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國科技大提速 偉大復興多點開花
2017年 05月 10日 01:03    香港商报
 

    5月5日,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作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的首飛意味著中國成為少數能夠自主製造大型客機的國家之一。除此之外,「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中國首艘航母成功下水等,短時間內中國科技發生這麼多標誌性事件,讓人歡欣鼓舞。而此前的神舟載人航天、「嫦娥」奔月計劃、「蛟龍」深海探測等一大批標誌性科創產品,更讓世界對中國科技刮目相看。時至今日,中國已能自豪地宣稱,自己成為了科技強國。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如果說哪一個科技領域最能說明中國科技的進步以及國力的強大,那一定是航天領域。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突破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填補了中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跨越,為中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有俄羅斯專家也讚歎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認為「天舟一號」已領先俄羅斯「進步號」及美國「龍」和「天鵝座」等同類飛船。

    從「神舟五號」搭載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升空開始,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就以大跨步邁進新時期,神舟系列飛船的載人航天成就,讓中國在世界載人航天技術領域有了一席之地。而近期升空的「天舟一號」則把中國航天推進了「空間站」時代。

    如果把神舟系列飛船比作航天員飛入空間站的「穿梭巴士」,「天舟一號」則可以認為是給航天員運送生活物資的「大貨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一次能裝載6噸多的物資,而神舟飛船只能攜帶數百公斤物資,還不及貨運飛船的一個零頭。

    貨運飛船還有一項獨特的本領——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也就是太空加油,這也是「太空之家」能得以連續工作15年的重要屏障。根據專家的說法,有了貨運飛船超強運輸、補給能力的支撐,3名航天員能在「太空之家」連續工作180天,各類試驗物資也可以源源不斷地運抵空間站,把空間站建設成為中國在太空的新技術試驗田。交會對接技術、組合體控制技術,讓「太空之家」的搭建成為可能。

    宇宙探索腳步不會停歇

    「天舟一號」成功完成任務,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三步已經邁出。而在中國宇宙探索的其他方面,大戲也將陸續上演。

    2018年,中國將發射「嫦娥四號」探月衛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後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並將啟動火星探測,圍繞火星環境、地質等研究和生命信息探尋等科學問題,按照「繞落巡、取樣回」的發展路線,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突破火星環繞和進入、著陸與巡視核心關鍵技術,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同時開展火星全球性、綜合性的科學探測,實現中國深空探測能力的突破。

    在研製重型運載火箭方面,中國將圍繞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大規模空間活動任務需求,研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重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確定合理可行的總體方案。很快,深空探索也將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

    國產大飛機打破行業壟斷

    C919的首飛,人中國人歡欣鼓舞。對於中國來說,C919不僅僅一款幹線客機那麼簡單,它意味著中國民航將不再依賴國外進口,中國的飛機製造真正走出一條自主研製的大發展之路。

    總體來說,國產大飛機C919的技術性能與波音737不相上下,但成本卻僅有波音737的一半。有業內人士表示,C919大型客機一旦交付,將一舉打破國外公司對大飛機行業的壟斷。招商證券等券商研報預計,到2030年,全球對C919所屬的160座級單通道噴氣客機的需求量約為14500架,而中國預計需求量約為2650架。按照中國商飛的預測,C919預計至少可銷售2000架以上,按照每架5000萬美元測算,C919的市場空間超過1000億美元。這不但能夠為中國航空產業帶來巨大收益,還會促進中國航空產業的整體發展。目前,C919的生產、配套和組裝涉及西安、成都、南昌、瀋陽、上海等核心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數百家企業,上述地區目前均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航空產業集群。

    隨著C919逐漸生產和交付,航空製造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產業集群將因此加速成型,其整個市場規模將有萬億之巨。目前,C919大型客機取得了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美國通用電氣租賃等23家國內外用戶訂單,總數達570架。

    前不久,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李健也說到,國產大飛機C919將作為中歐雙邊適航談判的一部分。「目前中歐的雙邊航空安全協定(BASA)正文文本的磋商已進入實質階段,取得了重大進展。中歐雙方秉承平等、合作、積極、建設性的態度來進行評估工作,隨著未來合作的不斷深入,中歐雙方會儘快實現整體安全協定的簽署,以進一步促進中歐航空安全,為雙方航空產品的出口運行提供便利。」

