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國學大師,梁漱溟有「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之稱。近日,梁漱溟幼孫梁欽寧做客南方科技大學致誠學院,帶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猁猁梁漱溟和他的民國朋友圈》專題講座,爺孫倆在一起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他了解的梁漱溟,不只是隔著書本的那位大儒家,更是親切的祖父。梁欽寧在發表演講時,飽含深情地聊起祖父。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枕著梁啟超叢書睡覺
梁欽寧稱,祖父梁漱溟1893年出生在北京一個官宦人家,本名梁煥鼎,漱溟是他的筆名,后來以漱溟行世。「我的祖父受曾祖父梁濟影響很大。梁濟,字巨川,清廷小吏,做過內閣中書,也管過一些小的事情。曾祖父雖然是小吏,但是他對國家的前途、民生非常關注。」
在教育上,梁濟對梁漱溟非常「寬放」。在討論政治問題時,父子經常辯論,面紅耳赤。他允許我的祖父保留和堅持自己的想法。梁欽寧表示,祖父后來特別說道:「吾父是一秉性篤實的人,而不是一天資高明的人。他最不可及處,是意趣超俗,不肯隨俗流轉,而有一腔熱腸,一身俠骨。」
祖父梁漱溟幼時受他父親梁濟影響很深。此外還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一個是他父親的結拜兄弟彭翼仲,他是清末著名的愛國報人,中國新聞出版界的先驅。彭翼仲因為辦報得罪了清朝政府,被發配新疆,當時有上千人送他,還有人願意陪他一起去新疆。七八年后,彭翼仲又回來辦了《啟蒙畫報》,那是一張彩色畫報,對梁漱溟的影響很大。
梁欽寧稱,另一位影響祖父的人是梁啟超先生。彼時梁啟超已經流亡日本,但他的叢書合訂本從海外流入,祖父非常喜歡讀,買了有五六百萬字之巨,愛不釋手到每晚都枕著梁啟超的叢書睡覺。
現在大家認為梁漱溟是國學大師,然而梁漱溟的童年和少年教育,與國學沒有太大關系。「曾祖父沒有讓祖父去私塾,而是找了一位老師來家里,一開始也就讀《弟子規》、《千字文》。清朝末年,祖父上的是北京第一家西式小學堂,學的是英文字母abc,后來因為義和團來了,學業中斷,他小學一共上了四家。」梁欽寧說,20歲之前,祖父沒有接觸過四書五經。
「替釋迦和孔子說個明白」
「大家知道我祖父有一本比較暢銷的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是他跟美國漢學家艾愷教授的對話錄,書的標題就源於他與我曾祖的最后一次對話。1918年11月份,在我曾祖的60歲生日前幾天,他在家中碰到已經在北大當老師的梁漱溟,突然間問了一句:這個世界會好嗎?我祖父一愣,隨口也就答道:會好的,相信一天天會往好里去的。我的曾祖又說:會好就好。結果在3天之后,我曾祖投北京的净業湖就是現在的積水潭而亡。」
梁欽寧說。梁欽寧稱,曾祖的死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是殉清,但實際上他是殉道。父親的死對梁漱溟影響非常大。梁漱溟在他14歲左右就開始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人生,后來他一直研習佛學可能與此有關;另一個就是關注中國社會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貫穿了祖父的一生。他更傾向於佛家思想,一直想出家。梁欽寧稱,「我的曾祖父雖然反對,但是也不阻攔,因為父母健在,他也不便做出比較激烈的舉動,就在家里吃素。
父親的殉道而亡給他很大的刺激,促使他放弃了出世思想,轉而入世,想對中國社會有所貢獻。」
1916年,梁漱溟寫下了影響他一生、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究元決疑論》,發表在1916年的東方雜誌上,連載三期。沒想到引起很大的反響。這篇文章影響和改變了他的命運。此文評議古今中外諸子百家思想,獨崇佛法。當時蔡元培先生從德國歸來,梁漱溟就拿《究元決疑論》去拜訪蔡元培先生。「后來我跟蔡先生的孫女一聊才知道,蔡元培是1916年12月26日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1月4日第一次到北大,當天晚上我祖父就拿著《究元決疑論》去他家里拜訪請他看。蔡元培說:此文我已經看過,很好……我想請你來北大教印度哲學。我祖父就很詫异,因為他只是來向前輩請教,并沒有想求職,那陣兒他還是司法總長的秘書。」
