強化非現場和現場監管、強化資訊披露監管、強化監管處罰、強化責任追究六方面入手,以解決問題。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學博士熊衍飛認為,銀監會最近密集出台的監管文件實際上也是延續去年以來的監管思路,更多是出於金融去杠杆、強化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提高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和提升監管效能的考慮。

  例如,與金融去杠杆相關的監管文件包括5號文、45號文、46號文和53號文,強化商業銀行風險控制相關的監管文件包括5號文和6號文,與提高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監管文件包括4號文和46號文,與提升監管效能相關的監管文件包括6號文和7號文。

  「隨著監管層對金融機構加杠杆行為加強監管,金融去杠杆的大幕業已拉開,將重點指向同業、銀行理財、委外等業務,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嚴控期限錯配和杠杆投資。」熊衍飛說。

    影子銀行首當其冲

    實際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監管層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等影子銀行活動就在逐漸加強,而今年開始實施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更是將表外理財、同業負債等都納入了監管範圍。分析人士指出,這一系列監管新規的出台,意味著監管層對影子銀行體系進行全面監管的時代已經到來,過去依靠規避監管進行信用擴張的傳統運作模式面臨著嚴峻挑戰。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杆。由於市場對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的測算并沒有統一的口徑,因此影子銀行具體的規模和存在的風險難以預估。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曾估算,2016年底影子銀行信貸規模在60-70萬億左右。

    影子銀行加劇金融風險

  「影子銀行不單單指銀行業務,它還包括證券、信託、基金、保險和資產管理等業務。」熊衍飛說,2016年穆迪發布研究報告,預估中國影子銀行規模或超58萬億元。毋庸置疑的是,影子銀行加劇了金融脫實向虛、資金空轉、監管套利、過度授信和「洗錢」等亂象的存在,進而助長了金融行業系統性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影子銀行演進過程中的風險積累不容忽視。商業銀行往往會將高風險的信貸資產轉移至影子銀行,而影子銀行在監管之外形成的通道、同業等資金鏈條會不斷增加杠杆,導致資金在金融系統空轉,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上升。由於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依靠傳統商業銀行開展表內外規避監管的業務和活動,影子銀行系統內的風險對傳統銀行具有更強的傳遞效應。

    銀行委外業務暗存風險

    2013年以來,隨著銀行存貸息差收窄,商業銀行繞過傳統存貸業務,利用資產負債表內外的其他項目進行業務創新,并通過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合作來達到信用擴張的目的,結果是同業存單崛起,金融套利盛行。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餘額分別為21.7萬億元和30.3萬億元,比年初分別下降1.4萬億元和1.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2%和12.6%。另外,截至3月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達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58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4.8個百分點。其中,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餘額4.9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資金的比重為15.4%,比2013年高峰時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

  郭樹清在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指出,許多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理財、信託等渠道開展跨市場業務,有的過度依賴期限錯配和杠杆運作,有的鏈條很長,層層巢狀。特別是銀行通過同業資金購買同業理財的模式,實際上是在用理財資金再買理財產品,確實很危險,因為理財有隱性的剛性兌付。

  在防風險和金融降杠杆的背景下,隨著銀監會密集出台文件加強監管,有報道稱,銀行委外業務「贖回潮」正在上演,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在內的各類大中小銀行都加入其中,報道還指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和興業銀行是委外贖回的大戶。

  尽管近期多家銀行否認出現所謂委外業務「贖回潮」。但熊衍飛認為,銀行委外業務的集中贖回與MPA考核和「三套利」自查有關,銀監會加強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監管等都是引發委外贖回的推手。他指出,商業銀行參與的委外業務主要表現為與證券公司簽訂委託投資協議,委託證券公司參與債券投資、打新股、結構化配資、定向增發、股票質押融資和可交債等投資,如果出現委外業務集中贖回,無疑是對資本市場的一次「抽血」。

    猛烈去杠杆或令債市承壓

    由於近期「一行三會」相繼表態要加強金融監管,內地金融市場風聲鶴唳,資本市場出現了「股債雙殺」、商品價格走低等不同程度的反應。另外,銀行間市場資金面全面收緊,銀行間市場利率全面走高,無論是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還是銀行間拆借利率,都在全面上漲,交易所間資金價格也同期上漲。分析人士也將最近金融市場的這種動盪歸咎於監管層的持續高壓態勢,認為過於猛烈的金融去杠杆過程令債券市場持續承壓,特別是銀行委外資金的持續贖回,對股市和債市都形成利空因素。

  銀監會發文后,國債期貨出現了一波明顯的下跌,中國股市也出現了多隻股票疑似清倉行為導致的暴跌,以及市場風險偏好的明顯下降。業內人士指出,本輪銀行監管的影響從高到低依次為債券市場、信用市場、股票市場,股市真正存在監管問題的資金不多,且整改會留有時間緩冲,實質影響甚微,但股價短期或已過度反應。

  根據中金公司草根調研,債券委外全行業規模約在2-3萬億元,股票委外預計全行業約1000-2000億元。劉國宏認為,銀行委外業務的收縮,會對之前以委外渠道進入資本市場的資金形成釜底抽薪的效果。他提到,銀行委外業務主要在債市方面,而進入到股市方面的部分相對很小,不過即便如此,股市對此有點反應過度,大盤的持續回落很大程度上與監管層近期一系列的動作有關。

  華創證券研報稱,從本質上講,去杠杆的大方向決定了債券市場面臨的壓力是趨勢性的,而去杠杆的節奏影響的只是市場下跌的速度,可能是快熊也可能是慢熊。當然,市場也是對稱的,如果監管要求的去杠杆速度快,市場出清的快,引來曙光也會更快;如果監管要求的去杠杆速度慢,市場出清也慢,那麼引來曙光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需警惕監管引發新風險

    鑒於近期債市及股市出現的劇烈波動,監管高層已經開始關注近期因政策調整帶來的市場動盪,甚至擔心金融行業的快速去杠杆會引發市場混亂。「最近銀監會金融監管政策措施不斷,市場都作出了比較明顯的反應,人行并不希望這種局面持續。」一位人行權威人士說。

    人行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近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有所加快,但由於各種因素CPI通脹壓力并不大,這是一個比較難得的較好的宏觀環境,為中國加快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條件。馬駿表示,對理財、資管業務的進一步監管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監管部門會充分考慮相關政策對市場的影響。

  降杠杆或伴流動性及信用風險

    熊衍飛認為,在金融強勢降杠杆的過程中,將會伴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表現為市面上缺流動資金,部分中小型商業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的資金拆借成本上升,可融出資金下降;而流動性風險下,部分中小型商業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將壓縮信貸規模,部分中小企將雪上加霜,進而出現信用風險。「但這些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存在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人行擅長流動性風險管理。」

    「監管的主要目的是降杠杆和防風險,最終使銀行業回歸常態。」劉國宏說,在特定時期嚴控杠杆的背景下,會對銀行的業務造成很大影響,但隨著市場的逐漸恢復后,銀行將會回到相對常態化,畢竟銀行業經不起太大的波動。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加強的同時需要防止市場恐慌出現,金融將杠杆的節奏要拿捏好度、引導好預期,其中體現的新動向、新苗頭值得關注。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