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人工智能危與機
2017年 04月 29日 00:15    香港商报
 

    人工智能危與機

    流深

    AlphaGo戰勝李世已讓很多人認識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一詞,之后Master以一周內60連勝的成績「屠殺」全球頂尖圍棋選手,更是令全體人類驚出一身冷汗。今日,「人工智能」早已走出了科幻小說,并越來越近地走入我們的生活──蘋果旗下的Siri,微軟旗下的「小冰」、「Tay」都帶有人工智能的成分;Amazon、阿里巴巴等公司亦已應用人工智能來改善用戶的購物體驗;在機器人技術先進的日本,更是已有人工智能機器人在餐廳、酒店、金融公司成功就業上崗。

  五成白領或失業

    就像人類歷史上任何新技術的爆發都帶來社會結構的洗牌一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亦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就在采訪中大膽預言:10年內,50%的白領會失業,而金融、醫生、律師及教師四個行業會首當其冲。這樣的預言恐怕并非危言聳聽──日本保險巨頭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 在2017年初引入了人工智慧系統,用來協助保險理賠工作,并且由此計劃裁員近30% 的保險理賠評估部門員工。與李開復的預言類似,日本調研機構野村總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NRI)去年底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機器人、人工智慧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后,取代日本49%勞動人口。

    曾幾何時,金融、醫生、律師及教師四個行業,都是港人心目中的優質行業,能成功在上述行業就業,亦相當於領到了上流至中產階級的門票。但上述發展趨勢若果成真,可能將意味着香港未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15年在香港金融服務業就業的人口約24.6萬,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持服務就業人口達到52萬,註冊醫護人員近10萬人,教師人數近3萬人。上述幾個職業相加,已有近90萬人,占到全港勞動人口幾乎四分之一。若果在10年內出現50%失業的情况,在香港總體勞動力變化不大的前提下,即是近八分之一的人會失業。相應的結果是,作為今日香港社會中堅的中產階級將面臨解體危險。稍有不慎,社會就有可能迎來大規模的動蕩。

  出現新的工作崗位

    如果說人工智能會「滅絕人類」的預言還只是遙遠的危言聳聽,大規模失業的冲擊則已越發清晰地擺在了我們面前。那是不是人類今后就將無所事事,貧困終老呢?卻也并不一定。

    正如李開復在文章中指出的,人工智能在計算和分析上或許「無人能敵」,但「今天的機器完全無法理解人的情感、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信任尊重、價值觀等方面。對於人文藝術、美和愛、幽默感,機器更是絲毫不懂」。這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或將造成很多行業的消失,但在可見的一段時期內,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代替人腦的一切功能。正相反,人工智能或將把人類從對「理性」的崇拜與追求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回歸「感性」的人類本能,文學、藝術、心理、社交等領域或將迎來新的發展,亦必然會出現新的工作崗位。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亦可以說面臨着機遇。例如,文化創意產業是港府近年大力推動的一個產業方向。但受制於產業環境不佳和其他行業的競爭,文創產業一直面對人才匱乏和不斷流失的窘境。若人工智能確在金融、教育、法律、醫療等行業替代大部分勞動人口,相信必然會促使部分高素質人才進入文創產業,促進產業的進步與繁榮。再比如,隨着香港戰后嬰兒潮陸續踏入老年,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產業必將成為未來香港的重要市場。在這種情况下,針對老年人的情感陪護、心理干預等領域的巨大需求,也將造就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的技術革命,每一次的革命都會將部分行業與崗位引向邊緣,但同樣也會就此誕生新的機遇與空間。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社會的下一個「風口」,亦有很大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危」與「機」的雙重洗禮。只不過,對於每一位活生生的個體而言,以后究竟面對的是「危」還是「機」,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個人未來幾年的眼界、勇氣和選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邓煜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