梁漱溟第一次去北大就到了校長室,當時文科學長陳獨秀也在,此時的北大已是一片批孔之聲,梁漱溟并不認可,他當即向蔡先生和陳獨秀表明:「我此來北大就是替釋迦和孔子說個明白,不做旁的事情。」
與熊十力結下終身友誼
梁欽寧稱,通過《究元決疑論》,祖父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青睞,結識了很多前輩大家,如林宰平、梁啟超、蔣百里等,也結識了他的終身好友熊十力先生。
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十分仰慕梁啟超先生,曾幾次投書,登門拜訪都不得。在曾祖的遺書中,有相關的文字描述這個事情,梁漱溟就更不敢去打擾梁啟超先生。「沒有想到的是1919年夏天,一輛小車開到了梁家的門口。祖父聽了聲音出來一看,從車上下來了林宰平先生、蔣百里先生、梁啟超先生,還有梁先生的長子梁思成。只有梁思成比我祖父小8歲,其餘都是前輩大家,主動登門拜訪。」梁欽寧說。
談到梁漱溟與熊十力的結識,梁欽寧稱也是源於《究元決疑論》,在文章中梁漱溟說:「此土凡夫熊升恆(熊十力)……愚昧無知云云」,點名道姓批評熊先生。因為熊先生之前在雜誌上發文批評佛學:「了盡空無,使人流蕩失守,未能
解縛,先自逾镕,其害不可勝言……」沒想到1919年暑假,梁漱溟接到一個明信片,是熊先生寄來的,他說:此文看過,罵我的話不錯。我準備暑假來北京,可否一晤?夏天他就到了北京,梁漱溟專門去拜訪熊十力,從此結下終身友誼。
「文革」「抄家」不生氣
梁欽寧眼中的梁漱溟是一個從來不會說教的人。他有自己一套教育子孫的方法。梁欽寧回憶自己小時候愛吃鹹的,爺爺看到他吃飯的時候經常加醬油,沒有當面批評,而是找到了一本科普書,用紅筆將題目勾出來給他看,「那天我在客廳做俯臥撐,他說:『欽寧你抽空把這個看一看。』題目我依舊清晰地記得,『吃鹽過多等於慢性自殺』。看完文章之后,我便很自然地去學懂它的道理,順理成章地改變了生活習慣。」
上世紀80年代流行迪斯科,梁欽寧花10塊錢報了班,有一天在家練迪斯科的時候,梁漱溟踱步而來。梁欽寧攔住問爺爺:你看我跳,喜歡不喜歡?「到現在我還記得,我爺爺扶了眼鏡莞爾一笑:你喜歡就好。92歲的老人,多麼寬容和包容。他這些對人生的態度,對我影響很大。」梁欽寧說。
梁欽寧稱,在與祖父相處的過程中,從未見過他生氣或發脾氣。「文革」時,家里梁啟超、蔡元培的信,齊白石的畫等,或被充公,或被付之一炬,梁漱溟從不動怒。梁欽寧曾充滿好奇地當面問祖父:「爺爺,當時您生氣嗎?」祖父回答:「不生氣。」如此簡單,只有三個字,簡直難以置信。梁欽寧立刻追問:「為什麼?」祖父雲淡風輕答道:「他們都只是十五六歲的孩子,跟他們生什麼氣。」寥寥數語,反映了梁漱溟在面對人生坎坷時,態度是如此平和寬容。他把孔子的思想真正融匯到了自己的生命中。
「不貪」是根本
梁欽寧至今仍然保存著爺爺給他的來信。「欽寧來信,閱兮,甚好。古訓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為人要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俯仰無愧,此義亦由你父母給你講明。我最近給欽東講不貪是根本,一切貪皆從身體來,有心,有自覺,即有主宰,唯身體之主,自然不貪,祖父手字,1981年7月12日。」
梁欽東是梁欽寧的堂哥,回憶起爺爺講給他的「不貪」,依然感慨良多。上個世紀80年代的梁漱溟已經年過九旬,需要兒孫輪流照顧。有一次梁欽東陪爺爺住,看書看到凌晨兩三點。梁漱溟在第二天早晨語重心長地對梁欽東說:「人就是不要貪,即便是看書也不要貪。」梁欽東多年以來不斷反思著爺爺這句話,「按照通常的看法,小孩愛看書是好事,應該多鼓勵,願意熬夜就熬夜。但是爺爺認為這不是生命可持續的一種方式,應當該休息就休息,該看書就看書。」
在梁漱溟最后的時期,1988年5月份他接受了台灣記者的最后一次采訪,在病榻上,記者問:你對台灣青年和大陸青年有什麼寄託,有什麼想法想跟他們說的?我祖父沉吟了片刻說:「要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要看我的《中國文化要義》。」沉吟了片刻,又說:「要順應世界潮流。」
而《梁漱溟先生生平圖片展》近日也在深圳圖書館展出,展覽分5個部分介紹梁漱溟先生生平,分別是「開明家風,自主自學」、「究元決疑,出佛歸儒」、「知行合一,致力鄉建」、「憂國憂民,奔走國事」、「忠厚傳家,物來順應」,展覽展至5月8日。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先祖為元世祖六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開封。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并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