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七彩雲南

彌渡:建設文化名縣
2017年 04月 28日 00:00    香港商报
 

    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小河淌水》,一出極富民族特色的彌渡花燈,都是彌渡的響亮名片。彌渡境內「南詔鐵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彌渡花燈戲、彌渡民歌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茶馬古道綿延彌渡境內,密祉文盛街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白子國遺址和金殿窩遺址、李文學起義遺址、永增玉皇閣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彌渡花燈扎紙技藝、彌渡卷蹄制作工藝屬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彌渡,深厚的文化積澱讓人驚訝。香港商報記者李留媛

    南詔鐵柱千年不倒

    在彌渡縣城西北約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古廟,因其中屹立著一根「神柱」而得名「南詔鐵柱廟」。廟中直徑33厘米,高3.3米,重2069公斤的鐵柱,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况下,歷經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千年不倒,千年不鏽。

    據介紹,曾經有多名專家考察過該鐵柱千年不倒的原因,但都沒有結論。彌渡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柴啟棟介紹,鐵柱千年不倒,一方面說明了古人能將力學、數學精準計算;另一方面,由於鐵柱一直被視為神物,千百年來無人敢動。而該鐵柱在地面以下是否還有無柱身,現在還是個謎。據悉,南詔鐵柱是雲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有確切年代記錄的中國現存的唐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大型鐵鑄件,它所反映的民族史、宗教史及科技史的歷史信息十分豐富,文物和社會文化價值極高。

    小河淌水馳名中外

    「哎!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這首悠揚深情、如夢如幻的《小河淌水》被稱為「東方小夜曲」,是美國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的唯一一首中國民歌。而彌渡,就是這首聞名遐邇的經典民歌的故鄉。上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小河淌水》《十大姐》《彌渡山歌》《繡荷包》等一批彌渡傳統民歌在國內外廣為傳播,「彌渡民歌」逐漸產生廣泛影響力,成為中國知名度較高的音樂品類。201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境內的密祉鎮,就是著名歌曲、被譽為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發源地,當地的文盛古街也是過去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目前仍保留著馬店、商鋪和一些傳統習俗,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花燈之鄉如癡如醉

    俗話說「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才到紅岩坡,處處聞歌聲」。在彌渡,一年四季都有唱花燈的由頭:從奠土建房、喬遷新居、結婚生子、滿月周歲、送子參軍……唱花燈已融進彌渡人的血液里。

    據悉,花燈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彌渡是雲南花燈重要組成部分,密祉的元宵燈會又是彌渡花燈的濃縮與概括,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原生態花燈燈會。密祉旅游小鎮辦主任石志公介紹,與其他地方每年元宵節出燈的方式不同,密祉燈班的組織形式是「子孫燈」,即由村子里每年有新出生人口的家庭做燈頭,燈頭自覺組織全村人拼錢湊米,置辦伙食,準備節目,由於每年都有新出生人口的家庭,每家都有機會當燈頭,村里的其他人家也非常熱心幫忙,每到正月前后總是男女老少齊上陣,村民們既是看燈人,也是表演者。對每一個密祉人來說,元宵節鬧花燈是一年的期盼,也是連接故里的鄉愁。

    2016年7月,彌渡縣一部講述《小河淌水》背后愛情故事的花燈戲《山村小河月亮》在北京首演,作為唯一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的劇目,該部花燈戲獲得了觀眾和戲曲專家們的普遍認可和好評。

    據介紹,彌渡花燈起源於唐南詔時期,歷經千年,世代相傳。從初期的祭祀、自娛自樂的花燈發展成為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祈神求福性的花燈;從簸箕燈、團場燈、邊舞邊行的過街燈到折子戲、本子戲、大型舞台戲;從祭壇、院壩搬上了藝術大雅之堂;從山村到城鎮,從有數的花燈窩子發展到村村有燈班,處處鬧花燈。彌渡縣因其花燈的普及和地位,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燈之鄉。

    「文化是彌渡的『根』和『魂』。」彌渡縣委宣傳部部長趙正琳介紹,彌渡花燈戲、彌渡民歌在2008年、201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后,彌渡縣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廣泛的文化基礎、響亮的文化品牌4大優勢,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持「政策驅動、項目推動、上下互動、精品帶動」,積極推動「彌渡文化」向「文化彌渡」提升轉變,加大以彌渡花燈、彌渡民歌為主的文化精品打造力度,不斷擴大文化品牌影響力,全力加強文化名縣建設,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