    「蛟龍」探海創記錄

    與太空相比,海洋的神秘色彩絲毫不遜色。為推動中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中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高技術裝備,同時為中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躍海而出」。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千米、3千米、5千米和7千米級海試成功;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直至今日,「蛟龍號」依然活躍在深海探測的前沿。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中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強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中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些說法認為,蛟龍號的下潛深度尚不及上個世紀的「的里雅斯特」等深潛器,這種說法混淆了探險型深潛器和作業型深潛器的特點。無論是「的里亞斯特」還是「深海挑戰者」,均屬於探險型深潛器,其特點是一次性使用,空間狹小且不具備深海作業能力,更不要說進行深海科研。這種探險型深潛器的唯一作用,就隻是達到一個數字上的「記錄」,除此之外別無任何意義。

    「蛟龍號」的誕生意味著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蛟龍號」屬於第一梯隊。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艘,其中下潛深度超過1000米的僅有12艘,而在擁有超過6千米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也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航母下水奠「百年海軍」基石

    中國曾經擁有過「亞洲最強艦隊」,但覆滅於腐敗的政府和餓狼般的強敵。2017年4月26日,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終於離開了船塢,駛向大海,宣告著中國海軍的再次崛起。不久之後,這艘航母將和遼寧艦一起,組成中國海軍「雙航母」時代的核心。可以說,中國海軍屆時將脫胎換骨,成為一支真正意義上以航母為核心戰鬥力的海軍。雙航母編隊也將讓中國真正擁有了一支常備航母戰鬥群。

    目前,遼寧艦在海軍中的正式身份是訓練艦,擔負著科研和訓練的雙重任務,因此難以滿足戰備需求,而001A型航母的到來將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遼寧艦和001A型航母沒有進行中期大修或者為期數年的大規模改裝,中國可以常年保持一個能用於執行任務的航母戰鬥群,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賦予了我們說出這樣一句話的底氣:「我們的航母在那裏!」

    雙航母並非簡單相加

    未來,中國海軍演練「雙航母戰鬥群」戰術將成為可能。實際上,雙航母戰鬥群並非是兩個航母編隊的簡單相加。相互配合、艦載機起飛順序、作戰任務分配都需要精心計算,如何形成「1+1>2」的效果,需要大量的實際操作經驗來驗證。因此,001A型航母未來交付海軍後,中國海軍航母編隊的戰術內容將極大的拓展,可以在更加複雜的環境下執行更加複雜的作戰任務,威懾能力也更強。

    當然,中國也應該冷靜的看到,目前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才剛剛起步,和世界傳統的航母海軍相比,中國的步伐還顯得稚嫩。自二戰開始,美國海軍就開始以航母為核心進行作戰。戰後至今,美國大部分頗具規模的軍事行動中都不缺航母的身影,比如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美軍的航母戰鬥群都是作為進攻作戰的急先鋒使用;甚至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這些航母戰鬥群都是一支不容忽視的戰略威懾力量。這也是中國賦予自己的航母戰鬥群未來的期望。國產航母的下水,就是中國建設「百年海軍」一個偉大的開始。

    中國科技每場競賽都不缺席

    除了航天、航空、深海探測與軍事,還有深地探測、南極北極科考等眾多領域,中國都屬於領先者的行列。曾幾何時,中國也曾想過「超英趕美」,但是這份狂熱終究化為泡影。但在中國真正決定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地前進後,不知不覺中,中國科技已經望見了美國的項背,在某些領域更已經可以與美國並駕齊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認為,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雖然仍不及美國,但在很多領域已經能與美國勢均力敵。戰機與航母,中國正在奮起直追;衛星導航,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導彈防禦系統、預警機等,中美都有;彈道導彈打航母,只有中國有;超高音速飛行器,中美都在試驗中;空間站,美國、俄羅斯等16國共用國際空間站,中國獨享天宮;高鐵,美國還沒有,中國佔世界一半以上;大飛機,美國有波音,中國有C919……在這個名單中,基本的特點是,大多數領域美國領先,但差距在縮小中;也有些領域中國領先;中美又分別在一些領域佔壓倒性優勢。

    目前,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能在幾乎所有領域和美國正面對抗,而且還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由於體量較小,又缺少國家意志,在四代機、電信標準、導航系統、大飛機等領域基本都放棄了,俄羅斯也只能抓軍工和航天。只有中國仍全面發力,在每場競賽中都不缺席。種種成就表明,中國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中國能夠完成自己的偉大復興。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