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盧寵茂冀捐器官熱心延續
2017年 04月 30日 00:00    香港商报
 

    受鄭凱甄捐肝感染 登記者增4倍

    盧寵茂冀捐器官熱心延續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偉立報道: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肝臟移植科主任盧寵茂昨日赞揚捐活肝救人鄭凱甄的行為,感染了更多人願意捐出器官,近日多了4倍人在網上登記器官捐贈,連日亦有4宗遺體捐肝及活肝捐贈個案,「救番幾個人」,他形容「阿甄」不只幫助了43歲急性肝衰竭女病人鄧桂思及其女兒,可說是救了香港!他希望市民的熱情可以延續下去,「若器官捐贈變成文化及習慣,就不用經常緊急呼吁」。但他指出,未成年人捐肝是危險的,重申在器官捐贈的過程中,獨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近日數宗捐器官救活多人

    盧寵茂昨早出席電台節目時透露,先后兩次進行肝移植的病人鄧桂思已經清醒,情况穩定,能聽從指示手部可以活動。至於捐肝救人的鄭凱甄,肝功能正常,要數星期回復體力,之后可以繼續工作。

    盧寵茂赞揚鄭凱甄捐肝的行為,感染了更多人願意捐出器官,上周四(27日)瑪麗醫院進行2宗尸肝及1宗活肝移植手術,總共牽涉6個手術,對人手壓力頗大,但認為是「happy problem」(快樂的問題),多移植即令更多病人受惠,「有肝就有命,無肝就無命,我們手術成功率接近98%」。

    重申未成年人捐肝危險

    盧寵茂重申,未成年人捐肝是危險的,形容之前立法會有意緊急修例是一時冲動。但他認為,社會討論是好事,能增加關注,認為諮詢工作要聆聽病人組織及醫護人員的聲音。

    就早前病人鄧桂思的女兒Michelle表示希望可以捐肝救母,但因為未滿18歲而不能捐出器官,引起社會爭議。有不少人說醫生不准Michelle捐肝,如果最后鄧桂思等不到合適的肝而去世,女兒Michelle會「一世唔安樂」。

    盧寵茂回應說,有類似想法的人可能好心做壞事,因為該想法等同在無形中向Michelle說如果她不捐,媽媽最后出了事,她一世都會內疚,對一名未成年少女很不公平,會使Michelle感到壓力。他坦言,自己從事了20多年活體肝移植,從來不會說出類似的話。

    需獨立思考是否捐贈器官

    盧寵茂又說,過去曾經歷經一個例子,有一名約60歲的肝衰竭病人,他的太太帶同一對分別為約20歲的姐姐及約18歲的弟弟,說他們會捐肝給他們的爸爸。他其后單獨與他們見面,最初他們兩人沒有說太多,但最后姐姐說他們不會捐,弟弟就低下頭。

    盧寵茂說,原來帶同他們到場的是后母,父親當年拋弃兩名子女及他們的媽媽在內地后到香港,在香港再娶妻,其后兩弟的媽媽在內地病死,使他們認為是他們的爸爸累死了他們的媽媽。

    盧寵茂表示,類似的背景,如果有其他家人在場未必說得出口,所以堅持活人捐肝需要有獨立自主,有想法又會說出來。

    盧寵茂又說,很多人認為子女應該救父母,但可能忘記了現實有很多種父母。過去亦曾有太太在單獨的情况下表明不會捐器官救丈夫,因為她的丈夫不是一個好丈夫。

    盧寵茂說,即使想幫人也需要明白很多背景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他們堅持自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未滿18歲在法律上亦沒可能獨立自主。

    吳國際:捐活肝審查嚴謹

    另外,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副教授吳國際出席一個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港大的肝移植中心每年進行約70宗相關手術,其中三分一屬於遺贈肝移植,其餘就是活體肝移植,中心較傾向受贈及捐贈者互相認識,以避免器官買賣。至於相互不認識的活肝捐贈,多年來只有7宗。

    吳國際說,活肝捐贈的審查機制非常嚴謹,除了捐贈者的體質良好、沒有任何內科病,亦要作心理評估;以26歲女文員鄭凱甄為例,吳國際說,對方的捐贈意願一直好堅定。

    吳國際提到,受傳統中國人希望保留全尸的觀念影響,本港的遺贈器官數字較西方低,但在鄭凱甄捐肝效應下,最近的死后捐贈器官登記增加,他希望市民的熱情可以延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陈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